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當前,我國紡織業在出口上具有一定的優勢,但是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的逐步深入,我國紡織企業面臨著嚴重的挑戰,如出口單價較低, 附加值較少。因此,我國紡織企業應提高紡織產品的技術含量,調整產品結構, 采取市場多元化發展戰略, 進一步提高我國紡織業的國際競爭力。
[關鍵詞] 經濟全球化 紡織業 國際競爭力
一、引言
當前,在全球經濟一體化的時代,我國紡織業原有的國際競爭力總體上的優勢在于:我國是一個人力資源大國,勞動力成本相對比較低;我國與紡織行業相關的產業構成了完整的產業鏈;紡織產業需要的原料供應充足;國內可以消費的紡織產品數量巨大;我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有利于紡織產品的出口,并且我國紡織行業融入了世界紡織產業的分工。我國紡織行業產業集群效應可以應對市場風險,民營紡織企業具有靈活性,提高了紡織產業的競爭力。在新的市場經濟環境下,我國紡織業國際競爭力遇到了挑戰,因此,研究如何提高紡織行業的國際競爭力具有重要性和迫切性。
表 中國紡織品的競爭力
年份國際市場占有率
(%)貿易競爭力指數顯性比較優勢指數
1996年12.450.353.59
2000年14.150.503.49
2004年19.250.592.85
2005年22.560.642.90
二、我國紡織業國際競爭力應對的挑戰
1.勞動力成本處于劣勢
我國長期以來在紡織業具有的相對勞動力成本優勢已經不再明顯。我國勞動力供應數量相對減少,與一些發展中國家相比,我國勞動力邊際成本處于增長的態勢,這些勞動密集型的紡織企業集中在經濟發展的東部地區,而內地紡織企業相對較少,紡織企業的人力資源分布不平衡,這樣的區域產業結構調整還需要一段時間才能降低勞動力成本。
2.紡織業原材料面臨成本壓力
我國的紡織原料供給量大,但是人均紡織原料供給量小。總體上,紡織資源的供給量不足,因此,紡織原料如棉花、化纖等需要依賴國際市場的進口。然而,隨著國際市場紡織原料價格不斷上漲,我國紡織業原材料面臨著成本的壓力。
3.貿易壁壘阻礙紡織品的出口
由于國際石油價格過高,當前各國面臨能源危機,各國經濟增長放緩,導致各國進口我國紡織品數量下降。同時,歐洲、美國等發達國家利用反傾銷、反補貼、技術性貿易壁壘阻礙我國紡織品貿易出口。我國紡織品過于集中歐美市場,市場風險過大。
4.匯率變化影響紡織品競爭力
我國紡織品出口受人民幣匯率變動影響很大,人民幣升值給我國的紡織品出口造成了成本壓力,國際匯率市場的變化增加了紡織品出口風險。匯率變化的風險包括結匯周期、結算貨幣的風險。
5.紡織品產品結構不合理
我國紡織品出口產品檔次比較低、品種比較少、工藝落后。我國紡織品產品主要做三來一補貿易,這樣在國際市場上沒有自己的品牌。生產技術缺乏創新能力和企業研發能力不足,導致紡織企業的可持續發展受到了阻礙。因此,我國紡織品產業主要是加工貿易,而銷售網絡沒有建立起來,也難以造就知名品牌。
6.管理與技術水平低
我國的紡織企業仍然處于向現代企業轉變的階段,要構建適應市場經濟的科學管理方式,改變以往的不合理制度和官僚主義管理方式。我國紡織企業大部分生產設備還很落后,盡管引進先進設備,但是在生產中的使用還存在著障礙,獨立研發的生產設備很少,多數是仿制,生產自動化低、能耗高,導致紡織品成本缺乏競爭力。
三、提高我國紡織業國際競爭力的措施
1.培訓員工
紡織企業為提高競爭力應加強培訓員工,提高勞動力素質。只有高素質員工才能生產出高質量產品,這樣出口才有競爭力。培訓員工的職業素質包括員工的知識結構、團隊協作能力、技術水平等,這樣才能使企業與國際先進的管理與技術水平接軌,增加企業的技術含量和產品附加值。紡織企業擁有了高素質員工可以實現企業的自動化、信息化,以及建立標準化管理的現代企業制度。
2.優化紡織業的產品結構
