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加入WTO以來,浙江對外貿易迅速發展。但是隨著國際和國內環境的變化,粗放型的外貿發展方式面臨轉型升級的壓力。因此,我們提出要借鑒全球價值鏈理論對浙江對外貿易進行轉型升級。建議通過政府、行業協會和企業三方的聯動,實現浙江外貿方式的轉變,推動浙江由外貿大省向外貿強省轉變。
[關鍵詞]浙江 對外貿易 轉型升級
改革開放以來,浙江省對外貿易發展迅速,在其推動下,浙江經濟也取得了快速發展。浙江對外貿易呈現出增長速度快、總量大、在全國對外貿易總量中所占比重大、私營經濟總用突出、外貿順差大、出口產品多處于產業鏈低端,產品附加值小等特點。加入世貿組織以來,在國外市場進入門檻大幅降低的刺激下,浙江對外貿易更是呈現出爆發式發展。但是,由于浙江對外貿易的的擴張多屬于依靠大量消耗資源、能源和破壞環境為代價的粗放型擴張方式,所以對內會造成資源、能源價格上漲,環境破壞嚴重,對外會引發貿易摩擦,頻繁遭遇雙反調查。做為中國的外貿大省,依靠粗放型的外貿擴張方式顯然是難以為繼的,為實現由外貿大省向外貿強省轉變,必須實現浙江對外貿易的轉型升級。
一、浙江對外貿易的現狀和問題
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在國家外貿促進政策的刺激下,浙江對外貿易取得了長足發展。進入新千年后,中國順利加入WTO,浙江的外貿發展更是迅速增長。綜合分析,浙江外貿發展總體呈現出以下幾個特點:
1.外貿總值迅速擴張,順差大幅增加
1978年浙江進出口總額只有0.7億美元,1986年,我國的改革開放由農村擴展到城市,從而進入全面改革局面,當年浙江進出口總額為12.9億美元,其中出口10.9億美元,進口2億美元。到2005年浙江外貿進出口總額突破1000億美元大關,達到1073億美元,隨后僅用三年時間,2008年就突破了2000億美元關口,達到2111億美元。到2008年,浙江進出口總值達到2111.3億美元,其中出口和進口值分別為1542.96億美元、568.4億美元,與1986年數據相比,分別增長了163倍、141倍和282倍。
外貿總值快速擴張的同時,浙江外貿順差也大量增加。2002年浙江以169億美元的貿易順差居全國首位,2004年浙江的外貿順差總額又在全國首次超過300億美元,與全國的貿易順差基本持平。近年來,浙江貿易順差還有不斷擴大的趨勢。巨額貿易順差的存在,一方面為我國帶來了大量的外匯儲備,從此我們再也不必擔心因外匯供應不足而影響國家關鍵技術和設備的引進進程。但是大量的外匯結余增加了人民幣的匯率壓力,導致人民幣的升值問題成為國際社會熱炒的話題,并據此頻頻向中國政府施壓。另一方面,出口的迅速擴張對國外同等產品和替代品造成了致命打擊,為了維護本國生產者和民眾的利益,國外政府往往會通過反補貼、反傾銷等方式限制中國產品的出口。
2.對外貿易主體動態演化,私營經濟作用日益突出(見表1)
表1數據顯示,2001年浙江省進出口總額中,國有企業占比為45%,排名第一,私營企業所占比重最小,占比為僅為6%。但是,隨著中國加入世貿組織的一步步深入,浙江進出口總值中國有企業所占的比重在一步步縮小,而私營企業所占比重在逐漸增加。2004,國有企業在進出口總值中所占比重首次跌破30%,為25%,2006年又得破20%,降到17%,到2007年又降到14%。反觀私營企業在進出口總值中所占比重,2002年突破10%,達到12%,隨后一路凱歌,2004年突破20%達到26%,2006年站上30%臺階,2007年達到39%。
