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關于“取名”的話題可謂火熱,近有成都公交寶貝在網友的支招下,終于選擇“李蓉姣”為名,意在“蓉”指成都,“姣”表公交車上生下的女娃娃。遠有川外某大學教師,因兒子兒時成績差而取名0兮,外號零蛋……
生僻字、4個字(甚至更多)、英文名……現在的父母給孩子起名字越來越有新意,但似乎也越來越“雷”。話說名字對人的一生至關重要,它在見面之前就已經決定了別人對你的第一印象,由此觀之,取名,還真得認真點。當然,若你覺得戲謔的名字更能引人注意,就另當別論。
成都怪寶寶
不是太平常,就是太另類
請問,寶寶姓名?如今,隨意在成都問某個年輕媽媽爸爸,當他們“開腔”大聲自信地把孩子姓名廣而告之后,很有可能引得眾人一身虛汗,為何?名字實在太稀奇,太古怪,太讓人印象深刻了。
且不論隨父又隨母姓4字名字是如何復雜,光是看那些怪異的古體字就很讓人一頭霧水,要是再遇上搞笑的諧音,奇怪的字母符號夾雜其中,留給看客的感受就不僅是一頭霧水了。
“要不就是太平常,要不就是太另類。”成都市公安局治安防范人口管理處相關負責人接受《成都女報》采訪時表示,截止到去年年底,根據成都市公安局人口信息庫最新統計數據,成都戶籍人口中,叫“張勇”的人有4072個,是使用最多的一個名字;排在第二位的是“王勇”,有3871個;緊隨其后的是“李勇”,共有3737個;而女孩子則以某靜為名位于第一。“究其原因,或許是因為成都是歷史上重要的政治、軍事要地。因而取名也是以勇、強、敏、偉、靜等反映人們品質的字作為名字。”而太平常的對立面——太不平常,則是另一番“花樣百出”,4字的、古語的、數字符號的,都能尋覓其蹤影。
古意盎然類:
遄、炱、芏、暹等生僻、怪難的字在名字中出現。
【現狀】
記者采訪得知,如今的青少年中,名字不同程度生僻、怪難、繁雜的在5%—10%。其中,在中小學校學生中,用這種名字的學生比例越來越大。甚至有些學生的生僻名字漢語字典里面根本找不到,只能動用《古漢語詞典》、《康熙字典》等。
《規范漢字表》將在年底正式出爐,據介紹,該字表一經公布,我國新生兒的取名用字必須從中選取,亂取名、取怪名的現象將得到遏制。成都市公安局治安防范人口管理處相關負責人就此表示,成都新生兒取名上戶,一直遵照公安部相關規定,取名應使用規范漢字,若《規范漢字表》出臺后,自然會照此執行。
【點評】
呼吁家長不要給孩子選擇生僻、繁雜的名字,名字里面有生僻的字,會給孩子現在或將來的生活帶來很多不便。一是因為太生僻、太繁雜會讓孩子認識自己名字的過程很長,二則是給別人認識該孩子帶來麻煩,從而給孩子的社交生活造成障礙。此外,成都市公安局辦證中心相關民警表示,現在最先進的錄入軟件都無法保證能把所有漢字在電腦上打出來,如果選用生僻字,將給身份證制作所辦證工作帶來很大麻煩。
諧音類:
據記者在成都市公安局治安防范人口管理處采訪得知,此類姓名在本土的有秦壽生(禽獸生)、吳嫣梅(無煙煤)、費炎(肺炎)、蔣衛生(講衛生)、傅叔寶(護舒寶),還有諸如:吳仁耀(無人要)、馬鈴淑(馬鈴薯)、呂彤智(女同志)、尤詠慈(游泳池)、曾桃艷(真討厭)、陶仁艷(討人厭)、蔡士常(菜市場)、杜紫藤(肚子疼)、姚潛素(搖錢樹)等。
【現狀】
現在確實有不少家長,因為怕孩子因名字普通而被忽視,往往劍走偏鋒,根據姓氏諧音取了很多搞笑、奇怪的名字。特別是一些特殊姓氏,往往由于家長一味要求的瑯瑯上口,反而成了世人的笑柄。
