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技術標準化的經濟效益,不僅是高新技術企業自身尋求發展所關注的要點,同時也是許多地區、甚至國家提升企業整體發展實力的工作目標。近幾年來,國家有關主管部門對所涉及的高新技術標準化工作給予了極大的關注。本文從區域管理的角度,對企業的技術標準化活動進行研究,并借鑒了DEA方法,為評價區域內企業技術標準化效益的優劣提供了新的依據。
[關鍵詞] 高新技術企業 技術標準 DEA
一、技術標準與效益評價
技術標準是一種從事生產、建設及商品流通的一種共同遵守的技術依據,在標準化領域中需要協調統一的技術事項所制訂的標準。高新技術企業在謀求自身不斷發展過程中,通過積極參與創制行業內的技術標準,提高企業在行業中的競爭力和影響力,這就是高新技術企業的技術標準化。
技術標準本身是一種技術上的規范。單從規范本身的角度來看,其制定并不能為高新技術企業帶來足夠大的經濟效益。但是,標準是一個技術市場化過程中的強制性規則,而技術本身只是知識的運用,沒有強制性。從產業技術運用的角度考察,標準比技術高一個層次(復雜度、交易規則);技術影響產品或者產品后一方面,而標準可以影響整個產業。它不僅僅是技術的組合,更是技術創新的框架和體系。
技術的思路,是通過獲取先進的技術完善自己的產品,降低自己的成本或者說是創造出一種新的產品,從而打敗對手。而建立了標準之后,通過建立自己的標準并將自身的標準用于產業內部或產業經濟體系,實現對外“贏者通吃”,對內實現對產業和聯盟的掌控。因此,技術標準化的經濟效益,常常不僅是企業自身尋求自身發展所關注的要點,同時也是許多地區、甚至國家為提高企業整體發展所要工作的目標。于是,這種評價往往已超越了企業自身,上升為區域經濟投入產出的一個更為宏觀方面的評價。
二、DEA方法的應用
1.相關研究的理論方法及評價
近年來,關于企業技術標準化經濟效果的計算方法方面的研究成果不少,采用的計算指標體系也各有千秋。但總的來說,仍是以技術標準化實施之后產生的經濟效果減去因技術標準化活動所產生的勞動消耗來進行計算。然而,針對企業層面的技術標準化經濟效益的評價方法,介紹與討論的文獻并不多見,主要是針對技術標準實施后的經濟效果進行計算,難以達到區域管理,衡量標準化帶來的經濟外部性的目的。
1998年,張長元采用了綜合評價理論中的功能系數法,在給定指標體系的基礎上對企業技術標準化的效益進行了評價研究,最先將技術標準化的經濟效果進行了企業間的橫向比較,為區域內企業層面的技術標準化管理和評價提供了一套較為完整的方法。
2003年,宋敏等人將數據包絡(DEA)的方法首次運用到企業標準化經濟效益評價之中,并給出了某一個虛擬企業在對技術標準投入產出方面的評價研究模型。然而,在實踐過程中,高新技術企業的技術標準創制過程一般是在幾年內完成,對某一企業測量其當年關于技術標準化的投入產出難以達到很好的對應關系。與此同時,單純針對某一企業創制前后的DEA分析也難以支持DEA方法需要較多決策單元的前提假設。盡管如此,其所采取的評價方法具有一定的理論意義。
2.采用DEA方法評價的優越性
對于評價方法的使用,國內最常用的仍然是線性權重法,即建立在指標體系的基礎上,對每一個指標(準則)賦予一定的權重,通過將指標得分與相應的權重乘積的和作為總得分,最后進行評價。這種方法在評價技術標準化經濟效益的過程中存在一些不足:
首先,它不是從投入產出的角度考慮問題的,得分高低并不一定能真實地反映企業在進行標準化過程中的有效利用情況,企業過高的投入也可能得到較高的評價分數。
其次,應用線性權重方法進行評價,得分較低的企業很難從評價結果中找到投入產出低效的原因,進而難以為下一步中指導工作提供一些改進的方案。
相對于線性權重法及其他的評價方法,數據包絡分析(DEA)方法是用于評價部門間相對有效性的一種評價方法。該評價方法是從投入與產出的角度去評價同類型的企業或部門在生產效率方面的相對有效性,把每一個評價對象看成一個具有“多個輸入,多個輸出”的生產系統,通過觀察系統的輸入和輸出來評價生產系統的相對效率。
DEA評價模型是多個部門或多個企業之間進行相對有效性評價的一種方法,其特點是適合于處理具有多個輸入和多個輸出的情況,并且完全基于指標數據的客觀信息進行評價,剔除了人為因素帶來的誤差。其結果不僅能判斷被評價決策單元的生產效率相對有效性,而且對于非有效的決策單元,還給出了調整改進的方向。因此,如果僅是考慮投入規模和技術因素,從宏觀上來評價部門或企業,則可采用DEA評價方法。魏權齡等人就曾用DEA方法對全國棉紡工業、鋁冶煉工業進行評價研究,并將結果反饋到有關部門受到高度重視。此外,DEA還有以下一些優點:
