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年是伊利收獲的一年。10月28日,伊利股份(600887.SH)宣布前三季度總營收達到235.25億元,同比增長22%,凈利潤5.63億元。值得注意的是,這一數字已經超越伊利2008年奧運年全年的主營業務收入,再次創造了中國乳業發展的新記錄,其行業老大的身份進一步得到夯實。
這主要得力于上海世博營銷對伊利品牌價值的強勁拉動。可以說,世博大戰,無論是在業績,還是品牌美譽度提升上,伊利都打了一場漂亮仗。而憑借先后服務北京奧運和上海世博的優異表現,伊利又成功牽手了廣州亞運會和倫敦奧運會。
借力世博,伊利還順利完成了華東布局。華東市場向來是中國乳企必爭之地,伊利很早就將華東地區定為重點區域市場。伊利推出了世博牛奶紀念裝,借此向華東消費者傳遞世博會的氛圍、理念,展開世博營銷。自4月底伊利純牛奶世博紀念裝在華東地區上市,銷量持續火暴上升,同時還帶動伊利各品種產品的銷售增長。數據顯示,世博期間伊利僅在華東市場,主要產品銷售收入同比增長率達到30%以上。
所有的成功看起來如此理所當然,不過在伊利人的眼中,他們早就為此做好了各項準備。創新是企業的源動力,悉數國內外各行業的企業,無一不是用不斷創新來贏取更為廣闊的未來。作為中國乳業的領軍企業,伊利也不例外。“創新的本質,是真正致力于發掘顧客潛在需求,為向顧客提供差別化價值而進行了一輪又一輪的企業革新活動,從而扭轉企業生存的局面。” 在伊利集團董事長潘剛看來,創新驅動力是伊利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動力之源。
基于對不同消費群體特點的分析,伊利研發出多款深受消費者喜愛的高品質產品。如第一款有機奶——金典奶;第一款針對國人乳糖不耐受問題而研發的奶品——營養舒化奶;第一款開展臨床研究并應用于事件的酸奶產品——“暢輕”,以及四年時間傾心打造的中國第一個母乳數據庫。據統計,僅2009一年,伊利就新增或改進產品200余種。同時,高附加值、高科技含量的產品已經成為伊利重要的市場增長點,銷售占到其業務總額的40%以上。
伊利的產品創新努力也捧回了多項殊榮:第二屆國際婦博會上,伊利優品嘉人紅石榴加草莓和金領冠媽媽奶粉榮獲主辦方頒發的“創新產品大獎”;國際乳品聯合會上,“暢輕”酸奶勇奪創新大獎。日前在中國食品科技學會第7屆年會上,伊利集團更是榮獲了兩項技術進步獎和一項產品創新獎。
“伊利的創新不僅局限于產品創新,而且涵蓋管理創新、產業創新、渠道創新等全方位、多領域。” 潘剛說。在管理上,早在2005年,伊利就開始推行“精確管理”,對業務流程、工作方法進行大膽改革。伊利還在行業首先推出了“標準化管理”的管理模式,先后啟動ISO9000過程管理體系、HACCP控制體系等標準化的執行規范。
產業創新方面,伊利積極拓展產業領域,均衡產業發展,豐富產品品類,比如在行業內率先推出營養米粉、奶酪的研發等。
在渠道管理方面,伊利是行業內率先進行渠道下沉的企業。2006年,伊利擬定了“五年三步走”的規劃,概括來說就是“全國性市場布局”、“優質奶源帶布局”和“奶源中轉樞紐布局”。通過這一規劃,伊利花了大約5年的時間,上控優質奶源、下掌全國渠道、中建奶源樞紐,充分保證了將最優質的產品在最短時間內送至全國消費者身邊。
在全球加速進入低碳經濟時代的背景下,轉變經濟增長方式、調整產業結構,讓企業生產與生態平衡和諧發展,已經成為眾多企業共同探討的問題。早在2007年,伊利集團就提出了“綠色領導力”的理念,今年又將這一理念升級為指導集團整體未來發展的“綠色產業鏈”戰略。
伊利口中的“綠色產業鏈”戰略圖清晰可辨。上游,為綠色奶源而戰,未來伊利將在原有基礎上增設800個不同規模的牧場,確保奶源100%的可控,同時,推進自建牧場、合作牧場、家庭牧場、奶聯社等不同奶源基地建設;中游,實現產品的綠色生產、包裝及物流;下游,讓伊利產品連接沃爾瑪、家樂福、聯華、物美等遍及全國的賣場,推廣綠色生活方式。
另一方面,伊利集團還通過“綠色科研”,針對消費者展開深入研究,并將之作為企業科研創新的方向。為此,伊利首創三級研發體系:一級研發體系是與國家重要科研部門合作,對重大的基礎課題進行研究;二級研發體系是伊利的技術中心,對產品和技術進行前瞻性的研究;三級研發體系是事業部的研發人員,研發重點更側重于針對消費者的研究。
“歸根到底,要實現在生產與生態之間的良性循環機制,就要形成一套完整的綠色產業鏈。”潘剛表示,如果說整個伊利集團會為某一種戰略開“綠”燈的話,“唯有綠色產業鏈”。
“創新驅動力是伊利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動力之源”
——訪伊利集團董事長潘剛
《商務周刊》:伊利在創新方面具體有哪些表現?
潘剛:在數十年的發展歷程中,伊利集團每年研發的新品多達上百種,其中至少一半以上是針對國人口味和營養需要定制的。可以說,在伊利的帶領下,中國乳業進入了自主研發的新時代。另外,伊利建立了中國第一個“乳業研究院”,不斷推動中國乳業從“中國制造”走向“中國創造”;創立了中國首家“母嬰營養研究中心”,并發布了業內首部《中國母乳研究白皮書》,打破了以往行業內僅就母乳的單一方面或某些元素進行科研的局面;還有,伊利每年在技術、工藝等方面創新項目達到幾百項,其中有20%的比例能夠在全國范圍內推廣,有些項目已經在申請技術專利的過程中。
諸如這樣的創新還有很多,可以說我們的創新涵蓋了各個領域,包括科技創新、管理創新、產業創新、需求創新、渠道創新等等。總之,創新驅動力是伊利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動力之源。
《商務周刊》:借助上海世博會,伊利是如何開展創新營銷的?
潘剛:早在北京奧運會期間,伊利就開歷史先河首創了新媒體營銷,此次,伊利集團再次以當下最為流行的新媒體載體“微博”為切入點,在新浪網上傾力打造了綠色公益微博——“綠社會”。這是首個由企業打造、以“低碳環保、綠色發展”為主題的綠色公益微博平臺。一經上線,就受到廣大消費者熱捧,現在粉絲數量已超過2萬人, 成為當前最火暴的公益微博之一。
為了更好的宣傳綠色、傳遞綠色,基于這一線上平臺,伊利還全面發起了“帶你看世博,發現世博之綠”公益活動。線上線下的活動互動和分享,多種營銷手段相結合,倡導的“綠色”、“低碳”的理念也得到越來越多的認同和支持。同時,為了將新媒體的應用更大化,也為了將線上的綠色環保活動落實到線下,在營銷宣傳上,實現了新媒體與傳統媒體的完美結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