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今年本土汽車廠商加速擴張的大潮中,長安汽車是當仁不讓的“急先鋒”。其最新舉動發生在11月23日,根據長安集團旗下上市公司長安汽車(000625.SZ)發布的公告,將斥資43.27億元在北京建設年產乘用車20萬輛的項目,計劃2012年6月建成投產。這還只是長安北京基地的一期工程,根據長安汽車與北京市政府達成的協議,長安北京基地未來總投資將達到115億元,將建成整車年產50萬輛、發動機年產50萬臺的產能規模,年產值將超過500億元。
北京基地對于長安最重要的意義在于,它將承擔起生產中高級車的重任。中高級車一直是中國汽車品牌向上突圍時的“天花板”。科爾尼管理咨詢公司全球副總裁、中國區董事總經理孫健認為:“過去,自主品牌車企在低附加值領域實現了自然擴張和原始積累。隨著‘十二五’規劃大幕拉開,自主品牌車企向高附加值領域轉型已經迫在眉睫。”
2009年11月,長安并購重組中航工業集團旗下的汽車業務,將哈飛汽車、昌河汽車、東安動力等資產收歸麾下,長安年銷量由2008年的83.45萬輛激增至2009年的186萬輛,躋身國內四大汽車集團之列。今年前10月,長安汽車的銷量達到150.3萬輛(不包含昌河、哈飛),預計全年銷量超過230萬輛。
10月31日,長安在北京發布全新品牌戰略和四大品牌新標識,包括企業品牌標識、主流乘用車品牌標識、商用車品牌標識和公益品牌標識。長安汽車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徐留平表示:“我們發布新品牌戰略的核心思路是對旗下品牌進行一個梳理,讓企業精神、品牌精神、產品載體和技術路徑實現和諧統一,讓消費者一看就知道是長安的東西。同時,通過不斷的堅持,把長安的DNA徹底表現出來。”
換標也便于長安汽車與長安微車劃清關系。徐留平說:“長安希望改變過度依賴微車的局面,未來將實現乘用車與商用車的均衡發展,‘兩條腿走路’。”
按照規劃,長安未來主流乘用車產品將分為四大系列,包括微轎、經濟型車、跨界車和中級車。為提升品牌形象,即將于明年發布的高端品牌會單獨存在,擁有單獨的品牌標識和經銷商渠道。
今年10月,徐留平接替徐斌擔任長安汽車集團董事長,意味著這位以激情著稱的“少帥”全面掌控長安集團。徐留平希望把一個全新的長安帶向新的黃金十年。他認為,1999—2009年的車市井噴,造就了中國車市的第一個黃金十年,從現在到2020年,中國車市將會迎來下一個黃金十年。為此,長安設定了“三步走”規劃:2010—2012年,企業品牌形象晉升為國內汽車行業第一集團,重點提升品牌美譽度;2013—2015年,企業品牌形象躋身國內前兩位;2016—2019年,初步形成跨國汽車企業的品牌形象,全面趕超國內企業,進入世界一流車企行列。
徐留平表示:“希望長安經過10年的努力和拼搏,到2020年汽車產銷規模達到600萬輛,新能源汽車占30%,真正成為一個世界級的汽車企業。”
為了實現十年目標,長安正在展開轟轟烈烈的“圈地擴產”運動。僅今年5—8月,長安就與7個地方政府簽訂戰略合作協議。在“中國汽車業產能過剩”的憂慮下,如此擴張也引發了外界質疑。但徐留平認為長安并非冒進。他解釋說:“首先,‘十二五’規劃的核心是民生,民生簡單理解就是衣食住行,在衣食基本解決的情況下,除了住,行也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民生話題。汽車作為現代技術文明的產物,盡管目前遭遇環境、能源和交通等各種困難,但中國汽車市場的前景依然向好。其次,長安在全國的布局更多的是淘汰落后的生產技術和工藝設備,工廠原來就有,并沒有盲目擴充。”
業內有觀點認為,在經歷了“合資黃金十年”之后,中國汽車業正在醞釀“自主黃金十年”。除了奇瑞、吉利等傳統自主品牌的崛起,繼廣汽本田2007年正式啟動自主品牌之后,今年下半年,上汽通用五菱、東風日產也相繼發布自主品牌。J.D.Power的《2010年中國新車質量研究報告》宣稱,自主品牌與國際品牌之間的新車質量差距已經降至11年來最低。在下一個關于“自主品牌”的戰國時代,一直堅持“原創式自主創新”模式的長安希望占得鰲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