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2008年9月,胡錦濤總書記在中央黨校省部級領導干部培訓班上,正式提出,我黨正面臨著執政考驗。我國經濟經過了多年的發展,人均國民生產總值已經突破3000美元,而人均國民生產總值3000美元—8000美元是矛盾多發期,也是一個危險期,社會改革聚集的各種矛盾都會在這個時候爆發出來,如何應對?這對我黨是個嚴峻的考驗。
[關鍵詞]新階段 問題 思考
一、改革中出現的若干問題
中國共產黨執政已達60年,經受住了各種風險的考驗,已經成為一個名副其實的大黨、老黨,但由于我國目前的體制是從高度集權的蘇聯模式發展而來的,蘇聯模式已經被歷史證明是一個失敗的發展模式,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逐步進行經濟體制、政治體制、文化體制改革,目前已經基本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但政治體制改革明顯落后于經濟體制改革的步伐,也阻礙了市場經濟的發展。在新舊經濟體制轉軌過程中,原有體制掩蓋的深層次矛盾充分暴露,而新的體制尚不完善,無力解決這些矛盾,再加上市場經濟體制固有的弊端,和前面所說的矛盾相結合,已經發展成為我國社會中的一些問題,主要有下面幾個方面:
1.住房改革問題
中國的住房改革從20世紀90年代起步,逐步廢除了單位分房制,推行住房貨幣化改革,從此在中國城市中實行了四十余年的住房制度宣告結束,住房制度改革之初,確實改善了我國城市居民的住房條件,在改革之前,很多家庭擠在十幾平方米的住房里,人均居住面積只有三四平方米,甚至最差的只有1.5平方米,現在我國城市的人均居住面積已經超過二十平方米,可以說取得了很大進步。
在住房條件改善的同時,我國的房價也直線竄升,改革之初,房價只有一百多元一平米,現在京滬地區房價最高的三萬元一平米,普通的也要一萬多元,一套90平米的中型商品房,需要一百萬左右,相當于普通居民二十年的積蓄,這對于工作多年的老職工來說,也許沒什么,但對于剛剛參加工作的年輕人來說,無疑天文數字。
為了推動房地產業發展,中國政府借鑒了美國房地產業的發展經驗,引入了住房按揭制度,也就是分期付款,解決了居民現金買房的困難,但對于普通家庭來說,首付款成了他們買房最大的障礙,有相當大一部分人還是買不起房,被迫在繁華的城市里過著漂浮的生活。
租房也是不容易的,因為租金相當高,這催生了群租群體的出現,群租是現代大都市里的一種生活方式,也帶來了相當多的問題,諸如管理漏洞、安全隱患等,有些城市像上海已經下令嚴禁群租,這給城市中的低收入群體的生活敲響了警鐘,迫使他們離開這座城市,到生活壓力更小的地方工作。即便沒有禁止群租,年輕人到了結婚年齡還是無法結婚,因為他們沒有婚房。
住房制度改革的最初目的是為了解決城市人的住房困難,那為什么發展到最后,卻使大部分人都買不起房了呢,這值得反思。
2. 醫療改革問題
建國到20世紀80年代,我國衛生系統實行統購統銷的醫藥分配體制,醫院醫療服務統一定價,藥品國家統一生產,計劃分配,價格統一,只有很小的地區和城鄉差別,城市職工實行公費醫療,并按級別報銷,這種醫療體制把人分為體制內和體制外兩種,體制內的人免費享受著國家資源,體制外的人卻要付費,有時甚至掏錢都不能享受,這是明顯的不平等和歧視,所以遭到了很多人反對,同時,這種體制還增加了國家的財政負擔,影響了我國醫療衛生事業的發展。
為了改變這種狀況 ,90年代開始,我國進行了醫療衛生體制改革,打破了醫療單位大鍋飯,各類醫院實行差別定價,自主定價,職工工資待遇實行基本工資加處方提成,提高了醫院和醫護人員的積極性,醫院提高了收費標準,擁有雄厚資金之后,就可以購買先進設備,從而提升自己的服務水平,許多大病就可以得到有效治療。 藥品生產企業實行現代企業制度,生產藥品的種類、價格完全由企業根據市場情況自主決定,國家不再統一管理,而是加強監督和檢驗。
這些措施,使我國的醫療衛生事業迅速發展起來,百姓不再為生病找不到醫院而發愁了,也沒有了公費醫療與自費醫療之分,大家統一繳納醫療保險,大家都平等了。可是,大家很快就發現,人們生不起病了,小小的感冒就要花費幾百元,一場大病,更是令無數家庭傾家蕩產,人們懷念以前公費醫療的時候,那樣的好日子一去不復返了,本來醫療改革是要提高人們的生活水平,使大家病有所醫,但為什么改革之后,普通人反而享受不起國家提供的醫療服務了呢。