目前,還沒有相關的法律法規對公民取名在諧音上有所規定,只是公司起名要求必須遵守國家工商登記法規,不得有傷風化,不得違背社會公德。但不少看著很好的名字,有時聽起來很搞笑,所以家長還需慎重。
【點評】
曾經有過家長,因為怕女兒原名“張瑤菁”諧音近似“妖精”,以后讀書時會被同學亂取綽號,家長遂將女兒名字改為“瑤萱”,慈父之情溢于言表。所以,在考慮諧音命名時,一定要諧得有理,不要變成“邪音”。此外,務必在好認的基礎上,還要符合中國字的發音規律,讀起來上口,盡量避免姓和名聲母和韻母相同。
不長不爽類:
孟袁涵雪、楊劉鴻妤、孫譚伊方等,這些名字多數由“父姓+母姓+兩字名”組合而成。
【現狀】
過去,4字姓名大多是由復姓組成,如歐陽奮強、西門吹雪等。現在的4字姓名可不是這樣了:孟袁涵雪、楊劉鴻妤、孫譚伊方等,這些名字多數由父姓+母姓+2字名組合而成。但盡管如此,包括復姓在內,4字姓名依舊比例極小,不足1%,但較之以往,4字姓名使用者還是大大增多了。
我國《婚姻法》第二十二條規定:“子女可以隨父姓,可以隨母姓。”因為有“可以”的規定,所以任何人都不能強求孩子一定隨父姓或者隨母姓。孩子跟隨父姓只是民間習慣,現在有許多孩子也跟隨母親姓,有的孩子甚至是將父母的姓連在一起,實行復姓。所以,現在由父姓+母姓+兩字名組成的“4字名”是合法的。
【點評】
這種“復姓”起名的方法,改變了以往只使用父姓起名字的單一形式,標志著傳宗接代的傳統觀念和父權文化的淡化,也反映出女性地位提高,而且復姓名字重復率低,體現出張揚個性的時代特征。
天馬行空類:
王B、趙C、李A、孫@等。
【現狀】
雖然看似奇怪、怪異,但是取這種以字母和符號為名的人,依舊存在。
今年初,被稱為“中國姓名權第一案”的“趙C案”二審塵埃落定,關乎“公民姓名權”和公安部“內部規章”的爭論被搬上臺面,該案一審趙C勝訴,二審法院卻調解趙C最終改名。若今年年底,《規范漢字表》出臺后,真的能夠限制新生兒取名范圍,那么,在一定程度上確實可以避免類似“趙C案”的發生。且新生兒取名的日趨規范,將對行政效能進行提高和優化,這是事實。
【點評】
用拼音字母起名字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極其少見,因為聽起來別扭,也不便于稱呼。姓名是我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我國語言文字的重要組成部分,試想,一個中國人用外文或者符號做大名,是不是對我國漢語言文字的污染和破壞?姓名雖然是個人的,但它是與社會緊密相連的,是社會公眾相互識別與聯系的符號。從這個意義上來說,“趙C”類型出格了,還是不用為好。
起個名字脫層皮
媽媽:羅雯雯 全職太太 27歲
兒子:弩弩(小名) 15天
最近羅雯雯可謂又喜又憂,喜的是剛剛順產生下兒子的她,終于升級成媽媽,正式步入人生的另一階段;憂的卻是眼瞅著寶貝已經出生好幾天,卻連個正式的大名也沒有。所以尚在坐月子的她,也免不了唉聲嘆氣躺在婦產科的病榻上,養好身體的同時,務必保持頭腦高速旋轉,只為靈光閃現,能馬上在腦袋中蹦出個名字。
廣招親朋 只為給小兒取小名
“其實也沒什么特別的要求,但就是不想兒子因名字而在人生起跑線上開啟平庸的一生。”雯雯是學中文的,自然咬文嚼字對她而言不是個問題,平時沒事都會吟詩作曲,更別提對待兒子名字的大事上。“我希望他的名字能體現出健康、帥氣、男子氣魄。”3個詞,簡單明了的概括出雯雯對兒子名字所賦予的期望,但翻遍了詞典,硬是沒有一個詞語,一個字,讓她覺得符合這些要求。“總覺得要不太俗氣,要不太生僻。”