私營企業進出口總值的占比增加和國有企業進出口總值占比減少的可能解釋為:一方面,私營企業產權明晰,機制靈活,在利益的驅使下,會不故一切的開拓國際市場。而國有企業則受體制詬病影響,尾大不掉,難以適應激烈的國際競爭。另一方面浙江省是民營經濟大省,所以在加入WTO后民營資本快速進入出口市場并迅速發展是有其客觀存在基礎的。
然而,由于私營企業受利益驅使,往往會選擇短平快的方式積累資本。這就會產生諸如假冒名牌、以次充好、競相壓價、破壞生產地自然環境等后果。其結果是國際貿易摩擦增多,外貿總額增速放緩、浙江國際形象惡化。2005年,浙江省商務廳副廳長金永輝在浙江應歸國際貿易新聞發布會上透露,2002-2005年期間,浙江共遭遇美國、歐盟、土耳其、印度等18個國家提起的反傾銷、反補貼、保障措施、特別保障措施、紡織品特保和337調查等貿易摩擦案件116 起,涉案直接金額28億美元,分別占到全國的1/3和1/4左右。
表1 浙江出口總值構成(2001-2007年)
項目2001200220032004200520062007
總值100100100100100100100
總值中:
國有企業45383125211714
三資企業30313133353837
集體企業1717171513109
私營企業6121926303439
總值中:
工業制成品92939494959696
初級產品8766544
資料來源:浙江省統計年鑒2008年。
3.貿易結構趨于優化,但仍需改善
表2顯示,2007年浙江省對外出口產品中,機電產品出口值達到555.8億美元,居浙江省對外出口商品首位,并大大高于居于第二位的服裝及衣著附件產品出口值的185.93億美元。高新技術產品的出口值也達到了101億美元之多。機電產品附加值高,技術要素投入多,生產效率和出口效益要遠遠高于傳統的紡織服裝產業。這說明,浙江出口產品的附加值是有所提高的。另外,由表1可以看出,浙江出口產品中工業制成品所占的比重是逐步提高的,初級產品所占的比重則是逐漸減少的。我們知道,商品的加工環節越多,生產者從總獲取的利益也就越多。浙江出口產品中工業制成品的逐年增加也恰恰說明浙江生產者從出口產品中所獲得的利益時逐年增加的。
表2 2007年浙江省出口主要商品情況
單位: 萬美元
項目名稱出口值排名
機電產品55579801
服裝及衣著附件18593282
紡織紗線、織物及制品17005703
高新技術產品10173604
農副產品7229365
家具及其零件4289986
鞋類3839757
手持或車載無線電話機3180928
汽車零件2296799
塑料制品19418310
資料來源:浙江統計年鑒2008.
雖然表2中顯示,浙江2007年出口產品中機電產品和高新技術產品都有較大額度,但是,我們應當看到,在出口商品的前十名中,高新技術產品和高附加值產品僅占很小的份額,其余的產品都是資源、能源消耗較多的產品。浙江生產的手持或車載無線電話機的核心技術都被國外廠商控制,浙江企業只是生產技術含量較低的外殼、鍵盤或者電池。
從浙江出口產品的附加值來看,除了高新技術產品外,其他要么只是組裝環節(機電產品)、要么是以資源能源大量消耗為代價的生產(制鞋、塑料和汽車零件等)。對外貿易的效益并沒有與對外貿易的數量同步發展。
二、浙江對外貿易的轉型升級的緊迫性和必要性
1.緊迫性。長期以來,憑借浙江商人的創業精神和浙江本土的地理優勢,浙江對外貿易取得了長足發展,但是,浙江是一個資源、能源小省,工業生產的原料和能源大多依靠從外界獲取。長期以來,地方政府和企業都以賺取外貿順差和大額利潤為目標,走的是粗放型發展的道路。近年來,隨著浙江對外貿易總額的逐年增長,浙江企業對資源、能源產品的需求大幅增加,在國際能源和資源價格變動時,以數量和低價取勝的浙江企業在國際市場上就回去舉步維艱。另外,以大量消耗能源和資源為代價的生產方在面對國外各種貿易壁壘是往往顯得手足無措,于是很多廠商在國外強大的關稅和技術壁壘壓力下就不得不放棄國外市場,甚至破產倒閉。
