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衛生部就《食用鹽碘含量》公開征求意見,擬調低碘鹽中含碘量。鹽加不加碘一時又成了焦點,很多人甚至認為加碘是個錯誤。在這里就2009年10月刊《新知客》的《“碘”到為止》這篇文章(簡稱“新文”)提些意見。
一、缺碘有害,這個沒有疑義。關鍵在于缺碘造成的疾病是否可逆?“新文”說“碘缺乏造成的這些損害都是不可逆的,一旦發生無法院復,因而非常嚴重。”但是“大脖子病”(甲狀腺腫大)是可以治療、逆轉的。
二、適度補碘最好,同樣,問題在于超過適度范圍后是否有害,這就必須首先知道中國人的碘攝入量到底高了多少。“新文”指出“通過簡單的計算可得中國人每天攝碘量達到220~850微克”。但方舟子曾撰文介紹,“按照(世界衛生組織)WHO的估計,碘鹽從出廠到銷售過程中,碘含量會喪失20%,而在烹飪過程中,又會喪失20%,這意味著中國人每天從碘鹽攝入的碘量實際上只有140~540微克。”
三、那么,國際標準的上限是多少呢?“新文”寫道:“歐盟相美國的醫學研究所研究表明,成人碘攝入可耐受上限為每日Q6毫克和1.1毫克。”但WHO劃定的高碘安全線是每天每千克體重30微克碘,對一名60千克體重的人來說,就是每天低于18∞微克即可,這遠高于當前碘鹽的實際用量。
四、那么,為何“新文”認為“中國居民一直都處于碘過量甚至是碘超足量狀態”呢?該文根據是WHO的尿碘標準。但過量和超足量并不等于有害,這是兩個不同的概念,如果暗示“過量”就意味著“有害”,是不負責任的。
五、“新文”還認為:“缺碘和富碘都會導致甲狀腺疾病。缺碘固然會長‘大脖子’,但高碘也會導致高碘性甲亢和甲狀腺腫,依然還是‘大脖子’。……高碘地區學生的智商明顯低于適碘地區。甚至還有調查表明,碘攝入過量可能導致男子的精子減少。”可最近《南方人物周刊》也刊發了一篇碘鹽的稿子《碘鹽,那些事實與誤讀》,詳細解釋了高碘恐懼的外國來源(Wolff和Chaikoff實驗)以及中國來源(滕衛平實驗),并對這兩個著名實驗的前因后果,及爭議都做了細致的分析。結果表明沒有任何可信的證據證明高碘有害。
六、最后,“新文”得出的結論是反對一刀切加碘鹽,呼吁要給民眾選擇權。而方舟子曾經的文章則認為一刀切式的補碘方式是必需的,而且給出了原因。《南方人物周刊》則更進—步,通過采訪對象的口,對近期衛生部對碘鹽做的修正給出了解讀,認為放開無碘鹽是有害的,而且衛生部的做法是在“和稀泥”。顯然,方舟子與《南方人物周刊》的判斷更“有科學依據”。
對于加碘鹽,我個人認為這類似于新生兒強制性疫苗,是一個典型的以“犧牲少數人利益來換取大多數人健康”為宗旨的公共衛生政策。無獨有偶,這兩個政策近年來都遭到了民眾的反彈,媒體的推波助瀾則起了很大作用。
我不相信有誰會每天計算自己的碘攝入量,而通過《南方人物周刊》一文的分析我們可以知道,沿海地區也會缺碘。而其結果無論是“大脖子病”還是兒童低智商,都會加大公共醫療的負擔,這代價必須由所有人來分攤。所以世界各國都強制性加碘,就是因為科學證明加碘的優點遠大于缺點。加碘鹽通過取消每一個公民的選擇權,換來大多數人的利益。而強制性免疫和強制性加碘,最大的受益者都是窮人。
我們經常看到有人抱怨中國政府、媒體的公信力缺失。這兩個問題都存在,但都不是一時半會兒能改變的。作為公民(讀者),所能做的就是先從自己開始,學會怎樣尋找正確答案,訓練自己辨別偽科學的能力。如果自己都不能做到客觀公正,不愿花力氣去了解事實真相,那還有什么資格抱怨政府和媒體呢?我自己的經驗告訴我,在這個互聯網時代,只要你用心去尋找真相,你總能找到。
而《新知客》作為一本“科學讀物”,還需要在類似碘鹽這樣事件的甄別和分析上更加仔細,才能真正為讀者提供有益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