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乳業市場近年來競爭加劇,各品牌間除了在品質、奶源和廣告的競爭外,更加注重于產品的覆蓋面和影響力,力求通過共贏的鏈條式管理建立自身的核心競爭能力。對內蒙古伊利實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來說,在以內蒙古大草原為生產基地的前提下,如何能夠將受到保質期,保存條件嚴格限制的產品成功的輸送到全國每個省份成為了其公司經營的重要問題。本文通過分析伊利集團的供應鏈,提出農產品核心企業供應鏈設計的問題和建議。
[關鍵詞]乳制品 供應鏈 伊利
一、導論
1.研究背景及意義
伊利集團是全國乳品行業龍頭企業之一,國家520家重點工業企業和國家八部委首批確定的全國151家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之一,是北京2008年奧運會唯一一家乳制品贊助商。公司主營業務收入高居行業第一,一直以強勁的實力領跑中國乳業,伊利公司可以說是中國乳制品業的典范,對于伊利公司近年來在國內的成功進行研究為中國乳制品行業物流無疑是有著重要的導向作用。
2.研究路徑
鑒于乳制品不同于其他制造業的天然性,本文著眼于伊利公司從奶源收購一直到擺上全國各地的超市貨架的全過程進行研究,尋找其在乳制品業的物流環節中所具備的優點以及仍舊需要改進的過程,通過參閱國內外其他相關的研究進行針對性分析,并提出未來的改進方向。
二、文獻綜述
任愛君,吳迪(2000)在其淺析供應鏈管理在農產品核心企業中的實踐應用——以奶制品供應鏈的核心企業伊利集團為例中對于伊利集團的物流改革進行了分析,其認為伊利集團在進行股份制改革之后隨著業務的不斷增長面臨著:
1.由于伊利的生產工廠地處內陸而消費地點多集中于東南沿海,造成了信息,區位的劣勢。同時在發展過程中遇到了運輸成本高,產品競爭力低下等問題。
2.長途運輸的時效性無法保證,致使供應鏈下游壓貨、串貨嚴重影響公司商業信譽。
3.隨著市場對于乳制品新鮮度的敏感日趨上升,伊利集團原有的以生產為中心的分銷網絡已經不再適應市場的變化。
為適應變化,伊利集團在上海、北京、天津、山西、湖北等地收購、建廠,將生產基地建到全國主要消費城市,并與當地的奶農政府共同投資建設奶源園區基地,最大限度縮短產品投放市場的空間距離,減少運輸周轉時間。同時,將內部分為冷飲事業部,液態奶事業部,奶粉事業部、原奶事業部,各個事業部在各地區市場設立辦事處、分公司、配送中心形成直接將產品送達各個零售終端的營銷網絡。推行扁平化管理方式,減少中間環節,建立起了快速反應機制。
娜仁圖雅(2007)認為液態奶產品客戶眾多,分布面廣,如何有效地縮短與終端客戶、最終消費者的距離以及更多更好地控制各類終端客戶與消費者是液態奶企業取得成功的關鍵。因此對于乳制品企業來說其下游供應鏈模式的優化顯得尤為重要,因此伊利也應當學習蒙牛游供應鏈的設計。將其物流設計的工作重點放在下游。
三、伊利的成功物流分析
1.實體運輸
伊利集團擁有國內乳品行業最完整、最豐富的產品線,具體包括海洋運輸、鐵路集裝箱、冰保車、機保車、集裝箱五定班列運輸、公路運輸、鐵海聯運、公海聯運以及行包發運等。為降低企業成本、提高物流效率,伊利采用第三方物流的模式,通過嚴格的招標和評選。
伊利液態奶事業部采用兩種方式進行物流配送。一方面從工廠直接送達客戶;另一方面則在全國重點城市布局分倉,通過分倉配送滿足中小客戶的需求。例如,伊利集團通過五定班列、車皮、零散集裝箱等方式直接將產品運輸到武漢設立分倉,然后各分倉再按照客戶所處的位置以鐵路中轉或公路配送到客戶的手中。
隨著業務的擴展和量的增加伊利傳統的核心企業供應鏈模式已經不再適合伊利未來的發展。伊利集團通過收購和兼并已在全國十多個銷售大區設立了現代化乳業生產基地,形成一個龐大的網絡體系,大大降低了物流成本,同時也大大增強了對食品安全的保障。
2.信息傳遞與管理
伊利集團一直對信息化比較重視,1996年伊利就花200多萬元使用了美國四班(Fourth Shift)的MPR II 信息管理系統,2001年購買了用友的SAP分銷系統、2005年伊利新任董事長開始對伊利各事業部的整合,為適應業務向縱深拓展的建立了一套從生產到銷售、從出廠到分銷、從供應鏈上游到下游都能實現集中控制、統一答理的ERP系統。
在上游對奶站、奶戶、奶牛的管理,伊利對每頭牛都建立了數據檔案,通過GPS跟蹤奶車項目。在下游及時了解到經銷商的庫存,對渠道進行徹底的透明化答理。使得伊利把供應鏈上的信息加以集中并做到有效地利用。采用信息系統后,伊利集團由代理點——子公司——事業部——總部實現了7×24小時實時數據的輸入和查詢,改變了以前伊利集團逐級匯報的方式,將時間從幾十個小時縮減到可以忽略不計的幾秒。由于有了后臺數據庫支持,多數經營數據可以在數據庫內直接查詢,將事后控制,變成了過程控制。大大降低了運營成本,僅產品過期損失一項就從百萬元級降低到了十萬元級。
四、總結
伊利集團針對乳制品特殊性改變了傳統的以生產基地為核心的全國物流系統以多生產網點配合多種運輸模式的方式適應市場不斷增長的需求量。其對于冷鏈物流的嚴格要求以及第三方物流的聘用模式幫助其在乳制品行業占據著優勢地位。在信息管理系統方面伊利從最初的盲目信息化到采用本土的用友軟件,直到其企業管理實力到達一定程度后,完成了同國際的接軌開始使用Oracle的ERP。與時俱進的信息管理系統以及國內多種模式的高品質物流渠道,都讓新鮮的乳制品走上了千家萬戶的餐桌。
參考文獻:
[1] 王常偉.供應鏈管理在乳業企業中的應用—以伊利集團為例[J].內蒙古農業科技2008(5).
[2] 工可山,洪嵐,魏國辰.乳制品流通效率的影響因素、評價指標與模型研究[J].中國乳品工業2009(05).
[3] 娜仁圖雅.基于核心企業的乳品供應鏈分析及其優化——以蒙牛液態奶為例[J].內蒙古財經學院學報2007(2).
[4] 任愛君,吳迪.淺析供應鏈管理在農產品核心企業中的實踐應用[J].安徽農業科學2007(16).
[5] 劉秀玲.伊利集團供應鏈設計的分析及啟示[J].北方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