我國以往的紡織品出口主要是中低檔產品、技術附加值小。紡織產品出口要占領國際市場就必須優化產品結構,注重產品研發,生產高附加值的高檔產品。同時,應用先進技術改造企業的技術和產品結構,也有利于降低產品成本,獲取管理效益和技術效益。
3.創立紡織品牌
我國紡織品在國際市場上缺少知名品牌。我國紡織品要保持出口優勢就必須創立自己的紡織品牌,營造品牌效應,將中國制造轉向中國創造。創立品牌可以從產品技術、產品質量、服務等方面入手,打造企業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紡織品牌。紡織品的品牌建設重點提高產品的技術附加值與文化內涵。技術附加值提高應加強企業管理、改進產品設計、采用節能高效的生產設備。紡織品的技術附加值是產品品牌的支撐,要加大技術的研發力度,從原材料、產品設計、工藝流程等方面不斷提高產品檔次。例如原材料可以選用天然彩棉、生產新型化學纖維。紡織品的文化內涵是企業文化的沉淀,具有無形價值和競爭力。當前,全球倡導的清潔生產和綠色消費,促使紡織企業的生產過程更加環保。我國紡織企業應抓住這個契機,生產綠色紡織品。這不但可以沖破貿易壁壘,也可以增加企業品牌的文化價值。
4.增強紡織企業的創新能力
我國紡織企業的創新能力增加的途徑有兩個。一個創新途徑是與國外企業合作,借鑒其組織管理、銷售渠道建設、品牌運營、生產工藝以及科研研發經驗。我國企業以聯合辦廠、收購品牌和企業等方式,提升我國紡織企業的國際競爭力。另一個創新途徑就是自主研發。我國紡織產品由于國際分工的原因處于產業低端,要改變這種分工格局就必須將高科技注入產品中,提升產品的檔次和文化品位。紡織企業的創新能力體現在國際市場開發能力、管理制度創新、營銷模式創新、產品設計創新等方面。
5.出口市場的多元化戰略
我國紡織品出口市場過于依賴歐美國家,相對集中的市場導致了出口風險加大。為保證出口安全,以及紡織品國際市場占有率,紡織品的出口市場應采取多元化策略,創建出口市場的新格局。
6.整合紡織業的外部環境
我國紡織行業應積極利用多種渠道引進資金與技術,促進產業升級,增加紡織品附加值,提升紡織品國際競爭力。紡織企業應及時了解國際市場行情,防范反傾銷的貿易風險。國內企業可以在國外建廠或參股,這可以利用國外投資地區的比較優勢,減少貿易摩擦,并有利于擺脫低價惡性競爭的困境。
7.構建完善的物流管理系統
我國紡織業的物流配送系統還不完善,紡織企業與物流企業還沒有形成協作效應,這樣導致了產業增值受到限制。為加快紡織業的物流服務效率,應積極更新物流管理、物流服務以及物流技術,構建完善的物流管理系統。其具體措施包括多渠道采購、流通加工、貨運代理、信息服務、社會化儲存、商業配送、多式聯送、電子商務等為一體的高效、優質增值服務體系,以此降低企業成本,提升紡織企業的核心競爭力。
四、結論
通過對我國紡織行業的競爭力分析得出:我國紡織業競爭上的不利因素主要有勞動力成本處于劣勢;紡織業原材料面臨成本壓力;貿易壁壘阻礙紡織品的出口;紡織品產品結構不合理。為提高紡織業在國際上的競爭力必須在企業內部增強創新能力,在企業外部進行優化市場環境,積極利用有利因素,為紡織產品的出口創造機會。
參考文獻:
[1]曾 瑩: 盤點:2010年中國紡織業競爭力.中國纖檢,2010(1)
[2] 余文娟 李曉鐘:中國與印度紡織品出口競爭力比較. 國際商務—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學報,2008(1)
[3] 陳 鋼:中國紡織品國際競爭力分析.商場現代化,2009
[4] 胡玉潔: 提高我國紡織服裝企業國際競爭力的途徑分析. 當代經濟.2008
[5] 唐長亮:加強紡織企業職工教育培訓,提升紡織企業競爭力. 西安工程科技學院學報,2006
[6] 胡一倫:后配額時代中國紡織業競爭力研究.南京理工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8
[7] 傅蓮英: 中國紡織業國際競爭力增強. 國際商報,200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