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金融危機隨著美國次貸危機的爆發而迅速蔓延至全球,全世界的各個經濟體在此期間都受到了巨大的影響。而我國是一個貿易依存度相當高的國家,貿易出口始終在我國經濟發展中一直占據重要的位置,所以金融危機的爆發對我國外貿出口企業的影響甚大。本文就來探究金融危機對我國外貿出口的一些具體影響:出口企業利潤下降、金融危機引起的大量失業、人民幣不斷升值引起的貿易結算風險以及貿易保護主義在金融危機期間的抬頭引起我國外貿摩擦的增加等等。
[關鍵詞]金融危機 失業 貿易保護 人民幣升值
一、我國外貿出口的現狀簡述
我國自改革開放以來,采取了在稅收、土地、資源開發利用等方面的很多優惠政策,使得我國很快就成為世界的加工廠。加工型貿易規模已經占到了外貿進出口的50%以上,真正的成為了我國外貿出口的半壁江山。目前,全國從事加工貿易的企業超過12.5萬家,這個“世界加工廠”解決了3600萬人就業,也為我國創造了巨額的外匯收入。據海關統計,2009年我國外貿順差的來源基本上都是由加工貿易來完成的。2009年,全國加工貿易進出口9093億美元,同比下降13.7%,其中進口3223.38億美元,同比降14.8%,出口5869.81億美元,同比下降13.1%。從這些數字上可以看出,外貿順差達2646.43億美元。中國貿易順差基本上是由加工貿易完成的。2009年,在金融危機肆虐全球的背景下,我國進口貿易額仍然超過1萬億美元,取代德國成為世界第二大進口國。而且,2009年美國對中國貿易逆差達到2268億美元,比2008年減少了412億美元,美國出口696億美元,而從中國貿易進口額則為2964億美元,同比下降12.2%,中國已經成為美國第三大出口國。
二、金融危機對我國外貿出口的影響
外貿出口一直是拉動我國經濟增長的三駕馬車之一。金融危機的爆發,導致全球經濟陷入衰退,我國外貿出口在此次危機中受到了嚴重的打擊。金融危機源自美國的次貸危機,而我國和美國的貿易往來密切。據中國海關統計,中美雙邊貿易額從1978年的9.9億美元增加到2008年的3078.2億美元,美國已經成為中國第二大貿易伙伴,所以美國的經濟衰退對我國外貿出口影響甚大。美國的消費支出占到 GDP 的 73 % ,次貸危機的爆發導致消費信心指數下降,美國居民的消費量嚴重下滑。消費的抑制不可避免影響到了中國對美國的出口貿易。我國沿海的出口型企業就因為外部市場的低迷,主要是美國市場的低迷,訂單數量急劇下降,很多的工廠陷入停產或者關閉,失業人數也隨著金融危機的蔓延而上升。下面就來具體的看一下金融危機對我國外貿出口的影響。
1. 外貿企業利潤下降
我國的出口商品主要集中在勞動密集型產業或者是初級產品的出口,比如:紡織服裝、制鞋、食品等。這些企業在國際市場上就是以價格低廉來打開并贏得國際市場的。但是這些企業大多還是停留在貼牌生產階段,產品是技術含量低、產品附加值也很低的中低檔產品,這些企業因為缺乏自己的品牌和技術,在國際市場只是市場價格的接受者。金融危機的爆發,國外消費者的消費能力嚴重下降,而這些中低檔產品本來就是需求價格彈性較高的產品,提價空間有限。金融危機引起的歐美經濟衰退雖然在一段時間內使得石油以及一些原材料價格連續下跌,但是這種價格個波動在某種程度上也加大了出口的風險。國內原材料、初級產品價格等的大幅上漲使得外貿出口企業的成本提高,但是產品在外需不足的情況下又不能通過漲價來彌補成本的上升。外貿出口企業就出現了:在較高的價位簽訂原材料合同,制成品卻面臨價格下跌的不利局面。所以我國的外貿企業的利潤空間被嚴重擠壓。隨著我國新勞動合同法的正式實施,勞動力成本上升也有所上升,而國際貨幣市場上,人民幣升值壓力也不斷加大。原材料、初級產品、勞動力等成本價格的上漲,人民幣匯率的上升等等因素的交織使得我國外貿出口企業所得利潤普遍下降。
2. 就業問題
我國的外貿出口企業大多是中小型企業,企業自身資金實力有限,多是通過貸款來解決融資問題。金融危機的爆發,使得全球銀行業嚴重受挫,為了確保銀行利益不受損失,各大銀行紛紛收縮對中小企業的貸款,中小外貿出口企業在金融危機期間,因為需求和訂單的減少,使得外貿企業經營舉步維艱。再加上國內原材料價格和勞動力價格等經營成本的上升,而現在資金鏈的斷裂使得一批中小外貿型企業不得不縮小生產規模甚至宣布倒閉,這樣就造成了一大批工人失業。其中占絕大多數的是農民工。
