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月8日,美國《財富》雜志發布了2010年世界500強企業最新排名,沙鋼以營業收入214億美元位居第415位,較去年上升29位,也是國內唯一一家連續兩年上榜的民營企業。
回顧30多年的發展歷程,沙鋼緊緊抓住了每個稍縱即逝的發展機遇,每一次決策都做到了領先一步,而且每一項決策都最終執行成功。沙鋼集團董事局主席、總裁沈文榮經常講的一句話就是:“大家還沒有做,你敢于去做,這就叫領先一步。這是一個企業領導的嗅覺和敏感性。”
事實上,民營鋼鐵企業在中國的生存與發展環境并不理想。鋼鐵行業作為并非完全競爭的市場,始終存在國資與民間資本的博弈,而國家鋼鐵產業政策上的傾斜,更是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民營鋼鐵企業的成長空間。
而且,沙鋼所處的市場地理環境競爭非常激烈,東有寶鋼,南有蘇鋼,西有南鋼和馬鋼。但沙鋼靠著產品結構多元化和更加貼近市場的營銷,硬生生做成了今天總資產1417億元、年煉鐵2900萬噸、煉鋼3500萬噸、軋材3300萬噸的中國制造業第十一強。
雖然產量規模不能排在國內行業前三位,沙鋼的營利能力一直為人稱道。即使是在受國際金融危機影響的前兩年,沙鋼依靠貼近市場加快產品開發和持續不斷降本增效,其財務成本以及分攤折舊都做到了國內同行中的最優水平。比如,沙鋼的噸鋼到材成本只有200元,而一般的企業要三四百元。
與國內同行相比,除了“省錢省到了骨頭里”,沙鋼也在通過循環經濟提高營利能力。2007年,沙鋼投資190多億元實施新一輪節能減排、結構調整技改工程。目前效果驚人,95%以上的工業“三廢”都實現了循環利用,一年循環利用的效益達20億元。
與此同時,沙鋼按照國家鋼鐵產業發展政策的要求穩步推進聯合重組。從2006年12月起,先后聯合重組了淮鋼、鑫瑞特鋼、安陽永新鋼鐵、錫興特鋼等公司,在山東、山西等地建設了大型煤焦基地,與巴西、澳大利亞的礦業公司簽訂了長期供求合同,并在澳大利亞收購有礦山。目前沙鋼已擁有10億噸礦山資源的儲備量。
在如今產能過剩的鋼鐵業,民營鋼鐵企業既有機制靈活、成本低廉的優勢,也面臨著企業如何做大做強的“瓶頸”。沙鋼也撞上了“玻璃門”。比如,沙鋼也希望與國內一些大型鋼廠一樣,通過收購兼并提高產能規模和產業集中度,但其重組和收購阻力更大。
5月7日,國務院發布了《關于鼓勵和引導民間投資健康發展的若干意見》,金融、石油、電信等領域都允許民間資本進入,并對符合條件的民企上市給予支持。現在,沙鋼寄望自己的上市計劃,明年能夠得到國家相關部委綠燈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