首先,標準化效益評價需要從不同側面、用不同指標加以描述,而這些指標往往不能用同一量綱加以表述。DEA模型以決策單元的各個投入指標和產出指標的權系數作為變量,從最有利用決策單元的角度上進行評價,無需考慮量綱統一化, 并避免了確定各指標在統計平均意義的權系數,排斥了主觀因素,具有內在的客觀性,確保了評價的準確性和有效性。
其次,DEA方法直接采用數據進行計算,而不像一般的統計分析模型那樣預先給定生產函數的形式,并對指標進行相關性分析,避免了生產函數形式的確定以及確定某一投入指標對若干產出指標的貢獻的繁瑣的工作,使得評價方法具有簡明性和易操作性。
最后,應用某些DEA模型對DMU進行相對有效性評價時,可以得到許多在經濟學中具有深刻經濟含義和背景的管理信息。
基于以上幾點,本文將沿用DEA的理論和方法,致力于區域管理層對于轄區內企業層面的技術標準化前后經濟效益進行評價研究,通過選取合適的投入產出指標,來滿足實際考察的需求。
三、基于DEA方法的評價模型
1.模型的建立
假設園區內存在n家正在進行技術標準化的高新技術企業,即有n個DMU(DMU1,DMU2,...,DMUn),每個DMU都有m種輸入和s種輸出,那么第j個企業DMUj的輸入和輸出向量分別為 ,j=1,2,…,n。現在,設DMUj0的輸入輸出為(xj0,yj0),也可以簡記為(X0,Y0)。于是,評價第j個企業同時為技術和規模有效的DEA模型為:
(1)
評價純技術有效性的DEA模型為:
(2)
其中,U,V為閉凸錐,(X0,Y0)為DMUj0的投入和產出,u=(u1,u2,…,um), v=(v1,v2,…,vs)分別為投入和產出指標 和 的權重。
在模型中,V1為該決策單元DMU的有效值(指投入相對產出的有效利用程度)。V1的值越大說明效率越高,即說明該企業的技術標準化經濟效益越好。V1最大值為1。當V1=1時,則DMUj0為弱有效的;若(1)的最優值V1=1,且,則DMUj0為相對有效的。類似地,可以定義DMUj0關于模型(2)的有效的和弱有效性。
設 為DMUj0的規模效率,V1,V2分別為技術效率和純技術效率。若S=1(V1=1,V2=1),則稱DMUj0為規模有效(技術有效,純技術有效),否則稱為無效的。
若V1=V2,則稱DMUj0為規模收益不變;若V1
因此,通過本模型的計算還可以得到如下信息:知曉決策單元的技術效率狀況,即各個企業在投入產出方面的效率是最佳還是非最佳;知曉決策單元的規模收益狀況。即決策單元或是規模經濟,或是規模不經濟;尋找出造成決策單元的非最佳技術效率和規模不經濟的原因——這是實際應用DEA進行深層次分析的關鍵的第一步,找出粗線條的原因,在通過進一步的深入探討分析,可以深入詳盡地研究分析問題,為今后高新技術企業的技術標準創制提供寶貴經驗。
2.輸入輸出指標
對于高新技術企業技術標準化來說,其最終成果大多體現為新標準建立起來后的產品銷售和認可的增加。可以說,高新技術企業技術標準化成功應該有兩層含義:一是技術上的成功;二是商業上的成功。因此,在選擇與評價一個技術標準化項目時,必須對技術因素以外的許多非技術因素予以應有的重視。通過結合企業標準化特點及測評者預定的評價目標,本文嘗試建立如下指標體系。(如表1)
表1 投入、產出指標及相應衡量方法
投入方面產出方面
資金物質投入(X1)
計算:設備費+原材料費+資料和印刷費用+其他物耗費產品銷售盈利能力的變化(Y1)
衡量指標:產品銷售凈利潤的增長率
人員投入(X2)
計算:相關人員工資(按標準研發工時計)產品市場地位的變化(Y2)
衡量指標:相同標準級別下主要技術內容或考核標準的個數
調研協商投入(X3)
計算:調研、會議協商費+實驗外協費企業社會認可度的變化(Y3)
衡量指標:項目獲得證書、榮譽、獎勵等的個數
在投入方面,調研協商投入是技術標準化過程較為特有的投入。因為技術標準的制定要滿足先進性和可行性行統一的原則,因此在創制標準過程中,需要進行多次的調研、會議協商以及實驗外協,這些方面投入的費用應該歸為調研協商投入。
在產出方面,企業社會認可度的變化,既是企業自身競爭實力提高的體現,同時一定程度上反應了企業技術標準化后帶來的社會附加效益。
四、實證研究
