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三農”問題是關系到我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根本性問題,而農村教育又在我國全面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中發揮著基礎性、先導性和全局性的作用。分析了當前農村教育的現狀,并對現行的農村義務教育管理體制亟需改革提出建議,以適應當前的市場經濟形勢。
[關鍵詞]農村基礎教育 管理體制 現狀 改革對策
改革基礎教育管理體制被正式提上了決策議程,2003年《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農村教育工作的決定》再一次提出要加快實施農村義務教育管理體制改革,鞏固和完善“在國務院領導下,由地方政府負責、分級管理、以縣為主”的農村義務教育管理體制,強化縣級政府對本地區農村義務教育工作的統籌管理,同時提出進一步推進撤銷鄉鎮教育辦公室和學校布局調整等相關配套改革。進一步強調要堅持和完善“以縣為主”農村義務教育管理體制。
一、影響農村基礎教育管理體制發展現狀的的因素。
影響農村基礎教育管理體制發展可以從經濟因素,教育因素和社會因素進行闡述。
1. 經濟因素
經濟投入是義務教育發展最基本的物質保障, 但由于農村經濟不發達,無論政府還是家庭對農村教育的投入都是非常有限的。
一是政府投入少,教育經費短缺一直是困擾農村教育發展一個根本性問題由于我國農村經濟發展的不平衡性,領導干部思想認識和教育觀念的差異性以及自然環境條件的千差萬別,農村教育發展具有明顯的區域差異。二是農民為教育投入的資金較少,20世紀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期,農村實行聯產承包責任制,農民收入大幅度增長。農民對教育的投資熱情減弱,只想讓孩子輟學務農或外出打工,以便為家庭增加一部分收入。
2. 教育因素
一是農村教育發展模式單一,農村教育的辦學思想、辦學模式、教育結構、教學內容和方法,不同程度地存在著脫離農村實際的傾向,不能很好地適應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的需要。農村教育實際上是普通教育和以升學為主線的金字塔型結構體系。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的效益和效率導向下,加之社會成員之間獲得社會財富的差異,容易導致弱勢群體受教育機會與質量的不均等。
二是教育目的功利性太強,義務教育擔負著提高民族素質和向高一級學校輸送人才的雙重任務。由于我國特殊的戶籍制度及城鄉二元結構之間的巨大差異,后者又被大大強化。所以,在學生掌握基本的讀寫算技能后,只要成績不特別突出,家長便會讓孩子輟學外出打工。
三是教學質量差,盡管九年義務教育在農村取得重大進展,但由于多方面因素影響,教學質量不高。①農村學校的教學條件無法與城市相提并論,“黑板+粉筆”仍是最常用的教學手段,實驗儀器、圖書等嚴重缺乏;②農村教師大多是大專、中專畢業生,還有一些未受過師范教育的具有初中或高中學歷的代課教師,整體素質較低,難以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農村教師的待遇低,工資拖欠現象比較嚴重,這也嚴重影響了教師的教學熱情,導致部分教師教學不專心,責任心不強;③學生的學習興趣不高。部分學生成績差,在校受老師和同學的歧視,在家得不到家長在學習上的幫助,失去學習的興趣。
3. 社會環境因素
一是農民認識不夠,農村生產力落后,很多農民仍然認為知識無用。農民追求教育的動機,來源于他們的日常生活和生產活動。在我國,傳統的小農經濟仍是農村經濟的主體,生產機械化程度和科技含量還普遍較低,農民缺乏對教育需求的動力。
二是教育的社會作用在農村難以體現,農村人口具有很強的同質性,教育改變生活的示范和刺激效應難以呈現。農村與外界溝通少,相對封閉,農民對具有較高文化素質的城鎮居民優越的生活情況知之甚少,即便有一些了解,也會認為城鄉根本就是兩個世界,沒有可比性。因此,他們比較的對象仍是農民,因為大家文化水平相似,生活條件和境遇相當。
二、深化農村義務教育管理體制改革的主要對策
樹立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必須首先落實到義務教育上來的思想,克服阻力,戰勝困難.強化政府行為,加強部門協作,完善管理體制,保障經費投入,促進我國農村義務教育持續健康發展。
一是政府撤出對農村義務教育微觀層面的管理,維護和創設良好的制度環境。落實相關政策法規,構建闡釋法規與指導實踐的理論,釋解困惑的政策。⑴學校依法自主辦學,校長依法行使自己的權利,科學正確實施對中小學的管理。⑵建立強有力的地方政府行為,加強地方政府,包括省、市級人民政府,對當地的基礎教育改革與發展,對實施農村義務教育管理體制改革增強認同感、緊迫感、責任感和使命感,堅定行政意識,有力而有效地貫徹落實。
二是實行多元化辦學模式。⑴政府要通過政策引導公平地在公立學校和私立學校,促進公辦與民辦學校的公平競爭當,民辦教育在我國發展基礎教育的過程中主要為解決政府經費短缺而采取的一項改革措施多渠道籌措教育經費機制的建立,緩解了國民經濟建設和教育發展過程中的公共教育經費日趨緊張的局面。⑵將農村義務教育管理體制改革與農村稅費改革結臺起來,農村義務教育管理體制改革中的體制、人事問題都涉及到經費問題。
三是基礎教育質量問題。⑴農村基礎教育師資問題日益突出,城鄉和地區之間的教育質量差距日益擴大,嚴重制約了基礎教育階段受教育機會的均等。⑵國外實行的“輪崗制”等制度可以為我們所借鑒。我國大中城市與小城市之間,小城市與農村鄉鎮之間也可以試行“輪崗制”農村教育應該徹底摒棄農村義務教育以升學為目的的做法,重新建構農村的義務教育體系,形成農村義務教育上升到“成職普及”、“初、高中普及”、“農科教普及”相結合的良性教育運行機制,政府合理配置教育資源,逐步實現縣-鎮-村逐級資源分配的公平性。⑶實現縣域內中小學教育公平,縣級政府首先要綜合考慮和預測鄉鎮、農村生源分布、經濟和城鎮化進程等因素對教育的需求和影響,在此基礎上做好全縣農村中小學發展規劃,把危房改造和布局調整有機結合起來,提高資金使用效益。從提高農村中小學校長能力入手,加強培養、選拔和培訓工作。通過制度建設和創新,提高農村中小學教師綜合素質和敬業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