我國外出農民工總規模在2009年達到了1.5億。從2009年年初到9月份,春節前后有2000萬農民工因失去工作而返鄉、其中就有直接受金融危機影響1200萬人在內的7000萬農民工。經濟增長的周期性造成就業增長的周期性,金融危機導致我國實體經濟下行,自然會產生周期性失業。而遭受經濟危機打擊最大的是外貿出口型的中小企業,而這些企業雇用的主要是解雇成本低的農民工,他們最先丟掉工作成為意料之中的事。隨著我國農業生產勞動率的進一步提高,農業所需勞動力人口逐步減少。而且,新一代的農民工大多是80后或者是90后,他們既不會務農也不愿務農,所以他們的就業問題必然在城市得以解決。農民工因為沒有失業的任何保障,也承受不了長期的失業,他們在失業后的不久就開始著手找工作。金融危機的發生,導致制造業的用工數量下滑,我國政府又施行了加強基礎設施建設的4萬億投資計劃,更多的農民工因為工作的需要轉而進入建筑業就業市場中;制造業崗位的減少也使得更多的農民工轉到服務業。失業農民工的大多數就在我國產業結構的調整中,通過勞動力市場的自我調節恢復了就業狀態。作為全球經濟危機中的支柱力量的中國,在今年必然會進一步恢復到常規的增長軌道上,因金融危機影響而暫時中斷的普通勞動力短缺現象,將以區域性、結構性和摩擦性的方式繼續出現。治理這類勞動力市場矛盾的出路,就是提高勞動力市場的整合水平、改善勞動者的素質,加快戶籍制度改革,統籌城鄉社會保障、公共服務和就業,加強對農民工的培訓等一系列改革。
3. 人民幣升值引起的結算風險
金融危機爆發以來,世界經濟出現萎縮,國際市場需求減弱,各國對國際市場的爭奪也更為激烈。為了保護各自國家的市場地位,貿易保護主義又一次抬頭并迅速蔓延,而美國為了縮小中美貿易逆差,更是不斷向我國人民幣升值施加壓力。然而據數據顯示,從2009年10月以來中國對外貿易順差呈現逐月下降趨勢,分別為240億美元、191億美元、184億美元、142億美元、76億美元。2009年全年貿易順差為1960.7萬億美元,比2008年減少了34.2%。2005年至2008年,人民幣對美元匯率累計升值超過20%,其間,中國貿易順差不降反升。2009年人民幣對美元匯率基本穩定,但是全年貿易順差同比下降34.2%。但是美國為了縮小對我國的貿易逆差額,不斷對我國人民幣升值施加壓力。而且,據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保羅#8226;克魯格曼的預計,人民幣如果升值25%到40%將會為美國貿易赤字每年減少1000億到1500億美元,增加75萬到100萬人就業。美國為了早日走出金融危機的泥潭,美國更是聲稱要把我國列入匯率操縱國。眾所周知,我國出口的產品還主要是初級產品和勞動密集型產業集中的中低檔產品,而且我國產品在國際市場上還是價格的接受者,我國的出口產品在國際市場上就是以價格取勝。但是隨著美元的不斷貶值、人民幣持續的升值,使得我國出口商品在國際市場上的價格優勢逐漸消失,很多出口行業的利潤都大幅下滑。本來出口的中低檔產品在國際市場上的利潤就薄,現在隨著人民幣的升值,我國的產品在國際市場上價格相比較就高了。然而金融危機導致的原油、鐵礦石等原材料價格上升,企業用工成本隨著新勞動法的實施也上升了,所以企業整體成本上升,但是我國在金融危機市場中出口企業又不能通過提高產品價格來保持相同的利潤水平,使得出口企業的經營越發艱難。
而在國際市場上,我國商品的貿易結算還是以美元為主,現在美元的貶值、人民幣的升值又使得我國出口商品的競爭力進一步下滑。而國際貿易中,商品的結算一般是有個時間差的,人民幣的升值使得出口企業在結算中面臨很大的結算風險。以國際市場上人民幣的升值趨勢來看,企業在國際貿易進行中的應道賬款結算中會面臨無形的資產損失。隨著我國經濟的不斷發展,人民幣升值無可厚非。但是我國經濟增長還是以制造業的發展來推動的,而制造業的利潤已經越來越少,所以人民幣的升值只能是逐步升值的過程,不能是瞬間實現,這個升值過程還需要我國經濟的進一步發展來支撐。從而在經濟發展到再上一個臺階之后再升值,這樣才能維持我國經濟長遠的發展。
4. 貿易摩擦增多、貿易保護主義抬頭
金融危機的爆發,國際市場需求萎縮,貿易“蛋糕”縮小,主要經濟體自顧性增強。在經濟衰退帶來的刺痛和居高不下的失業率壓力下,一些國家短視地尋求保護主義對策,為國內產業留住日漸萎縮的市場需求,為國內勞動力保住日益減少的工作崗位,全球國際貿易環境惡化。據統計,中國連續14年成為被發起反傾銷調查的國家,2008年全球發起的反傾銷調查和反補貼調查中,涉及中國的調查就分別占到總數的35%和71%。進入金融危機影響更為嚴重的2009年,貿易保護主義更加猖獗。以輪胎特保案為標志 ,以美國為首的貿易保護主義呈現愈演愈烈之勢。金融危機發生以來,伴隨世界經濟的疲弱復蘇,人們普遍擔心貿易保護主義會令世界陷入貿易戰,拖累全球經濟的腳步。一些國家借反傾銷、特保之名,行貿易保護之實,連環保、安全和技術等因素也成為貿易壁壘的幌子。世貿組織發布的報告顯示,2008年7月到2009年6月,世貿組織成員報告了217項反傾銷調查措施,與上一年度相比增長了15%。而在2007年之前,反傾銷措施數量呈下降趨勢。各國自顧自的保護主義行為令世界貿易進一步下滑。數據顯示,全球貿易量在2009年5月達到了金融危機以來的最低點,比2008年4月的歷史峰值下跌20.4%。
