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行星撞地球,撞出來的未必都是隕石“坑”,有的時候它也會撞出一座山來!
在十月初的艷陽天里,我驅車駛出蒙特利爾市區,向北沿圣勞倫斯河飛馳,漫山遍野的秋色鋪天蓋地而來,公路旁的樹林萬紫千紅,層層疊疊,襯著碧澈如洗的藍天,讓人覺得好像進入了美奐美倫的大自然畫廊。從魁北克市下游的新奧爾良島開始,圣勞倫斯河進入沙爾勒瓦(Charlevoix)地區,在這里它逐漸展開了雙臂,奔騰著向著大西洋撲去。
在圣勞倫斯河畔,大地山川被火紅的楓葉和金黃的樺樹林映襯得流光溢彩,寬闊的河灘濕地上,幾十萬只南下過冬的雪雁正在中途棲息,雁群潔白如雪,鳴聲不絕于耳。沙爾勒瓦是加拿大東部最著名的賞秋地,以楓葉秋色和觀賞雪雁而聞名于世。然而沙爾勒瓦對我來說還有比賞秋更具吸引力的事——對加拿大第三大隕石坑,沙爾勒瓦隕石坑進行觀賞考察。
山上山下兩重天
沙爾勒瓦隕石坑位于加拿大東部魁北克省中部,圣勞倫斯河畔。我們的車沿著盤山公路來到一個省級自然公園的門口,在隕石坑地質考察游導游的帶領下,我們向著山頂的觀賞點走去。隨著地勢的升高,茂密的楓樹林逐漸變得稀疏,樹葉也掉落了大部分,顯出晚秋的凄涼。大約在海拔千米的高度上,出現了在這個緯度上很難見到的寒帶針葉林。墨綠挺拔的云杉一棵棵直指藍天,它們的腳下是原本在高緯度地區才能見到的凍原植被,而裸露的巖石上則密密麻麻地點綴著五顏六色的苔蘚和地衣。在這里,夏季只有一個月,而全年也只有四十幾天的無霜期,所以盡管山下幾公里外的秋色仍舊濃墨重彩,這里呈現的卻全然是一幅地球最北方才會出現的嚴酷蒼涼、人跡稀少的景象。
我們踩著為了保護脆弱的植被而專門為游人修建的棧道來到山崖邊上,眼前是五彩斑斕的沙爾勒瓦大地,遠處則有水勢浩淼的圣勞倫斯河閃著粼粼的光彩。在一塊地貌指示牌前,帶隊的導游手指遠方一座隱約的山峰告訴大家:那就是著名的沙爾勒瓦隕石坑的中心,而我們,就站在它的邊緣上。
山峰模樣的神奇隕石坑
隕石坑的中心是一座突起的山峰?這個介紹讓我一頭霧水。我曾經看到過不少世界各地的隕石坑圖片,個個都是底部平坦的圓形大坑。從天外飛落的隕石猛烈撞擊地球之后,形成這樣的大坑是很容易讓人理解的。可眼前這顆隕石非但沒有把地殼砸出一個大坑,反而把它撞出了一座山峰來!看到游客們莫名其妙的表情,導游笑了笑,給我們舉了一個生動的例子來說明沙爾勒瓦隕石坑的形成過程。
我們都見過用高速攝影機拍攝的一滴水落入水中的慢鏡頭圖片,在水滴入水的瞬間,它先是把水面砸出一個凹陷,緊隨其后,水面便出現了一個反彈,這使得水面的中心反而向上抬升,同時在抬升中心的四周產生一圈圈的同心波紋,最后趨于平靜。沙爾勒瓦隕石坑的產生機理與這十分相似,它的地貌特征就是這一瞬間變化的凝固記錄。
大約在3億4千萬年之前,有一顆直徑約兩公里、重達1S0億噸的隕石以每小時6萬公里的速度沖破了地球的大氣層,撞擊到了目前的沙爾勒瓦地區所在的加拿大地盾上。
凝固3億年前的那場撞擊
這一撞擊產生的瞬間能量達到兩千萬TNT當量,相當于數千枚廣島原子彈同時爆炸產生的能量。這一超級撞擊力在瞬間將地殼砸出一個直徑28公里、深達萬米的大坑;同時,沖擊波在地殼巖層中擴散,它攜帶的巨大能量產生了超高溫,使巖層變軟融化。
這一難以想象的高壓和高溫超出了火山爆發而產生的熔巖效應,它使得堅硬無比的巖石在一時間變成了近似液體的狀態,就像被水滴砸入的水面一樣,液態的地殼在最初的撞擊之后產生了反彈,而這一反彈造成了我們現在看到的隕石坑的地貌奇觀:在方圓2500公里的地域上,以一座海拔近800米的山峰為中心,距中心直徑10公里的四周是一圈海拔約460米的環形山脈;在中央山峰和環形山之間由寬為2~s公里,平均海拔300米的臺地相隔;在環形山脈的外圍則是另一圈高低起伏的外環谷地和臺地。水滴入水的瞬間就這樣被永恒地凝固在了沙爾勒瓦的大地上。
