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2009年間,是廣西經濟社會大跨步發展的重要時期。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為民生改善打下了堅實基礎。收入分配制度不斷完善,為職工工資增長提供了有效保障。十年來,廣西城鄉居民收入大幅度提高,實現了城鄉居民共享經濟發展成果。但隨著工資的增長,廣西城鄉差距、行業差距、地區差距越來越大。經濟增長與收入差距擴大并存,如果不采取有效措施,將不利于實現我區包容性增長。
一、2000年以來廣西收入分配狀況
(一)城鎮單位在崗職工工資水平穩步增長
2000年以來,廣西城鎮單位在崗職工工資水平快速增長,大約每五年翻一番。2000年在崗職工年平均工資為6772元,2004年翻一番,達到13579元;2009年再翻一番,達到28302元。十年間在崗職工工資以每年17.22%的增速增長。從增長速度上看,2000-2003年工資增長最快,年均增長20.85%,到2004年增速減緩,之后再逐年加快,2007年達到21.22%的峰值,之后增速再次減緩,2009年僅為10.3%,為2000年以來最低值(注:城鎮單位是指城鎮地區的國有單位、城鎮集體單位以及聯營經濟、股份制經濟、外商投資經濟、港澳臺投資經濟等單位,不包括鄉鎮企業、私營單位和個體戶)。
廣西城鎮職工工資水平的提高,一是得益于廣西經濟的平穩快速增長。統計數據顯示,工資水平與經濟發展水平有十分密切的關系。2000-2009年,隨著經濟的發展,廣西人均GDP逐年增長,在崗職工的工資水平也呈一定比例的增長。職工年平均工資與人均GDP的比例從2000年的1.46上升到2003年的1.94,2004年以后基本維持在1.76的比例水平。經濟發展與工資水平提高同步,究其原因,主要是經濟發展帶動了企業效益增長和財政收入增加,為企業、事業、機關單位工資增長提供有力保障。二是企業分配制度進一步完善。一直以來,廣西積極探索以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形式并存的企業分配制度的有效實現形式,不斷完善國有企業工資總額與經濟效益掛鉤,深化企業內部工資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探索企業工資宏觀調控辦法,引導企業合理確定工資水平。2001年,自治區政府辦公廳下發文件,要求自治區有關部門不再統一執行原制定的企業職工工資標準。2002年,廣西90%以上的國有控股企業已打破了舊的工資制度,建立了以崗位工資為主的企業內部基本工資制度。2000年以來,廣西企業職工收入顯著增長,2009年城鎮企業在崗職工年平均工資達到26909元。三是事業機關單位政策性調整工資。2000年以來,廣西不斷深化機關和事業單位工資制度改革。2000年和2003年兩次調整機關、事業單位工作人員工資標準,2007年規范公務員津補貼,2009年義務教育教師實施績效工資。事業和機關單位工資水平大幅度提高,2009年在崗職工工資分別達到28293元和35192元,是2003年的2.37和2.49倍。
(二)城鄉居民收入大幅度提高
2000年以來,廣西統籌城鄉發展,在城鎮收入逐年增加的同時,積極采取各項有效措施加速推動農村居民增收。進一步加大對農業的投入,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推動農業科技進步,逐步取消不應由農民承擔的稅費負擔,通過深化農村經營體制改革搞活農村經濟,激發農民自主創業增收的積極性,大力轉移農村富余勞動力。十年來,廣西城鎮和農村收入均有長足的增長。2000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僅為5834元,2009年達到15451元,比2000年增長165%,十年間年均增速為11.43%;2000年農民人均純收入為1865元,2009年達到3980元,比2000年增長113%,十年間年均增速為8.79 %。
(三)最低工資標準增加
2000年以來廣西多次根據經濟發展程度、物價水平等因素對最低工資標準進行調整。2001年5月,廣西企業職工最低工資標準為:一類地區每人每月275元,二類地區每人每月260元,三類地區每人每月235元,四類地區每人每月210元。到2010年,廣西月最低工資標準調整為:一類地區南寧、柳州、桂林、梧州、北海提高到820元;二類地區防城港、欽州、貴港、玉林、百色、賀州、河池、來賓、崇左提高到710元;三類地區各縣級市提高到635元;四類地區各縣、自治縣提高到565元。與2001年最低工資標準相比,平均增長幅度達到177%。最低工資標準的調整,有利于提高低收入職工的工資水平,縮小收入差距,持續穩定就業崗位,保障勞動者的合法權益。
二、收入差距情況
(一)城鄉差距
十年間,廣西城鄉差距是逐年拉大。從絕對量看,2000年城鄉居民收入相差3969元,2009年相差11471元。城鄉居民收入之比也呈現遞增趨勢。2000-2003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與農村人均純收入的比值由3.13 ∶ 1逐年擴大到3.72 ∶ 1;2004-2006年該比值有所下降,2004年縮小為3.55 ∶ 1;從2007年開始,該比值又逐步上升,2009年擴大到3.88 ∶ 1。2009年全國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農民人均純收入的3.33倍,廣西城鄉收入差距高于全國平均水平。從增長速度看,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十年間平均增速為11.43%,農民人均純收入增速為8.79%,相差2.64個百分點。無論是增量還是增速,城鎮居民都要高于農村居民,因此,城鄉收入差距將進一步拉大。
