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為財務投資者,中投公司的投資是以金融組合產品為主,也包括一定比例的直接投資,但不尋求通過投資對行業、企業的控制或影響。”11月8日,中投香港子公司成立酒會上,中投董事長樓繼偉再次向臺下一干國際金融界要人宣慰中投像大熊貓一樣沒有惡意。
成立之后的前兩年,中投在黑石、大摩和Reserve Primary Fund貨幣基金等金融產品上數以百億美元計的出手,一直被看作一個“橫沖直撞”的“暴發戶”,不僅敗筆累累,而且“心智不夠健全”。真正讓同行感到威脅的是2009年,中投突然開始轉向對資源品和實體經濟進行的直接投資。
“果斷、耐心和細嚼慢咽的老練,令人吃驚。”一家與中投公司深入交鋒過的澳洲律師事務所并購律師告訴《商務周刊》,過去兩年來,中投的投資風格發生了驚人的轉變,已經沒有出手動則數十億美元的豪放,而是“分散多元投資資源礦產,全面轉向新興市場,加碼配置中國周邊市場”。
2009年,3億美元收購俄羅斯石油公司諾貝魯項目45%股權和1.5億桶原油;9.39億美元購買哈薩克斯坦石油天然氣勘探公司11%全球存托憑證;12億美元收購蒙古3.04億噸鐵礦石項目53%股權和1.14億噸煤炭項目22%的股權;15億美元入股冶金煤生產商加拿大泰克資源公司;8.5億美元購入大宗商品供應鏈管理商新加坡來寶集團15%股權;19億美元認購印尼煤礦商Bumi債券;15.8億美元投資美國愛依斯電力公司
2010年,一方面連續10次減持大摩股份,宣布全部收回對Reserve Primary Fund的53億美元投資資金,近半美股倉位調整為資源股,在美投資持股已不足百億美元;另一方面,繼續加倉資源品的股權投資和直接投資,12.52億加元收購加拿大重油生產商畔西能源45%的權益和5%的在外信托單位
短短一年間,中投完全扭轉了投資方向,加緊針對自然資源項目的投資步伐。國家發改委能源研究所一位研究員在內部會議上總結為三大變化,地域上由美國擴展到東亞及西亞,投資行業由金融服務擴展到資源和能源等領域,配置從發達國家分散到鄰邦國家。
清醒下來的中投,選擇投資未來中國會消費幾十年的資源性產品,一方面源于前兩年在金融產品投資上“自以為是”的驚人失誤。截止11月26日,中投投資黑石和大摩浮虧累計約30億美元,浮虧率高達35%。慶幸今年全部收回了53億美元對美貨幣基金投資,否則這樣的巨虧持續下去,肯定會損及中投公司幾位省部級老總的職業生涯。
另一方面,則是不少央企海外資源收購頻頻得手帶給中投的巨大壓力所致。盡管仍不時傳出央企海外投資鎩羽而歸的消息,但事實上,過去三年來,國資委旗下“一百單八將”在能源、高新技術和礦產上斬獲之豐超乎想象,完成了一系列漂亮的“抄底”,成為全球金融危機最大的贏家。
如此背景下,中投全面轉換思路。去年年初,在民企華凌集團入股澳洲第三大礦業生產商FMG談判最緊張的時候,中投一度企圖“第三者插足”,驚得發改委主管人士不得不親赴首都機場堵住正要趕赴澳洲的樓繼偉。這個小細節凸顯了中投轉型壓力下的急切情緒。
正如一句英諺所說,“800磅的大猩猩在什么地方睡覺?愛在哪兒睡就哪兒睡”,中投會改變其投資方向,但作為國務院直屬的主權基金,一往無前的投資性格絕不會改變。今年以來,中投副總經理汪建熙在“兩會”上暗示所剩資金過低,9月份期望政策層面允許自己“更加自由地投資海外”。這意味著,中投會調動自己特殊的背景繼續增強投資規模,甚至在北京通往全球的投資道路上申請一條標有“CIC”的專用車道。
7月29日,中投公布了2009年年報,其全球投資組合回報率由負轉正,從2008年的-2.1%飆升為2009年的11.7%。在付出昂貴學費之后,中投交出了第一份成績不俗的答卷。但對樓繼偉而言,這僅僅是松了一口氣,最艱難的時刻還沒有到來。
8月17日,中投所持大摩可轉換股權單位轉換成普通股后,賬面虧損達9.1億美元。明年5月,黑石股票解禁期也將到,按照目前股價,有超過19億美元虧損風險。所以,轉換了投資方向的中投,面對日益擁擠的海外資源市場,其投資手法可能比兩三年前在華爾街更為強悍和激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