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造船業巨擘江南造船廠計劃2015年將自己的造船能力達到1200萬噸,而現排名世界第一的現代重工不過是800萬噸。中國造船企業的雄心壯志讓韓國人慨嘆不已,10月份發表在《朝鮮日報》的一篇文章說,“在經濟蕭條時壯大造船廠并集中推行接單戰略”是韓國得以超越日本的經驗,現在“中國比韓國的速度更快”。
在中國,將快馬加鞭、逆勢而行的超越特點體現的淋漓盡致的是一家來自江蘇的民營造船企業,熔盛重工,它以創造奇跡著稱。比如,2005年10月,總投資49.6億元的熔盛重工還在建設施工,4個月后就拿下了6艘巴拿馬型散貨船合約,2008年3月熔盛重工即交付首艘船舶。當7.55萬噸的“金色斯戈娜”命名典禮舉行時,熔盛重工廠區的一半還是蘆葦蕩。
5年時間,熔盛重工不僅發展成為全國最大的民營造船企業,而且創造中國造船業的多項記錄:從開工建設到首制船交付僅用28個月,創國內同等規模船廠建廠速度新紀錄;與巴西淡水河谷簽訂12艘40萬噸的超大型礦砂船訂單,創單筆造船訂單最大世界紀錄;新增訂單數量自2008年起連續三年位居國內榜首。
高速運行的原因是熔盛重工采用了類似汽車研發中并行開發模式的發展路徑,即開發過程的各個不同環節并非順次進行,而是同步展開以縮短企業的生長周期。但由于這種模式要求企業生長過程中的下一個階段在上一個階段尚未完結之前就開始進行,所以考究的是其中的經驗厚度和協調能力。
一個新生的民營造船企業對于這些要求本應該是無從談起的,但企業創始人之一的熔盛重工CEO陳強具備這樣的經驗和能力,這位軍人子弟從上海交通大學船舶動力裝置專業畢業后進入江南造船廠,33歲成為其最年輕的高管,40歲時毅然放棄體制內正局級的身份,投身熔盛重工,在一片連汽車都開不進的荒地上重新創業。擁有“造船界的傳奇人物”陳強對熔盛重工來說至關重要。比如,熔盛重工的市場方針采取的是重點客戶戰略,而熔盛重工的第一個船東能拿下素以苛刻著稱的挪威Frontline,靠的就是陳強的“個人品牌”。據媒體報道,當時船東的第一句話是:“我只認識你,陳強。我可不認識熔盛。”
依靠著先進的生長流程和掌舵者的個人能力,2008年底時熔盛重工的手持訂單已是全球第六、中國民營造船業之首。在金融危機重創造船業、撤單和訴訟不絕于耳的2009年,熔盛重工逆流而上,“取消訂單量最小”(英國克拉克松研究公司)、年營收額超過94億元,并且扭虧為盈賺了13.02億元,順利步入陳強規劃好的增長期。按照5年前陳強的打算,“2010年前搶速度”,熔盛重工的重點是油輪和散貨船;“2010年后比技術、研發和產品”,發展重點則調整為油輪和海洋工程等。
為了實現遠景目標、加快發展速度,支撐、鞏固其國際化、規范化的成長態勢,熔盛重工將被耽擱兩年余的IPO提上日程。經過幾個月的準備,11月19日,熔盛重工登陸港交所,集資140億港元,成為今年赴港IPO的最大民營企業和非金融類企業。湯姆森路透的數據顯示,以當前股價計算,熔盛重工2011財年的預期市盈率已達10倍左右,這似乎可以證明熔盛重工CFO王少劍對上市的評價:“大家看熔盛重工,首先對我們過去的迅速發展都覺得非常出色。大家看到我們五年就做成這樣一個狀態,對于我們的未來更是充滿期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