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隨著高校改革的不斷深入,傳統的班級組織形式越來越不適應現今的高校班級管理。為了使高校班級管理與時代的發展相契合,讓班級功能發揮到極致。本文以實踐結果為基礎,研究分析國內優秀的高校班級管理形式,探索出一種適應高校發展的似矩陣班級組織形式,試圖完善高校班級組織的機制和管理模式,提高大學的教學質量和綜合服務水平,為本地區教育事業的發展做出貢獻。
[關鍵詞]改革 班級管理 構建 似矩陣組織形式
一、有關高校班級組織形式的研究現狀
班級這一組織形式一直與學生的學業生涯密切相關。從小學開始這種具有高度組織性、紀律性的組織形式以為大家所接受、與之相適應的小班制授課更是將傳統班級形式的功能發揮到極致。然而,中小學高強度的管理,低自主性的學習方法在大學已經發生改變。大學更提倡自主自律的學習方式。傳統的重高強度管理的組織形式與大學的教育理念的沖突日益明顯。特別是進入20世紀末高校不斷擴招,學分制改革不斷深入,大班上課已在全國高校普及。這使傳統的班級功能不斷弱化,原有的班級組織形式已經不適應現今的高校管理。因此我們有必要在分析傳統的班級組織形式的優缺點,以及新時期高校管理需求的前提下,探索適合新時期高校的組織形式。以往也有專家對該方面進行探究。有些專家根據教學經驗,對傳統的班級組織形式進行過探究,也有專家提出自己設計的新式組織形式。本文通過調查問卷實地調研,研究分析現今存在的組織形式,提出自己設計的組織形式,并作更加深入的解讀與分析。
二、現今高校主流班級組織形式利弊分析
通過對來自全國各個高校的202名同學的調查,我們發現現在國內高校大部分班級組織形式仍然是傳統的組織形式,202名同學所在班級為班長領導班委,班委領導全班同學形式的有66人占33%。班委為班長出謀劃策,班長直接領導同學的有100人占受訪人數的49%,總共占82%。,我們把它稱為直線型或職能型組織形式。該組織形式的特點是每位班干部有固定的職能,負責班內部分任務。該傳統形式有較多弊端:
1.會造成班干部成員固定化,受訪者當中有104同學認為班干部成員固定或較固定。一定程度上出現學生官僚,從而干群關系脫離,一部分同學就會不愿意接受班干部的領導,被調查者當中僅26人表示愿意接受并支持班干部的領導,占總人數的16.25%。
2.班干部職能單一,組織、開展活動的其他同學參與較少,甚至班干部獨攬全活,造成班級活動千篇一律,思路一致,形式單一,過于老套。問卷中關于班級開展活動以及工作最常用方式的問題選擇A班委開會B開班會C集體出行,聚餐占據絕大部分為90.03%,很少有其他較好的工作方式。
3.同學沒能以組織者的身份參與到活動中去,對活動參與的熱情較低。另外,非正式組織很少發揮應有的積極作用,甚至與班委會分庭抗禮。
三、新班級組織形式
1.班級組織新構架:新班級組織形式設有橫向上的班委會管理層,又有縱向上獨立運行的興趣小組,他們相互獨立,但又有千絲萬縷的聯系。新組織形式在外形上與矩陣組織形式相同,但內部又有一定區別,故我們把它叫做“似矩陣”組織形式。
2.新組織形式下小組設置方式及特點:充分利用非正式組織編制興趣小組,如文體小組,科研小組,勞衛小組,宣傳小組等,給予組織大多正式權利,由組織自主管理,但是班委會要有稍微的管制,制定相應的目標與任務。他們可以有自己的制度,目標等,但不能與班級總體目標,制度相沖突。考慮性別結構、個性結構、知識結構、能力結構等方面協調小組成員,以便小組內成員間交往關系的協調和班級活動的順利開展;小組規模固定,具體規模大小由該小組的任務量決定,全班設5-8個小組為宜。
3.新組織形式下班委設置方式及特點:班委將不再采用過去全部普選的形式產生,班委可分為兩種方式產生。第一種,小組推薦法,即每個小組派一名成員到班委會任職,負責與本興趣小組相關的活動、任務,以此來保證每個小組的發言權,保證公正性。第二種,即普選法,班長必須普選,這樣才能得到大家認可,提高班級凝聚力。另外幾名班委也應普選產生以保證班委在制定活動策劃、任務分派上更加公正、公開。
4.興趣小組與班委會的關系:在新組織形式下,興趣小組與班委會并非平行關系,更不是傳統意義上的領導與被領導的關系。這是一種即聯系又互相獨立的新型關系。具體來說,班委只有在班委會授權的情況下才能領導一個或多個小組展開活動。而班長作為一個班級的核心,主要工作就是協調班委會、興趣小組以及他們之間的相互關系,做好班級的總體規劃等工作。
四、似矩陣組織形式的優點及意義
1.充分調動全班同學的積極性,活動形式更加多樣。傳統的班級組織形式同學參與活動缺少積極性是因為他們沒能參與活動的組織策劃,以及不能理解班委組織活動的難處。成立興趣小組,并讓每個小組負責部分活動,既可以讓每個同學有主人翁的感覺,亦能了解班委安排活動的難處,以后就會更加配合其他小組,更積極地參與到活動中。
2.有利于培養更多同學的能力,在自己所在組負責活動的時候,該小組成員需要成為組織者、領導者,更能鍛煉小組成員之間的協作能力,特別是那些主體性不強,自信心不足的同學作用會更大。在活動中能找到自我肯定。當別的小組負責活動時,同學又能變換自己的角色,作為一個參與者參與到活動中,換位思考。
3.有助于信息的流通。以興趣自動結成的非正式組織,由于本身對該方面比較關注,信息渠道多樣,往往能找到其他正式組織找不到的信息。這樣各個小組間形成了信息的互補性,在班級參與或者承辦一些更大型的院、校活動時,能有相關特長的小組承擔起責任。
參考文獻:
[1]王富貴.大學生非正式群體探析.濟寧師專學報,2003年(03)
[2]李為. 高等學校班級組織管理制度創新初探.安陽師范學院學報,2003年(06)
[3]吳太勝.高校班級德育管理的組織結構模式設計.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5年(11)
[4]萬成海.高校班級建設的管理學思考.襄樊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5年(03)
[5]李海峰.民辦高職班級矩陣化管理模式初探.中國成人教育,2008年(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