[摘 要]全球金融危機已經影響到全球的實體經濟,作為與經濟發展緊密相連的航運業深受影響。本文通過分析金融危機對我國航運業的影響,進而提出相關應對措施。
[關鍵詞] 金融危機 航運業 對策
一、我國國內航運業現狀
目前我國國內航運業發展不平衡,既有大型企業集團也有小型的船運公司,企業實力分散,競爭激烈但競爭力總體不強。其中,最具競爭力的企業就是中遠和中海。加入WTO,以馬士基、達飛等為代表的國外大型航運公司大量涌入我國市場占領更多的市場份額,其控制市場的能力也不斷加強。可以預見到,未來我國的國際航運業的競爭將更加激烈。面對競爭日趨激烈的國際航運市場和國際航運巨頭加大在中國市場的貨源爭奪力度,國內航運企業作為國家的主力船隊,要想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站穩腳跟,必須要做大做強航運主業,才能更好地對國家進出口貿易起到平抑運價,支持國家經貿發展的作用。此外,我國目前正處于市場經濟加速發展的關鍵時期,海上運輸對我國對外貿易的發展以及戰略資源安全也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金融危機對航運業的影響
首先,作為影響我國航運業的最主要因素的對外貿易受全球金融危機的影響,增幅減緩,進出口總額明顯下降。商務部統計資料顯示,2009年1月—3月,全國進出口總值為4287.4億美元,同比下降24.9%。進出口總額的下滑直接導致海運運力過剩,國內大型航運企業業務收入和利潤大幅下降,甚至出現虧損。有關數據顯示,中遠2008年前三季度營業收入平均增幅是41%,但第三季度增幅減為27%,增幅下降了大約三分之一。中海集運受到的影響更大,前三季度,中海9月份虧損達到2.7億元。另外,據商務部綜合司和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聯合發布的中國對外貿易形勢報告(2009年春季)指出,2010年以來,國際金融危機持續蔓延,美歐日等發達國家經濟衰退可能在底部震蕩一段時間,新興經濟體和發展中國家經濟仍處困境。當前中國對外貿易發展面臨的困難依然很多,這主要體現在:外部需求萎縮,全球經濟回暖趨勢不明,貿易保護主義加劇,提高關稅、濫用救濟措施等各種貿易摩擦急劇增多。受金融危機影響的對外貿易環境惡化致使我國航運業大受影響,沖擊不小。
其次,象征國際航運市場景氣度的波羅的海指數(BALTIC DRY INDEX)繼續震蕩。所謂波羅的海指數,也叫干散貨運輸指數,在國際海運業,有三類商品被稱作是干散貨,它們是鐵礦石、煤炭和糧食,波羅的海指數主要是反映當前這三類品海上運輸的情況,包括運量大小,運價多少。當海上運輸繁忙,海運費上漲的時候,波羅的海指數就會上漲,反之就會下跌。波羅的海指數曾觸及11793點歷史高點,最低卻跌至22年來的最低點663點。目前該指數反彈至3200點左右波動。
最后,金融危機對我國造船產業的整體發展產生了一定的消極影響。目前全球經濟下滑已經導致全球船舶訂造需求下降,而且這種趨勢可能繼續保持,所以產能過剩的問題已經開始暴露出來。此外,在國際金融危機的影響下,金融機構將造船業列為高風險行業,對船舶融資業務審核更加苛刻,船廠流動資金貸款和獲得預付款保函的難度增大。部分金融機構已經承諾或正在實施的船舶融資項目,有的進展緩慢,有的已停止。
三、對策初探
對于航運企業而言,各企業應結合自身的情況,采取積極有效的應對經營策略,以擺脫目前的困境和生存危機,從而謀求長遠發展。一是結構調整策略,要根據市場格局變化及時調整運力結構,加大新興航運市場開拓力度;二是改變現有經營模式,加強航運企業及同相關行業的聯合,走集團化規模經營之路,采取兼并重組等辦法組建大型航運企業集團或是在自愿的基礎上組建航運聯盟,借此使各家航運企業“抱團取暖”,共同應對當前航運業的困難。另一方面可以考慮組建“港口—航運聯盟”,使港口和航運企業“抱團取暖”以共同應對當前危機。
對于政府而言,應強化引導作用,采取相關扶持政策,促進我國航運業健康快速可持續發展。
一是由于航運業的運輸工具具有資本密集性,回收周期長,利潤率低等特點,沒有政府的支持航運企業是難以擁有充足的資金流。政府要為航運企業、特別是中小航運企業的融資提供政策扶持。政府要根據國家產業政策的要求,進一步完善中小航運企業的間接融資體系,要加大國有商業銀行對中小航運企業的支持力度,扶持一批有市場、有技術、有潛力的社會服務型的中小型航運企業。
二是航運業的管理涉及多個部門,政府相關部門應加強溝通聯系,建立必要的政府部門間的綜合協調機制,負責研究制定航運業的發展規劃,并負責協調航運業發展中的相關政策措施,為構建統一、高效的現代航運體系創造條件。此外,政府應對國內外航運企業推行統一的優惠政策。
參考文獻:
[1]施 華:金融危機對航運業的影響及對策分析[J],中國水運雜志, 2008 (12)
[2]張振運: 淺談我國海運業發展現代物流的幾點對策[J], 天津航海, 2003 (4)
[3]洪厚興: 提價能否扭轉航運頹勢?[N],現代物流報, 2009-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