終于又要寫卷首了。這種感覺就像是在一場補時階段的足球賽上,比分是平局,而本方隊伍獲得了點球,可是你的隊員們者全身疲勞,作為場上隊長,你不得不走向點球點,完成最后的射門,沒有人會來替你。
應該踢出一腳什么樣的球呢?大力踢向左側?假動作騙過守門員然后踢向右側?還是來個吊向中路的勺子球?作為一本天生帶著“科學”標簽的雜志,讀者希望你蹋出正確的足球。但是,他們花了錢進入這座球場,有權利要求更多,比如不僅踢出正確的足球,還要有趣、充滿“藝術感”的足球。
在很長一段時間內我都忐忑不安,因為正確本身便是一個難題,是需要花費極大的努力才能得出的判斷。不管是自行作出判斷,還是轉述他人的判斷,我們都只能說在某個角度,事物呈現出真實或虛假的一面。人類任何活動的裁決者不都是人類自身么?那么,我們該如何裁決說出的每一句話為“科學”或“偽科學”?
當我被失語所折磨時,卻在對twitter和微博的研究中找到了快樂。微博讓所有人迅速地集攏,我從未在一個空間之內見過如此多相左的立場、判斷。但大部分的樂趣不是來自于某個判斷得到眾人擁戴,而是有一些判斷改變、推動了事實。
從學歷造假、舟曲泥石流、到宜黃強遷,當每一次轉發、每一次評論都緊跟著事件的任何一個變化,你會有親身參與的感動和樂趣。
有人認為,科學不是一場適合所有人參與的球賽。在這個問題上,的確有著很大的分歧。做科學的觀眾似乎變成一件很難的事情,因為科學“很難懂”。這限制了這個賽場上的比賽,從某種意義上說,科學“很難懂”是扼殺精彩球賽的要害。沒有了觀眾的關注、歡呼、轉發、評論,賽場還剩下些什么呢? 又能對觀眾或讀者說些什么呢?責怪他們沒有欣賞的眼光?不愿虛心向學?如果“科學”不能有效地展露自己的正確是如何有趣,僅僅糾結于某個判斷是否“科學”、權威性是否樹立,又怎么能喚起—個人對于科學的認可與喜愛呢?將觀眾們重新吸引回到賽場,并成為球迷的,首先還是球隊的足球是怎么踢的。
科學的道路絕非坦途,但蕾行者艱難跋涉朝圣取經的形象也未必是科學的全部。我想,當一條小路被開拓者從荒野走通之后,接下來要做的是維護這條路,擴大其寬度,增加其服務設施,重要的是,減少所有人走上這條路的難度,增加所有人走上這條路的可能。
所以。當一位讀者來信說,她的一位朋友在上廁所時一定會帶上一本《新知客》,而且她很謙虛地說: “讓我—個純文科腦袋對科學產生了巨大興趣……”我才真正明確了點球點上這一腳球該怎么踢。其實,每一個腦袋都對科學有著巨大的興趣,我要做的,不過是為了激發這些興趣而后退幾步,把自己放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