在當時,地球處于動蕩時期,美洲大陸板塊與亞非大陸板塊發生撞擊,促發的阿卡地亞造山運動使北美的阿巴拉契亞山脈崛起,古拉波特斯海由此形成。而目前的沙爾勒瓦地區正處于地殼的斷裂帶上。是一個地震多發區,在過去的一萬多年間,多次發生6級以上的較大地震,僅在最近的350年里有記載的6級以上地震就至少有過六次。
1663年2月,又一次7級強震使圣勞倫斯河畔的一座山峰發生了大滑坡,山上幾乎四分之一的土石滑入了河中,在寬闊的圣勞倫斯河畔生成了一座突進河中的半島。從那以后,包括新形成的半島和隕石坑的中央峰在內的這一地區就被正式命名為“埃布勒蒙”,它在法語里正是“滑坡”的意思。
揭秘環形山
在漫長的地質年代里,數次冰河期的磨蝕破壞和一次又一次的大小地震使隕石坑地區的地貌不斷被改變。另一方面,因為隕石坑的東南部將近一半的部分被圣勞倫斯河谷穿過,千萬年奔流的河水也更明顯地銷蝕和覆蓋了河床下的隕石坑地貌特征。現在沙爾勒瓦隕石坑的典型地貌,包括它的中央山峰和環形山脈都已經模糊了,尤其是它的東南部因被圣勞倫斯河水覆蓋,無法直接觀察到。
即便如此,這個總直徑為56公里的奇特圓形地貌還是明顯地出現在航拍地形圖上,引起了當時科學家們的注意。人們曾經對它的起源進行了種種假設:是古代火山的遺址?還是遠古的隕石坑?抑或是其他什么難以解釋的神秘原因?直到1968年,人們才找到了解釋它的確實證據。
1966年,加拿大魁北克省國土調查局對沙爾勒瓦地區的地質資源開展調研,地質科學家熱翰-龍多特(Jehan Rondot)是這次調研的成員之一。他在實地考察中發現了許多巖石震裂錐,而震裂錐是隕星撞擊地球之后在地殼巖層上留下的特有痕跡,因此是地質學中用來鑒定隕石坑的少有的幾種證據之一。
龍多特把自己采集到的震裂錐樣本送給了同行,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地質系的莫陶夫(J.Murtaugh)教授,根據這些巖石樣本和隕星熔巖的樣本以及對當地層分布的研究和分析結果,兩位科學家得出了共同的結論:沙爾勒瓦的這種神秘地貌是源自一顆三億四千萬年前撞擊地球的隕石。這個隕石坑是加拿大第三大隕石坑,也是世界上第一個以震裂錐為依據被確認的隕石坑。
考察隊的導游向我們出示了一塊在當地發現的巖石震裂錐。看著石頭上那些密密麻麻的裂紋,我不由地想象,如果當時面對這一天崩地裂的大自然奇景的人是自己,那將會是怎樣的震驚!導游告訴我們他曾經乘直升飛機飛越隕石坑的中央山峰,當他近距離地俯瞰著腳下那座曾經像柔軟的果凍那樣反彈起的大山的時候,無論如何也無法想象這會是一個隕石坑。的確,大自然神奇的力量經常超出人類的理解范圍。
隕石坑孕育出豐富的生命
沙爾勒瓦隕石坑的形成造成了這個地區的特殊地貌。與鄰近的羅杭蒂斯山脈陡峭的地形相比,沙爾勒瓦地區的地勢起伏平緩,土地肥沃,一南一北兩條河流流入東南方的圣勞倫斯河,河畔大片的濕地孕育了豐富的物種,大量動物棲息于此,因為這一地區的生物多樣化,1989年聯合國將沙爾勒瓦地區列入地球人與生物圈自然保護區。
同時,濕地也為人類提供了良好的生活環境。沙爾勒瓦地區9096以上的人口生活在隕石坑范圍內,是世界上人口最稠密的隕石坑。
隨著向導的介紹,我沿著山勢看著腳下的茫茫大地,近處,它由灰白和暗紅色的高寒地衣苔蘚鋪就而成,然后是常青的針葉林,再逐漸過渡到半山腰秋葉稀疏的闊葉林,最后是山腳下層林盡染的楓葉,一直鋪展延伸到圣勞倫斯河畔,與隕石坑的中央峰——埃布勒蒙山青灰色的倩影遙遙在望。
環形山在不遠的地方似有似無,億萬年前那場驚心動魄的一幕在歲月的長河里永恒凝結,代替那曾經熊熊燃燒融化巖石的熾熱巖漿的,則是一年一度如火如荼的楓葉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