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伺兼顧強功能與高審美的設計?尤其是在一個施工現場與環境被給定的情況下,這對設計師梁克剛來說像是一場戴著鐐銬的舞蹈。
新知客:如何在設計中最大限度地貼近創新工場的企業文化?
粱克剛:首先是開放性,我力圖重新建立一種視覺意象,無論是顏色還是結構等,立體化、趣味化,突出顯現一種新型網絡空間。其次,我關注空間的表達,在我這里主要是突破傳統,這是我理解的創新工場的突出特點。工場的主人翁,這個平均年齡在22歲~2s歲的年齡層,他們不愿意墨守成規,我希望我的空間表達給他們一些創意的啟示,沒有條條框框,夢想是圓的。其三,是不平凡,創新工場是不平凡的人開創的不平凡的事業,因此我也想創辦一個不平凡的空間。這個空間是一個更加主體性的,面向未來的空間,提供想法與交流。其四,是穩重、不張揚,我不能做得太夸張,這樣會顯得浮躁,但又想和別人不一樣,用你們年輕人的話講,可能就是“悶騷”。
新知客:創新工場的新空間是否借鑒了谷歌、百度等這些也具有創新特色的高科技企業的辦公空間?
梁克剛:看過一些谷歌等IT企業的空間設計,但談不上借鑒。實際上設計是一個分析方法、理念傳達的方式。好的設計一定不是表象的東西,不是簡單復制一個東西。還是一個道理擺在哪里:為什么適合這個企業?在我對創新工場的理解中,我隱約覺得創新工場也是一種新的文化,要突破一個常規的、溫平口的、連接科技和社會應用的界面,所以,我在這個空間大量使用了曲線。曲線代表著后現代、非男性中心主義的、多元的、個性的等意念,反思工業時代對人的異化、標準化。這些曲面都是手工做出來的,雖然流線不是很嚴整,但我們恰恰想摒棄工業時代高度復制完全一致的制作。所以,我設計的這個“蛋殼”傳遞出這樣一個理念:具有親和力、不拒絕人,不像水泥墻、機器流水線,完全是冰冷的,和人沒關系、甚至讓人壓抑。
新知客:在這個設計中,您有什么遺憾嗎?
梁克剛:總的來說,沒有什么遺憾,但在兩個細節上,受客觀條件所限,難以實現。其一是進門處,我本來想設計出電子漣漪,在電梯出來后,接待廳內,人一踏入這個空間,就如踩在水面一樣,產生漣漪,和墻面的曲線互相呼應,有一種非現實的未來派的感覺,但限于客觀條件無法實現。
還有就是公共辦公區的設計,我心目中最理想的辦公區,不是辦公桌的形式,而是一種sOHO的形式。人們為什么喜歡SoHO的形式,因為這是一種家的感覺,而不會讓你覺得自己是一部工作機器。好的設計一定是最人性化的,人越高興,效率就會越高。所以我說,讓人愉悅的辦公空間是最強大的生產力要素。我設想的最可愛的辦公空間,一定不用大桌子,而是用小茶幾,其他物品可以放在集中的柜子里,有一個筆記本就可以;椅子一定要很舒服,有輪子可以改變自己的位置;空間設計上有起伏,每換一個位置,都可以看到有不同的景色。
所以,理想的辦公空間是每個工位都是經過設計的一個小的單元,一個舒適的、有意思的所在,但又可以隨時和同事連接_用網絡、用長了腿的椅子。如果有足夠大空間來實現這個設計的話,我相信這種改變會使工作著的人更快樂,而快樂才能使工作更抵達根本,更富有激情。這種最舒適的環境或許將誕生于更加后現代化的、具有高創意性、自己完全主導經營的文化類、設計類的工作場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