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兩年,80后生子熱潮引發了獨二代隨父姓還是隨母姓的討論,“姓氏”這個簡單的家庭內部矛盾開始引發一系列的社會問題。與此同時,為標新立異,獨一無二,父母在給孩子取名時也使出了渾身解數,生僻字、諧音字,甚至自造字層出不窮。張學友口中浪漫的“你的名字我的姓氏”,逐漸演變成一幕幕歡喜、揪心、抓狂、尷尬的家庭情景劇。
你的寶貝跟誰姓?家家有本搞笑經!
80后身上永遠不缺少趣聞。他們是最先接觸并玩轉互聯網的人,在最初給自己想網名的時候,便使出渾身解數,古意盎然類、諧音類、不長不爽類、天馬行空類、瓊瑤抒情類,極盡想象之能事。這種詼諧的樂趣到了他們升級為爸爸媽媽,給自己的寶貝取名后,便上升到了“傳宗接代”的高級范疇。兩個具體的問題瞬間擺在眼前,寶貝跟誰姓?寶貝叫啥才有個性?
寶貝還能跟誰姓,在父系社會多年的文化籠罩下,大流顯然是從爸。不過到了改革開放后尤其是新千年紀元,當父母雙方都是獨苗苗,在對待獨二代的姓氏權問題上,女人也開始頂起了半邊天。跟爸姓還是跟媽姓,看似簡單的家庭內部問題,開始引發一連串的家庭戰爭和社會討論?!案改敢蚝⒆痈l姓炒翻天”,“孕婦生產第二天鬧離婚,只因孩子隨爸姓”等新聞層出不窮。復旦大學教授隨即從DNA角度提出了“子隨父姓,女隨母姓”的觀點。好吧,如果還是扯不平,2007年出臺的全國《姓名登記條例(初稿)》進一步給出了建議:采用父母雙方姓氏。比如王姓爸爸與張姓媽媽生的孩子,既可以姓王,也可以姓張,還可以叫王張或者張王。
于是,我們的周圍開始出現了一部分姓名超過兩個字、3個字,甚至達到5、6個字的“無辜”孩子們。毫無疑問,僅是姓氏就為這些與眾不同的名字貢獻了力量。解決了姓氏,名的問題再次讓父母們抓破腦袋。保守穩健派、求神問卦派、一時興起派、意義深遠派紛紛使出渾身解數,翻破古書找出最潮的生僻字,緊跟潮流突出寶貝的時尚感,甚至不惜自己制造獨一無二的概念字。父母心滿意足了,但一系列屬于孩子的困惑卻讓孩子本人哭笑不得。無辜中,他們在被老師罰抄自己名字100遍的時候,對著姓名字數不超過十筆的同學表現各種羨慕嫉妒恨;尷尬中,他們在一次次被初次相識的人叫不出名字時,強忍心中的不快,微笑著說:“其實這個字念……”惱火啊,我有名有姓大名就叫畢云濤,意寓煙波浩渺前程無限,那些叫我避孕套的人,最討厭了!哭訴啊,歡歡喜喜地去辦身份證,卻因打不出名字被告知“對不起或許你只能改名”。
國人取名字的各種新聞和趣事有多火?連大洋彼岸的《舊金山時報》也開辟了專欄討論。所幸,大部分成都父母仍然是穩定和明智的。據調查,成都女孩里叫“張敏”的最多,男孩的名字則以“剛”和“偉”為主。其實,名字說白了也就是人的一個代號。泱泱中國13億人口,僅成都市就有1000萬人口。父母為了寶貝貴姓的話題爭論不休實在不明智,而僅僅以規避重名或追求獨一無二為理由,就不顧條例和社會規律隨性起名,這樣帶給孩子的也許不僅是一個奇特的符號,還有不必要的麻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