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徐渭有詩云: “柳條搓線絮搓棉,搓夠千尋放紙鳶。消得春風多少力,帶將兒輩上青天。”可上青天的風箏,由中國陸續傳到世界各地后,卻出人意料地擔當了無數令國人稱奇的角色——富蘭克林用它吸引雷電,巴基斯坦人用它迎接春天,而阿富汗的“斗風箏”則是個沒有硝煙的喜慶“戰場”。
2002年,新西蘭攝影愛好者Scott Haefner又把風箏玩出了新花樣——“風箏攝影”,從此攝影達人們又擁有了一個全新的視角去體驗生活,觀察世界。
所謂“風箏攝影”就是把照相機掛在風箏上,在高空鳥瞰的一種攝影技術。法國人尼古拉·肖里耶(Nico—las Chorier)就是一個這方面的專家。他使用的設備包括用硅化尼龍制成的40平方英尺大小的風箏,一臺佳能5D相機和一個用碳或玻璃纖維制成的支架。他先把風箏放飛到300米的空中,等風箏在風中穩定后利用第二根線把重約2公斤的相機升到空中,照相機就被吊在風箏下面的一個籃子里,肖里耶利用遠程控制器來控制照相機,使之可以做360度的旋轉和9度度的傾斜。他一邊走動一邊把風箏放高拉低來調整拍攝角度,再利用一個從空中到地面的視頻鏈接將視頻圖像傳遞到一臺手提電視機上,監控照相機的實時畫面以便構圖。肖里耶把遙控器掛在肩膀上,而電視機就掛在自己的脖子上。
“一旦我感覺到風箏飛得不錯,我就拉起大約在風箏下面30米的照相機,那么風箏和照相機就可以飛到所需要的高度去?!毙だ镆f道,低海拔位置的拍攝“更加有趣”。的確,這種空中拍攝的方式更有環境拍攝的優勢,使肖里耶可以拍攝到很多利用直升機或飛機拍攝不到的地方。就是用這種方法,肖里耶在印度、烏茲別克斯坦和老撾拍攝了許多美輪美奐的風景。肖里耶說: “我在印度上空拍了數以千計的照片。我喜歡印度,它的聲音、氣味、顏色、人。拍攝印度為我的觸覺帶來很多收獲。”
當然,這種直上云天的攝影方法也并不是十全十美——“有時候風箏會掉下來,但是由于它的帆蓬足夠大,它一般會慢慢滑翔下來。我就曾經把一臺照相機掉到亞穆納河里頭去了,就在泰姬陵的后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