盡管貿易保護主義不是導致全球貿易下滑的首要因素,但貿易保護主義的發展,導致國與國之間隱性的貿易沖突風險加劇,勢必進一步打擊世界經濟。貿易保護主義不同于正當的貿易保護措施,它是對多邊貿易規則中救濟措施的濫用。隨著全球經濟的不斷復蘇,貿易保護主義的壓力至少還會持續一至兩年。如果失業率進一步增加,貿易保護主義可能也會隨之擴大。中國作為世界第三大貿易實體和第二大出口國,處于貿易摩擦的中心地帶。目前經濟學界普遍認為,今后一段時間將是貿易摩擦的高發期。如何避免貿易保護措施被濫用和長期化的風險,是各國共同的責任。維護貿易開放的誠意與力度,將直接影響全球經濟復蘇的速度。反過來,經濟的穩步復蘇也將有助于減少貿易保護主義行為。
與歐美國家發達國家出現的貿易摩擦不斷增加,為保護各自經濟利益的貿易保護主義,使我國出口企業深受其害。我國企業在金融危機期間,為了繼續擴大出口我國企業也開始積極開拓金磚四國和東盟等新興市場。雖然歐美出口占到我國出口市場的70%以上,但是從國際市場的發展趨勢來看,新興市場的發展速度在接下來的一段時間會超過發達經濟體,所以我國的出口將會向這些新興市場傾斜,對印度、巴西、俄羅斯等國的出口會有所上升。在進口方面,也會加大從非洲、拉美、澳洲、俄羅斯等資源大國進口資源類產品。而且隨著我國在亞洲生產體系中地位的轉變,我國會從國際分工的中低端轉向中高端,從而使我國的產品出口在國際市場有更大的競爭力。
三、結論及建議
金融危機的爆發對全球經濟影響甚大。作為我國經濟增長的三駕馬車之一的外貿出口在我國經濟的長期發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但是金融危機來襲之后,全球消費市場急劇萎縮,國際市場需求下滑。我國外貿出口企業的利潤在此期間普遍下降,企業生存舉步維艱,直到今年,全球經濟略有復蘇,我國外貿企業的現狀才有所好轉;在此期間,我國失業人數不斷上升,大量的農民工不得不提前返鄉,我國的經濟刺激計劃使得全國的就業形勢開始調整和好轉;而全球貿易的不斷下滑使得貿易保護主義又有所抬頭,這點對我國的外貿出口企業非常不利,歐美等發達國家以技術壁壘、綠色壁壘等不正當的貿易保護措施阻止我國商品的出口;而與美國存在的貿易逆差,使得美國開始不斷對我國施壓人民幣的升值壓力,從而保護本國產業并達到減少本國貿易逆差的目的。
在金融危機肆虐全球經濟的2009年,中國交出的答卷無疑是全球經濟中一道最亮麗的風景,中國經濟的企穩回升極大的提振了全球經濟,并對恢復全球經濟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尤其是在全球貿易下降22%的情況下,我國進口值仍然超過1萬億美元,比上年只下降了11.2%,取代德國成為世界第二大進口國,對遏制全球貿易急劇下滑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對世界經濟企穩貢獻巨大。但是在此過程中也可以看到,我國貿易出口結構急需調整,應逐步從中低端市場向中高端市場轉變;出口面向的市場也需要進一步擴大和轉變,比如從發達的歐美市場向新興的金磚四國等市場傾斜等等。金融危機使得我國更加清晰的看清國際市場的現狀和未來的發展趨勢,我國在后危機時代能否有更大的作為,迫切需要抓住新一輪的經濟復蘇和高漲兩個階段,從而在國際市場上取得更大的發展。
參考文獻:
[1]張曉璐,楊莉.美國次貸危機對我國出口貿易的影響探析[J].現代商貿工業,2008:8.
[2]陳劍宇,全球金融危機對中國出口企業的沖擊及出口型企業的出路[J].中國商界,2009:8.
[3]陳希望,王紀平.外貿出口企業受金融危機的影響及應對措施初探[J].科技創新導報,2009:32.
[4]李碩雅,國際金融危機對我國出口貿易的影響及對策建議[J].蚌埠黨校學報,2009:2.
[5]包曉紅,金融危機對我國外貿的影響及對策分析[J].河南財政稅務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