其實,雯雯因為孩子名字糾結已經不是一天兩天了,早在她剛剛得知自己懷上的是兒子時,就開始籌劃取名大計。不僅如此,為了肚子中的寶寶將來有英雄氣概,她甚至在胎教時,聽的歌曲就是“套馬的漢子,你威武雄壯的駿馬像疾風一樣 ,一望無際的原野隨你去流浪,你的心海和大地一樣寬廣……”一類豪邁的歌曲。按照她的想法,男孩子的名字必須大氣磅礴。為此,她挺著大肚子,挨個給大學各位同學通了一通電話,一為報即將生子之喜;二則請各位學中文的同學朋友集思廣益,為她的小兒取一小名。
鬧了這么大一個陣勢,只為取小名?“沒錯,小名也相當重要。”面對同學質疑,雯雯肯定地點了點頭,就這樣,在各位中文系高材生的幫助下,“弩弩”一詞誕生了,意指拉弓弩的帥氣男生。
大名未定 月子里也朝思暮想
“小名雖定,但大名卻是個未知數啊。”望著病床邊正瞇著眼睛沉睡的小家伙,雯雯禁不住皺了皺眉。“取個小名都如此費周折,大名更不知道會有多辛苦。”孩子姓陳,原本奶奶給起了個名字,但雯雯卻覺得鄉土氣十足,棄置不用,而自己腦海中的備選名字,卻因數量過多,自己尚在坐月子分心太多,依舊沒有著落。
“兩字的名字簡單、快捷、易于記住,但苦于孩子姓氏太過平常,估計‘撞名’的機會太多;3字的名字相對重名機會少,但要取一個好聽又寫的,卻是難上加難;生僻字古字不是沒有考慮過,但卻擔心上戶口的問題;至于現在流行的4字名字,也不是沒有考慮過,但我還是屬于思想相對傳統的類型,孩子還是隨他爸爸姓吧。”雯雯嘆了口氣,掰了掰手指,苦笑著皺了皺眉頭:“這樣算下來,只有數字和符號沒有想過了,哈哈。”如今,雯雯的孩子名字大名到底還是沒有定下來,她說,起個名字不僅是脫層皮,更是傷心傷身的大事情啊。
TIPS
寶貝跟誰姓 爸爸有話說
“子隨父姓”的老觀念正在改變,隨著新生代父母的增多,第一批“獨一代”進入婚育高峰,父母都是獨苗,生下的“獨二代”到底該跟誰姓,在80后家庭中悄然發生著變化。
王先生 兒子3歲
“跟媽媽姓?咋個可能嘛,祖宗留下來的規矩不能壞。”
老李 女兒2歲
”雖然我們家是女孩,但姓氏的事情絕對不能妥協。一個姓氏,就是一個面子的事情,要是娃娃不跟著我姓,那太沒有面子了。”
張先生 兒子1歲
“覺得沒什么不能接受的,如果生兩個孩子,可以一個隨父親姓,一個隨母親姓。一個孩子的話,則可以姓父親母親的姓,然后再加名,比如世衛總干事陳馮富珍。”
米先生 女兒5歲
“我雖然自認開放,但也會隱隱覺得,孩子跟父親姓才是天經地義的。毫無緣故地跟母親姓,會讓人覺得奇怪,感覺像是男方倒插門或者夫妻離異了。”
老田 兒子8歲
“我們當時算前衛的,因為老婆是獨生女,但我還有兄弟,因此孩子隨了他媽媽的姓,但因這個現在導致家庭矛盾不斷,而其中,很大一部分的壓力來自我的老父老母,現在我真不知道怎么辦。”
伍先生 女兒2歲
“名字嘛,只是一個符號,雖然現在我們的娃娃隨我姓,但要是孩子他媽覺得有什么不妥當的地方,要想改成跟著她姓,我覺得也無所謂。因為血脈才是最重要的,名字僅僅是代號。”
王sir 兒子8歲
“為啥非要讓娃娃隨著一方姓啊,在我看來,自己創造個姓氏也不是沒有可能嘛,名字嘛,就是代號,不要把一些家庭因素加進去,要不就整得太復雜了。”
李老師 女兒4歲
“完全不能想象娃娃隨著娘家姓,這么的話,我這邊的長輩絕對要鬧翻天。”
老劉 兒子10歲
“不是我不開放,也不是我的傳統觀念太濃,我就單純地覺得,在目前中國的大環境下,娃娃隨母姓,后果就是讓不知情的人認為是單親家庭。”
趙先生 兒子15歲
“要是我遇到那種強勢的老婆,寧可不要孩子繼承親家的財產,也要隨父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