由于浙江企業缺乏法律常識和品牌意識,出口的產品經常會仿冒國際品牌或國內品牌,還有一些企業會盜用其它受法律保護的技術。其結果是,本地生產企業的創新動力不足,長久發展乏力。
2.必要性。一是對外貿易的方式是經濟增長方式的重要體現,早在2004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就已經提出要實現經濟增長方式和外貿增長方式的轉變。當前,我國經濟在以胡錦濤總書記的領導下,走得是科學發展的道路,經濟發展方式正在向科學、可持續的方向邁進。在此條件下,浙江的對外貿易應當更加注重從傳統的粗放型擴張向集約式發展轉變,走科學發展觀指導下的可持續發展外貿發展道路。二是改革開放前,由于政治因素影響,我國經濟一直與國際經濟相分離。改革開放后,為了迅速融入國際經濟體系,我國從上到下主動嵌入到了國際經濟體系之中。到現在,中國已經是國際貿易中不可取少的一員。但是,由于經濟發展起步晚,起點低。我們融入國際經濟體系中時,浙江所從事的只是發達國家生產過程中不愿再生產的資源能源消耗大、技術含量較低、附加值較低的環節。多數情況下我們只是國際產業鏈上的加工環節,我們所處的位置也只是附加最低或者較低的價值增值環節。雖然低水平的貿易促進了中國的經濟增長、解決了大量的就業問題,但是長此以往,我國經濟永遠都會成為發達國家的附庸,永遠只是發達國家的代工廠。為了改變此現狀,浙江省必須利用已有的經濟基礎,加快技術改造和創新,積極向價值鏈的高端環節躍進,實現從中國貿易大省向貿易強省的轉變。
三、浙江對外貿易轉型升級的思路
浙江對外貿易之所以會出現量增價不增的低效益現象,究其根源,主要是因為浙江對外貿易產品的產業層次過低,生產環節附加值過小造成的。因此浙江對外貿易轉型升級的關鍵點就在于外貿企業和外貿產業的升級。
關于產業升級,上世紀80年代我國就已經有學者注意到并明確提了出來,此后,產業升級一直成為我國政府產業政策的主要內容之一。但是官方文件提的最多的還屬產業結構的優化。作者認為,升級浙江外貿應當從企業和產業兩個層面來考慮。
從企業層面考慮,升級應當代表產品的升級,具體表現為企業生產產品品質由低品質向高品質的邁進。但是,從更廣泛的意義上講,升級應該包括企業由低附加值到高附加值、由落后的生產方式向先進的生產方式、勞動密集向資本和技術密集,由競爭優勢不足向富有競爭優勢轉變的一個長期過程。所以,企業層面的升級應當是一個動態的過程。對于浙江的外貿企業,應當著力提高自身的生產效率和產品品質。依靠高品質基礎上的低價來贏得國際市場的青睞。
從產業層面考慮,當前學術界討論最多的升級方式莫過于基于全球價值鏈的升級。所謂全球價值鏈(Global Value Chain),是指為實現商品或服務價值而連接生產、銷售、回收處理等過程的全球性跨企業網絡組織,涉及從原料采集和運輸、半成品和成品的生產和分銷,直至最終消費和回收處理的整個過程,它包括所有參與者和生產銷售等活動的組織及其價值、利潤分配。
學者們在研究全球價值鏈鏈理論下的產業升級時,趨向于公認兩種升級路徑。一種是以前學者們討論最多的從OEM(貼牌生產)到ODM(自主設計生產)再到 OBM(自主品牌生產)。
另一種是:工藝流程—>產品升級—>功能升級—>鏈條的升級。所謂工藝流程升級,實際上指的是應用更為先進的生產方式,提高同等產品生產的效率,追求的是在最短的時間里生產最多的產品。引進新的產品生產線或者改進原有的生產方式和技術水平,提高產品自身的品質或者生產更為新穎的產品,提高產品的競爭力,獲取更多收益。功能的升級是指根據生產者在價值鏈中所處的位置,向價值鏈的兩端升級,包括標準設計、產品設計、品牌和營銷渠道構建與控制,通過向這些高附加值環節的升級獲取更多的價值增值。由于不同的產業鏈有不同的利潤水平和價值增值水平,所以當企業有足夠的生產能力時往往會選擇從價值增值小的產業轉向價值增值高的行業,這就是鏈條升級。
