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你可以不知道磨鐵,但至少應該聽說過《明朝那些事兒》、《盜墓筆記》、《誅仙》等一系列大熱圖書。北京磨鐵文化發展有限公司正是其中的幕后推手。這個2001年注冊時只有十幾萬元資本的民營出版公司,短短9年間即實現了跳躍式發展。
通過2007年從陜西華商傳媒獲得的5000萬元投資和今年8月來自鼎暉投資的1億元注資,磨鐵文化現在是民營出版業內融資額最大的公司。讓其贏得風投青睞的是公司持續穩定的發展。2008年,磨鐵文化的銷售額達到3.7億元。按照公司創始人沈浩波的說法,磨鐵文化每年出版600多個品類的圖書,銷售額也以每年幾千萬元的速度健康增長。
過去幾年,由ZARA、HM興起所帶動的“快時尚”顛覆了全球時尚界的認知,這股潮流以“快、準、狠”為主要特征。磨鐵文化的營銷模式與之頗為相似。沈浩波也承認:磨鐵文化是在以做快速消費品的營銷模式來銷售圖書。在他看來,過去很長一段時間內,圖書都被認為是一種特殊商品,沒有人把它當作真正的快消品看待,這才造成了圖書的營銷能力相對落后。他甚至表示:“我們要向賣鞋、賣家電的連鎖店學習,人家的營銷經驗要豐富100倍,我們也要學會把書當成鞋來賣。”
在業界,磨鐵文化以善于包裝著稱。從主打80后青春叛逆概念的《北京娃娃》,到以輕松讀歷史為訴求的《明朝那些事兒》,再到玄幻武俠小說《誅仙》、懸疑小說《盜墓筆記》,磨鐵文化或者以市場需求出發,或者圍繞作者個性進行推廣和制造懸念,創造出一個個銷售奇跡。尤其是《明朝那些事兒》,這個已經出版了7本的系列圖書累計銷量超過千萬冊,被稱為“三十年來最暢銷之史學讀本”。
但是,就像ZARA和HM這樣的“快時尚”品牌飽受“做工粗糙”等詬病一樣,也有批評者認為,磨鐵文化推出的圖書大多屬炒作出來的文化快餐。沈浩波的回應是:“現在是內容和營銷并重的時代,有價值的書,大家才愿意主動來幫你傳播,而不是我給你一千塊錢你就幫我說好話。”
這個先鋒派詩人出身的公司總裁已經完成了向商人的轉型。早在2009年,磨鐵文化就大量引進行業外的管理人才,打造出一個規范化平臺。這個平臺包括公司的采購、印制、銷售、物流等職能部門,有一套標準化流程,講究績效管理、成本考核、數據分析等。在沈浩波看來,創意團隊加足夠的支撐平臺,才能使暢銷書規模化的生產出來。
有了統一運營平臺做支撐,磨鐵文化除發展子品牌,還在嘗試更多合作模式,比如投資其他圖書公司,或者與一些專注于細分行業的出版商合作讓其成為產品供應商。有消息稱,未來磨鐵文化將涉足媒體行業,并且還將謀求電子書市場的發展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