醫療衛生體系的改革喊了多年,一直未見成效,最近的醫療衛生改革征集意見稿經過多次修訂,終于和群眾見面了,但最終結果如何,我們將拭目以待。但我想,改革要取得真正的成效,必須改變目前醫患關系的現狀,滿足人民群眾就醫看病需要的同時,把醫藥費真正降下來,同時改革整個醫療衛生體系,打破以藥養醫的現狀,減少藥品流通環節,加強國家對藥品的監管力度,實行國家基本藥品全國統一生產、定價、流通和配置實用,非國家基本藥品實行市場調節為主,國家加強監管的政策,在保證藥廠和醫院效益的同時,把醫藥費降下來,切實維護好人民群眾的切身利益。
3. 高等教育改革問題
恢復高考之后,我國的高等教育發展很快,在校大學生人數到1998年時,達到了接近三百萬人,但總體來看,我國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數占成年人口比例明顯低于發達國家,就是和世界平均水平相比,我國也有較大差距。為了加快我國高等教育發展,為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提供更多的高素質人才,中央提出了高等教育產業化戰略。從1999年開始,我國高校開始了曠日持久的擴招,并在教育部主導下,進行大學合并,組建超大規模大學,許多高校合并之后,擴充專業,發展成綜合性大學,并提出了建設研究型大學的口號,一些專科學校相繼合并成本科院校,擴大了招生規模。到2008年,在校大學生人數達到了1800萬人,實現了中央的某些設想。
但是教育產業化政策也帶來了相當大的弊端,首先是高校收費標準的大大提高,以普通高校為例,每年的學費加上住宿費基本在6000元左右,學生四年下來讀書交費基本要2.5萬元,學生每年的生活費用彈性比較大,少的要4000元,多的甚至上萬,就按平均數6000元計算,也要花費2.5萬左右,這樣一個普通本科生讀完大學的費用基本在5萬元左右,這筆費用對于城市家庭來說也許不算什么,但對于農村家庭來說卻是一筆不小的負擔,很多農村出身的貧困大學生,因貧困而輟學,又因輟學而貧困,惡性循環。如果想讀名校,那更是要準備一大筆錢財,因為名校擁有大量豐富的教育資源,學生在那里可以學到更多有用的知識,得到更多的鍛煉,畢業時也因為是名校畢業生而更好就業 ,可是這筆花費對于貧困家庭來說,無疑是天文數字,許多優秀的貧困大學生因此被迫放棄了讀名校的機會。
其次,高校忽視社會需求,盲目擴招,加上課程設置不合理,培養出了大量不符合社會需求因而無法就業的畢業生,許多學生到了一畢業就失業的尷尬境地。高校的收費標準制造了大量的社會不平等,再加上就業困難,使得高考這一改變底層民眾社會地位,實現社會合理流動的機制也喪失了。
要改革高等教育目前的狀況,就必須改革現行的戶籍制度,打破城鄉分治的二元結構,實行全國統一的招生招考制度,實行教學和考試分離,招生和錄取分離的高等教育制度,同時實行全國統一的招生制度和標準,徹底改變高考錄取制度的不公平現狀。
二、關于改革現狀的一些思考
如果要建設構建和諧社會的能力,就要解決住房、醫療、教育,以及貧富差距過大的問題;建設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能力,就是要解決環境污染和能源危機;建設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能力,應對國際局勢和處理國際事務的能力,就是處理好目前由美國引發波及到全世界的金融危機。同時政府在制定宏觀經濟政策時,要深入實踐學習科學發展觀,做到經濟發展與能源、環境的動態平衡。
參考文獻:
[1]李培林等: 社會沖突與階級意識——當代中國社會矛盾問題研究[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5,266-267
[2]李 強:轉型時期中國社會分層[M].沈陽:遼寧教育出版社,2004,47-48
[3][俄]格#8226;阿#8226;阿爾巴托夫:蘇聯政治內幕:知情者的見證[M], 北京:新華出版社,1998,178
[4][俄]鮑利斯#8226;葉利欽. 我的自述[M].北京:東方出版社,1993,50
[5]劉國光:應該更加重視社會公平[J]. 金融信息參考, 2005(2)
[6]溫家寶:提高認識,統一思想,牢固樹立和認真落實科學發展觀[N].人民日報. 2004-3-1
[7]吳忠民: 公平的實現時序[J].社會科學, 19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