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治區農業廳以“人才支撐產業、產業造就人才”為思路,把農村人才工作做在產業鏈上,作用發揮在產業鏈上,實現產業發展與人才培養的良性互動,打造了一支扎根于農村,服務于農業,致力于推動農業產業化的農村實用人才隊伍。
一、創新工作思路,圍繞農業主導產業發展匯集大批農村實用人才
(一)圍繞產業發展引導人才。2004年以來,我們圍繞優勢、新興特色產業的發展,加強產業發展人才需求預測及分析,按年度定期編發產業人才開發目錄,引薦鄉土人才在專業協會、產業鏈條上擔主力,促使鄉土人才在特色產業壯大升級中“挑大梁”。
(二)出臺產業政策鼓勵人才。對發展主導產業的農戶積極發放小額貸款;對產業發展到一定規模的農戶實行以獎代補;對有志發展主導產業的優秀農村青年,做到資金扶持優先、技術指導優先、參與培訓優先。尤其是應對國際金融危機,及時出臺鼓勵農民工返鄉創業就業和發展規模種植項目認定標準等多個政策文件,鼓勵返鄉農民工自主創業。
(三)建立產業基地聚集人才。充分依托農業生產基地、示范園區、農民專業合作社、農業龍頭企業等產業鏈上的節點,組建各類專業性協會,將一批農業生產中涌現出的種植能手、農產品販銷大戶培養成為農業產業化帶頭人。2004年以來,先后成立了各類農村經濟組織和農民專業合作社4300個,聚集各類優秀農村實用人才近30萬人。
二、突出工作重點,大力加強對農村實用人才的技能培訓工作
(一)創新培訓方式,大規模培養農村實用人才。積極實施農村勞動力轉移陽光工程、綠色證書培訓工程、青年農民科技培訓工程、農業遠程培訓工程、千萬農民大培訓工程、新型農民科技培訓工程、實用技術培訓工程等。近年來,累計培訓農民2134萬人次。積極整合廳直8所農職院校的辦學力量,采取“訂單式”、“半工半讀”等方式培養農民大學生和職校生。2006年以來,累計投入資金2250萬元支持“百萬中專生培養計劃”。
(二)注重示范引導,培養農村實用人才帶頭人。我們與自治區扶貧辦、基層辦等單位聯合,建設全區農村實用人才帶頭人培訓基地。依托培訓基地,加大對致富帶頭人、科技帶頭人、經營帶頭人等優秀農村實用人才的培養力度,每年培訓4060個貧困村的“兩委”干部和3300多個農民專業合作組織負責人。
(三)把握關鍵環節,側重培養農業龍頭企業家。每年組織開展評選廣西農業產業化十大龍頭企業,對在推動重點產業發展方面作出重大貢獻的企業,給予大力扶持。開展政企銀合作,積極協調爭取到6家涉農銀行的支農信貸支持達800多億元。我們還依托區外培訓機構優質資源,每年培訓農業重點龍頭企業負責人100名。
三、健全服務體系,激勵農村實用人才在主導產業上發揮作用
(一)健全農村實用人才評價體系。根據農村實用人才的類型、功能和崗位,制定完善不同的評價標準、評價手段和評價方式,積極開展職業技能鑒定和農民技術職稱評定工作。近5年,全區累計1900多人獲得農民技術人員職稱。
(二)完善農村實用人才激勵體系。建立健全農村實用人才表彰獎勵制度,對作出突出貢獻的農村實用人才給予物質和精神激勵。定期在全區范圍內開展“十佳農民專家”和“50個種糧大戶”的評選表彰活動。
(三)健全農村實用人才創業服務體系。出臺鼓勵和促進農村實用人才創業興業扶持辦法,在創業培訓、項目審批、資金扶持等方面實行重點傾斜,對農村實用人才開發的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的生產項目,予以重點扶持。大力開展“科技特派員”、“科技入戶工程”等活動,不斷開辟農業專業技術人才直接服務“三農”的新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