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西部地區的發展需要在借鑒和吸收先進地區成功經驗基礎上,通過技術和生產力的跨越、管理和制度的創新、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不平衡的推進和超常規的增長,實現經濟的跨越式發展。我們必須把發揮比較優勢和發揮后發優勢有機結合起來,把跨越式發展戰略與反貧困戰略結合起來,走出一條具有西部特色的發展新模式。
[關鍵詞]西部地區 跨越式發展
在經濟全球化曲折發展和國際競爭日益加劇的嚴峻形勢下,在與我國東部地區的差距進一步拉大的現實中,西部面臨著巨大的機遇和挑戰。只有走跨越式發展道路,才是西部地區唯一的出路。
一、跨越式發展的內涵及其基本特征
所謂跨越式發展,是指經濟發展相對落后地區在借鑒和吸收先進國家和地區成功經驗和優秀成果的基礎上,通過技術和生產力的跨越、管理和制度的創新、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經濟運行質量的提升、速度和效益的并進,不平衡推進和超常規增長,最終實現經濟整體躍升的一種新的發展模式。跨越式發展,實際上是與漸進式發展相比較而存在的一種特殊發展方式。
跨越式發展的基本特征可以概括為以下幾個方面:一是跨越式發展是快速度的發展。跨越式用在發展上,是指落后者在遵循發展規律的前提下,用盡可能短的時間,跨過先行者的某個發展階段而達到目標。二是跨越式發展是高水平的發展。是指發展起步必須要高,發展質量和水平要實現整體躍升,決不是低水平重復。三是跨越式是超常規的發展。就是必須以創新為前提,在觀念、體制、機制、科技創新等方面采取重大舉措,從而達到超常規的目標。
二、西部跨越式發展的路徑選擇
1. 比較優勢和后發優勢相結合
跨越式發展的主體是經濟落后地區。其跨越式發展之所以可能,就是因為落后地區有落后地區的優勢。這種優勢主要包括比較優勢和后發優勢。正是這些優勢的存在從而為落后地區的跨越式發展提供了可能和條件。但由于它們是從不同方面對區域經濟跨越式發展的條件和可能的概括和總結,因而在不同區域經濟跨越式發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不相同的,因此這里就有一個路徑選擇問題。,
比較優勢是區域經濟跨越式發展的重要支點和依托,而后發優勢則是區域經濟跨越式發展的重要條件和可能空間。在一個不成熟的市場經濟環境中,僅僅依靠發揮比較優勢或僅僅依靠發揮后發優勢都是不夠的,必須把二者有機結合起來,使二者相得益彰,從而走出一條具有西部特色的跨越式發展之路。比較優勢作為區域經濟學中的一個重要范疇,一般是指與其他區域相比某區域所具備的有利條件,包括區位優勢、資源優勢、產業優勢、文化優勢、市場優勢等等。從這個意義上說,比較優勢是區域經濟跨越式發展的現實基礎,是區域經濟競爭力的重要內容。后發優勢是由于落后所造成的優勢,主要包括報酬遞減方面的后發優勢、科學技術方面的后發優勢、制度和管理方面的后發優勢、產業發展方面的后發優勢以及結構轉變方面的后發優勢等。也就是說,在經濟發達地區和經濟落后地區并存的情況下,由于資本、技術、信息、市場的國際化、全球化,使得落后地區在經濟發展過程中獲得的有利于自身發展的機遇和條件。
2. 運用信息化推動西部跨越式發展
信息化就是人類社會經濟形態從工業時代(社會經濟發展以物質和能量為關鍵性生產要素)向知識經濟時代(以信息和知識為關鍵性生產要素)轉變的一個必然進程。這個進程為一個國家或地區后來居上,實現跨越式發展提供了歷史機遇。經濟全球化、信息資源的廣泛應用、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必然要求決策層必須要有高瞻遠矚的戰略眼光、與時俱進的開拓精神,緊跟時代步伐的緊迫感、危機感和可持續的推進能力。
信息化是影響地區差距的一個重要因素,它可以使地區差距縮小,也可能反而擴大,關鍵取決于本地區對信息化的認識和實施信息化的努力程度,同時還取決中央政府在地區協調發展、實現共同富裕方面所采取的政策及其力度。信息化對于西部地區,一方面意味著借助信息化縮短差距,實現跨越式發展的良機,另一方面意味著克服傳統觀念,轉變政府職能,調整經濟結構,克服人才、資金、技術等諸多方面劣勢的巨大挑戰。只有在迎接挑戰中抓住機遇,科學有效地加速推進信息化,大力實施信息化帶動戰略,才能后來居上,實現區域經濟社會跨越式發展。
三、推行人才強國戰略促進跨越式發展
西部地區要實現經濟的跨越式發展,就必須在“以人為本,人才強國”的戰略思想指導下,建立起留住人才、吸引人才、用好人才并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良好人才機制。第一,改革人才的配置機制。變部門分割、地區分界、相互封鎖的格局,實現人才資源的社會化,克服人才流動的體制障礙,建立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人才市場體系,讓市場在人才資源配置中發揮基礎性作用,促進人才的合理流動。第二,建立多元的人才開發培養模式。強化基礎教育、壯大高等教育、發展職業教育、鼓勵繼續教育,形成人才的終生學習機制;立足全球,以西部自身培養為主,東西部合作培養和國外培養為輔,建立高層次人才培養基地;加速產科研一體化。通過建立人才培訓基地、實施人才培訓工程,加強東西部、國內外的培訓合作。第三,建立開放的人才引進機制。要采取多種措施大力吸引國內外高技術人才、優秀管理人才及短缺專業所急需的中高層次人才,更好地利用國際國內的人才資源;應把引進人才作為突破口,通過引進人才與自主培養的結合,壯大人才隊伍;通過擴大對外交流合作,加快專業技術人才隊伍的建設。在堅持黨管人才的前提下,建立開放性的選拔人才機制,變“伯樂相馬”為“公開賽馬”,實行面向社會進行科研項目和崗位的公開招標制度。同時,要健全人才評價機制,通過公開、平等競爭,把高素質的人才選拔出來。第四,建立有效的人才激勵機制。要認真研究激勵人才的辦法,使按勞分配和按生產要素分配相結合,建立技術、管理等要素參與分配及外來專家協議工資、項目報酬等多種有效的分配制度,使人才的實績、貢獻與收入掛鉤,充分體現人才創造性勞動的價值,提高人才創新的積極性。
參考文獻:
[1]蔡 舫 王德文:比較優勢差異、變化及其對地區差距的影響[J],中國社會科學,2002,(5)
[2]楊瑞龍:生產力跨越式發展的制度經濟學分析[J],中國人民大學學報,2002,(2)
[3]余衛國:西部區域經濟跨越式發展的動力建構和路徑選擇[J],南通師范學院學報2003,(3)
[4]許登武:西部開發的冷思考 價值中國網 http://www.chinavalue.net/article/8194.html
[5]姚樹潔:中國改革二十多年來的經濟發展與貧困縮減[J],當代經濟科學,20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