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善建者不拔”語出《道德經》第五十四章,寓意優秀的建筑師,修造的大廈不會因基礎不牢而坍塌。由此語衍化出的建行品牌廣告“善建者行,善者建行”亮相市場,暗示著建行人對自己近年的改革成績充滿自信。
10月27日,是中國建設銀行股改五周年的紀念日。5年前的這一天,中國建設銀行股份有限公司(00930.HK)在香港掛牌上市,為國有四大商業銀行股份制改革試水探路。5年后的這一天,華爾街“老師們”已從“天堂”掉進“地獄”,“學生”建行則用漂亮的業績為曾經被“老師”評為“已經技術破產”的中國銀行業正名。
截至2010年6月末,建行資產規模達到10.24萬億元,是上市前的2.5倍;不良貸款率1.22%,比2005年末下降2.62個百分點。平均資產回報率達到1.43%,平均股本回報率達到24%,位列國際大銀行榜首。凈利潤和股票市值居全球上市銀行第二位。
據內部測算,國家為支持建行股改共投入2800多億元。上市以來,建行對國家的貢獻超過9300億元。其中,累計上繳稅收2300億元,國有股分紅和上繳利潤1500億元,國有股權市值增加5500多億元。
更重要的是,在學習借鑒國際先進經驗的基礎上,建行嘗試探索具有國有控股金融企業特色的公司治理結構,在內部制衡、戰略規劃、合規管理、團隊精神、信息披露等方面已經達到國際一流水準,初步建立了權責清晰、運轉高效的公司治理體系。
業務發展上,建行在中間業務的開拓方面,難能可貴地已經完成了向利差與非利差業務并重的轉變。5年來,其中間業務平均每年增速50%,為四大行之首,中間業務收入在主營業務收入中占比達到22%,比上市前提升16個百分點。
另一個值得贊賞的是,相比中行的皇家蘇格蘭銀行,工行的高盛和安聯,建行“拜師學藝”美國銀行,可謂四大行學習針對性最強者。截至目前,建行與美國銀行累計完成75個合作項目、289個經驗分享項目,美國銀行有超過1550名專家參加了戰略協助,建行近5000名員工接受了由美國銀行專家提供的各類培訓。
經過5年的學習、消化、吸收,建行在轉變觀念、引進技術、改進流程、培訓人才等方面有脫骨之變。建行市場品牌形象大幅提升,在國內外權威排名中表現突出,列2010中國企業500強第6名,亞洲可持續發展中資銀行第1名,英國《金融時報》500強第11位,美國《福布斯》2000強第17位,被《歐洲貨幣》、《亞洲貨幣》評為“中國最佳銀行”。
“‘四大’學習現代銀行公司治理,學得精髓的無出建行之右者。”中國銀行研究部一位人士向《商務周刊》談及此時頗多感慨。除了剛剛上市的農行還難以比較,在他看來,股改后在國際化上占有先機的中行,基本上原地踏步,“華爾街遭難,邯鄲學步連腳都不敢邁了”;工行規模膨脹氣勢逼人,但依靠吃利差為擴張撐膽的“人海戰術”還能走多久?
“5年來,建行的策略非常清晰,就是先做強再做大。”他認為,五年來論功行賞,應該給建行董事長郭樹清掛一枚大勛章,“他的品格和眼光,配得上老子所說的‘善建者不拔’。”
四大行股改肇始,最高決策層空降郭樹清到建行“破冰”,意味著這是“只許成功不許失敗”的任務。“如果沒有中國改革的全局意識,沒有國際競爭的全球化眼光,只謀一時一地、貪戀短期業績,郭樹清成就不了今天的自己和建行。”作為建行上市保薦人中金公司團隊的一位人士告訴記者,“公司成敗的核心永遠是一把手。”
現在,對于建行而言最大的挑戰是,如何將5年來的業績與創新用制度繼續下去;對郭樹清而言最大的挑戰是,建行未來離了郭樹清如何還能轉下去,而且轉得更好。
11月20日,吳敬璉、周小川、郭樹清因“整體改革理論”獲第三屆中國經濟理論創新獎。所謂“整體改革理論”,是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改革和發展最具代表性的經濟理論之一,它主張推進配套改革,在搞活企業、建立和完善社會主義統一市場、實現宏觀經濟管理模式轉換等方面相互協調,對構建市場經濟的基礎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這三位前國家體改委的同事,吳敬璉80歲,周小川62歲,郭樹清54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