本文針對2009年北京市某科技園區內高新技術的技術標準化工作進行手機和調查,對園區內2009年驗收的技術標準申報項目進行效益評價。依照上述評價模型所需各指標,整理得:
表2 2009年某園區驗收的技術標準申報項目指標值
X1X2X3Y1Y2Y3
技術標準112.006.0024.000.817.008.00
技術標準211.0013.007.003.376.0010.00
技術標準323.0020.008.000.0011.0017.00
技術標準49.0015.0026.003.019.0015.00
技術標準58.005.0018.000.818.008.00
技術標準66.3096.0030.000.197.000.00
技術標準734.0010.0033.000.772.000.00
技術標準822.9062.004.600.069.008.00
技術標準911.504.2010.100.186.000.00
技術標準10113.5071.0051.500.188.000.00
技術標準1158.0024.0033.000.189.000.00
技術標準1275.0010.0045.000.184.0028.00
技術標準1327.0086.0023.000.983.000.00
技術標準140.0054.9022.000.103.0061.00
技術標準1523.0047.005.002.135.008.00
技術標準1610.002.008.002.851.0010.00
技術標準1713.0090.0027.000.514.000.00
技術標準1811.646.0012.881.344.003.00
技術標準1918.0011.0011.000.003.000.00
技術標準2038.3024.007.900.866.000.00
技術標準2126.0052.003.000.123.005.00
技術標準229.0012.009.000.122.000.00
其中需要特別指出的是,關于企業社會認可度的變化(Y3),由于企業獲得的獎勵或榮譽級別不同,所得數據經過簡要的權重處理。
對于上述面板數據,分別采用(1)和(2)所代表的DEA模型,應用DEAP2.1軟件,對22個技術標準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進行綜合的評價,進行得到如下結果:
表3 計算結果
DMUV1V2S
技術標準110.7550.7620.99
技術標準22111
技術標準33111
技術標準44111
技術標準55111
技術標準660.8280.9520.869
技術標準770.1620.2850.569
技術標準88111
技術標準99111
技術標準10100.1640.1690.967
技術標準11110.3840.430.893
技術標準12120.61710.617
技術標準13130.1820.360.506
技術標準1414111
技術標準1515111
技術標準1616111
技術標準17170.3230.4880.662
技術標準18180.6860.8280.828
技術標準19190.3350.6810.493
技術標準20200.6180.820.754
技術標準21210.79310.793
技術標準22220.33810.338
由表3可知,該年度園區內企業進行技術標準化的效率參差不齊,個別單位所創制的技術標準沒有達到很好的投入產出的配比效果。而技術效率和規模效率較高的技術標準是2,3,4,5,8,9,14,15,16,也就是說,創制這些標準的企業,在標準創制過程中的投入產出相對合理。在技術標準創制的調研中,園區應著重對這些企業進行適度調研,深入了解其內部運作模式,并適當給與一定獎勵,以期達到一個較好的推廣和示范效果。
參考文獻:
[1]張長元:功能系數法在標準化經濟效益評價的應用[J],冶金標準化與質量,1998(9): 27-29
[2]宋敏等:基于DEA方法的企業標準化效益評價[J],中國標準化,2003.10:56-58
[3]段永瑞:數據包絡分析——理論與應用[M],上海科學普及出版社,2006.
[4]阮金元等:標準化經濟效益分析研究[J],中國標準化報,2001 Vol. 22 No. 4:2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