(二)地區間差距
2000年廣西城鎮單位在崗職工工資水平較高的地區是柳州市和南寧市,年平均工資分別為10183元和8829元,工資水平較低的是原南寧地區和貴港市,年平均工資分別為5946元和6096元。工資最高的市與最低的市相差4237元。2009年,工資水平較高的地區是柳州市和南寧市,年平均工資分別為33645元和32140元,工資水平較低的是崇左市和貴港市,年平均工資分別為22448元和22389元。工資最高與最低間相差11256元,差距約為2000年的3倍。但與2008年相比,2009年地區間的收入差距有所縮小。2009年工資水平最高的市是最低市的1.49倍,而2008年這一比例為1.54倍。主要原因是2008年起,廣西各市規范公務員津補貼,部分市公務員工資水平有了較大提高,從而縮小了地區間的差距。
(三)行業間差距
多年來,傳統壟斷性的行業工資水平都較高。2000年廣西城鎮單位工資水平較高的行業是電力、煤氣及水的生產和供應業、郵電通信業、金融保險業等行業,在崗職工年平均工資分別為11609元、12451元、10365元;最低的是農、林、牧、漁業,為4341元。工資最高的行業與最低的行業相差8110元。2009年工資較高的是信息傳輸、計算機服務和軟件業、電力、煤氣及水的生產和供應業、科學研究、技術服務和地質勘查業等行業,在崗職工年平均工資分別為41901元、36835元、34020元;最低的是農、林、牧、漁業,為15840元,工資最高的行業與最低的行業相差26061元,差距是2000年的3.59倍。行業間收入差距呈逐年拉大之勢。
(四)不同經濟類型的單位差距
分經濟類型看,廣西城鎮國有單位工資水平高于城鎮集體單位和其他各種經濟單位(包括三資企業、聯營企業、股份有限公司、有限責任公司等)。2000年三者的年平均工資分別為7081元、4471元、8458元,2009年增加到30482元、19377元、24790元,分別是2000年的4.3倍、4.33倍、2.93倍。年平均增速分別為17.61%、17.7%、12.69%,從增速上看,其他經濟類型單位的工資水平增長相對比較緩慢。
分企業、事業、機關單位看,機關單位工資水平高于城鎮企業單位(不包括私營單位)和事業單位,2002年三者的年平均工資分別為10227元、10954元、13081元,2009年增加到26909元、28293元、35192元,分別比2000年增加16682元、17339元、22111元,年平均增速分別為11.35%、11.12%、11.62%。從增速上看,企業、事業、機關單位相差不大,但從增加量看,機關單位工資增長要比企業和事業單位高。
三、對策建議
當前,廣西收入分配存在的突出問題是收入差距不斷擴大,收入差距擴大會減緩扶貧的速度,影響社會和諧,甚至會影響到我區經濟的發展。所以,必須及時采取有效措施,縮小收入差距,實現廣西包容性增長。實現包容性增長,就是讓經濟發展成果惠及所有人群,在可持續發展中實現經濟社會協調發展。
(一)統籌城鄉發展以增加農民收入
十年來,廣西城鄉收入差距呈現擴大之勢,城鄉二元結構矛盾仍然存在,因此,統籌城鄉發展勢在必行。統籌城鄉發展,加快推進城鄉一體化,是加快廣西新農村建設,解決“三農”問題的客觀要求?!叭r”問題最根本、最突出的又是農民增收問題。農民收入長期上不去,城鄉收入差距將會越來越大,不僅影響農民生活水平提高,制約農村經濟發展,而且會制約整個國民經濟增長。增加農民收入,就要加大以工促農、以城帶鄉力度,加大對農業的投入,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推動農業科技進步,為農民增收創造條件;要在鞏固現有成果的基礎上,逐步取消不應由農民承擔的稅費負擔,創造條件最終實現城鄉稅制的統一;要放開農民手腳,搞活農村經濟,通過深化農村經營體制改革,激發農民自主創業增收的積極性。
(二)控制高報酬壟斷行業收入
在收入差距中,行業間工資差距過大,特別是壟斷行業職工工資過高、增長過快的問題備受爭議。由于國有企業把握著諸多關鍵行業如能源、電信等等,這些行業存在嚴格的市場準入及競爭管制,使國有壟斷企業的效益遠遠高于非國有企業。相關的勞動法律法規又沒有對國有企業的收入分配進行限定,國有企業就會通過各種方式提高企業員工的工資收入。壟斷行業的工資過高,不利于企業建立科學規范的薪酬管理制度,不利于現代企業制度的進一步完善,不利于構建和諧社會下的和諧勞動關系。因此,如何有效控制壟斷行業的高報酬問題亟待解決。應盡快出臺與工資分配有關的法律法規,明確對壟斷行業的工資收入控制。
(三)完善企業職工工資增長機制
近年來,企業內收入分配存在內部收入差距過大,高層領導工資增長快,一般員工工資增長慢等問題。企業工資分配方式依然是由企業根據本企業的生產經營特點和經濟效益自主確定。工資收入與員工的勞動貢獻和企業的效益脫節,企業員工在工資增長方面沒有話語權,往往是企業單位一方說了算。要維護企業員工的工資權益,應大力推行工資集體協商制度,使職工代表一方與企業代表一方在平等的基礎上,就企業內部工資分配制度、工資分配形式、工資收入水平等事項進行協商,并在協商一致的基礎上簽訂工資協議。要把工資集體協商制度納入法律范疇,確保工資集體協商制度真正得到實施,真正推動職工工資增長,以更好維護職工工資權益。
(四)加快推動所有事業單位實施績效工資
2009年國務院召開會議,決定在公共衛生與基層醫療衛生事業單位和其他事業單位實施績效工資。廣西認真貫徹落實國務院會議精神,各地陸續對義務教育學校實施績效工資,績效工資的積極落實到位極大提高義務教育階段教師的工資水平。但義務教育學校以外的事業單位由于尚未實行績效工資,工資水平仍然沒有提高,這些事業單位的工資水平與當地公務員及義務教育教師的工資差距較大。因此,應該盡快出臺其他事業單位的績效工資實施方案,有效縮小同一地區的工資差距。
(作者單位:廣西壯族自治區統計局人口就業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