綜合分析企業層面升級和產業層面升級的兩種途徑,我們可以看出,企業升級實際上包含于產業層面的升級,而產業層面升級的第一種路徑實際上與第二種方式的功能升級。從貼牌生產到自主設計生產,實際上就是功能升級的一種,從自主設計生產到自有品牌生產,是功能升級的更高級階段。
在實際操作中,應當根據各個地區所處的價值鏈的不同環節,靈活的選擇嵌入價值鏈的升級方式。但是,我們要強調的是,對處于價值鏈低端環節的企業,如果還處于原始資本的積累階段,不應當過度的求高求新,應當在戰略上看準更高附加值的增值環節,而在戰術上則要循序漸進,等待資本足夠多時,在逐步按照價值鏈的升級方式獲取更多價值。
由于浙江的對外貿易產品的生產多是加工環節,在產品設計和流通環節則少有涉足。因此,浙江對外貿易的升級方式也應當遵從由工藝流程到鏈條的升級方式,但是并不一定要循規蹈矩,只要條件允許,可以直接從生產制造環節直接過度到附加價值更多的其他鏈條。
四、政策建議
浙江對外貿易在全球價值鏈中主要處于低端的生產制造環節,應當通過政府、企業和行業三方面的共同努力,實現外貿效益的提高和可持續發展,從而加快浙江由外貿大省向外貿強省轉型的進程。
1.政府層面
一是多方支持,促進創新。實現全球價值鏈下的升級,重點是進行創新。工藝流程的升級靠的是管理方式、組織方式和生產流程的創新;產品升級依靠的是技術的革新和富有開拓性的思想;功能升級靠的是戰略的創新。因此,政府應當通過稅收、金融支持和政策支持等方式鼓勵和推動企業進行創新。必要的時候,政府應當組織生產企業對行業公共難題進行共同技術闖關,降低企業的創新投入風險和成本。
二是合理立法,公正執法。創新是實現浙江對外貿易的重要條件。而創新的思想或者產品成果是需要法律保護的。某個企業的創新產品如果不能得到保護,那么他們投入到創新中的成本就難以收回,企業的創新積極性就會受到打壓。所以從政府層面應當制定相關的法規,凈化市場競爭。對于那些冒用他創新技術和品牌的不良企業要嚴懲不貸,絕不姑息。
2.行業層面
行業協會應當積極把握國內外市場的變換趨勢,緊密跟蹤國外政策法規變動趨勢。主動承擔起輔導企業規避國外技術和政策風險的責任。定期組織相關企業間的交流,幫助企業把握行業發展趨勢。對于行業共同技術難題,應響應國家號召,組織企業共同克服。
3.企業層面
一是嚴把產品質量關。在大規模生產的同時,為了減少國外市場的抵觸情緒,企業應當嚴把產品的質量關,這就需要企業投入更多的資源到技術改進和創新環節之中。
二是樹立品牌意識,積極打造高美譽的國際品牌。由于沒有自己的品牌,很多有著過硬生產能力的浙江企業這能走貼牌生產的路子。這種方式下,企業只能在生產環節賺取少量的加工費,而流通環節的大量附加值則進入外國品牌囊中。因此,企業應當積極主動地創立自己的品牌,增加對品牌宣傳方面的經費投入。
三是從戰略層面考慮對價值鏈上最高價值的追求。外貿企業應當不安于獲取低端價值的現狀,積極籌備,瞄準價值增值高的環節。更為重要的是,企業要善于分析和發現新的機會,爭取創建全新的價值鏈條,并根據所在產業特征,掌控該價值鏈的核心環節。
參考文獻:
[1]查志強.重構浙江外貿戰略—對轉變浙江外貿增長方式的若干思考[J].浙江經濟,2005.
[2]李力.論我國對外貿易增長方式轉變[D].東北財經大學碩士論文,2005,12.
[3]王曉鳳.轉變浙江對外貿易增長方式研究[D].浙江工商大學碩士論文,2007,3.
[4]耿協威.轉變外貿增長方式,促進對外貿易可持續發展[J].經濟論壇,200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