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同學同情中國弱勢群體的境況,這個是值得贊賞的。有時候看到新聞里一些事情,想到自己做的東西過于基礎,幫不上忙,總覺得有點兒難過。
但是因此便認為國家不應該發展基礎研究就有問題了。
現在,實用為先的論調,在國內是很盛行的。中國管理資金的機構,有的時候,甚至是過于功利地重視實用。但現實卻是:中國國內的所謂實用為先的論調,既沒有真正的促進應用科學,更沒有促進基礎研究,只起到了養肥一群既沒水平也沒眼光的三流科研人員兼一流學霸的作用。國家的新藥開發計劃投進的錢,幾乎都夠買來一個美國的中等規模的藥物公司了,可這么多年來有開發出什么新藥嗎?沒有!
更值得批評的是,國家投入那么多的錢來開發和農業有關的研究,不想竟養出來了—個畸形的轉基因作物的方向。
為什么我會這么說?其實,大部分應用研究,尤其是有關農業、牧畜業的應用研究,本質上是不需要高科技的。袁隆平的育種,本質上就沒有任何科學上的突破。培育抗旱抗熱抗害蟲的品種,從自然界里篩選遠遠比從實驗室里重新購建—個來得省事和高效,在地球氣候變遷的大環境下,開發替代作物其實比往水稻里亂轉什么基因重要得多。
但是現在國內的農業研究為什么走上了轉基因這個奇怪的道路呢?首先,轉基因足夠容易做,是那些學霸們可以入手的東西,目標明確,不需要動太多的腦子。另外,轉基因有一定門檻,能做傳統育種的老農是做不了轉基因的,所以忽悠這個就可以把一些傳統育種領域的人全部踢出去了。
由此,轉基因作物,就以高科技的面目出現在國人面前,忽悠了國家無數的資金投入,但是一直這么忽悠,沒有產品也是不行的。怎么辦呢?那就胡亂投入—個沒有經過嚴格測試的中期產品唄!至于那個轉基因作物對人的長期健康有沒有妨害,還有那個什么所謂的抗蟲害基因到底有沒有用,他們就不關心了,只要吃不死^就行。
不光是生物上的育種,大部分其他學科,只要是涉及到應用的,國家一旦進行了專門的扶植,也會起了相反作用。為什么呢?因為應用的東西,是必須面向市場才能盡到它本來應有的作用的。但是國家的基金機構不是市場,不能代替市場來評價產品。
比如說汽車。國內大學有那么多的汽車系、自動化系,清華交大有那么多牛人,國家投入了那么多錢養他們,怎么這么多年了,居然就沒看他們設計出能讓小車用的發動機?而民營企業起來之后,為什么一兩年就弄出了發動機?可能會有人指責說奇瑞的發動機有抄襲之嫌。那為什么你們清華交大那么多的牛人,連抄襲都抄不出一個發動機來?這個發動機難度真有那么高么?
這里面涉及到了很多體制上的問題,我就不做詳細分析了。一句話概括:國家應該做的事情和市場應該做的事情是有差別的。國家對于那些特別面向應用的東西,可以用輔助的方式來促進市場對此進行發展,但是不應該越俎代庖地去主導這種東西。國家適合做的,是那些關系到軍工的和基礎研究的科學,因為這些是市場不能或者不愿意介入的。而基礎學科,對于應用研究的發展是有根源上的推動作用的。
最后一個關鍵問題:中國目前缺少的,是一流的科研人才,是真正的有科研長遠目光和研究經驗的人才,只要是水平高的人才,就應該歡迎,并無關于他們做的是基礎研究還是應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