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曼徹斯特大學科學家安德烈·海姆和康斯坦丁·諾沃肖洛夫10月5日以石墨烯研究獲得2010年度諾貝爾物理學獎。這兩位諾貝爾獎得主的成功經歷,給了我們不少的人生啟發。
——簡單的方法才是經典的方式。原來科學并不等于精密儀器背后的一大堆羅列的公式和符號,憑著“膠帶”和“鉛筆”竟也能獲得諾貝爾獎。石墨烯,世界上最薄的材料,制作它應該是絕對的高科技。可是安德烈·海姆和康斯坦丁·諾沃肖洛夫首次制成石墨烯的方法一點也不高科技——就是用膠帶從石墨上粘下薄片,再反復用膠帶粘貼和撕取,最終產生只有一層碳原子的石墨烯。
——成績和成就沒有直接關系。諾貝爾物理學獎是物理學界的最高榮譽,人們通常會認為獲得這項大獎的人,智商一定遠超常人。然而,就在諾沃肖洛夫獲得今年諾貝爾物理學獎之際,他的母校——莫斯科理工學院“不給面子”地將他并不出色的成績單貼到了學校網站上:諾沃肖洛夫上學期間甚至連物理這個學科都學得“有些吃力”,其他科目更是一大堆“B”,這位已定居英國的科學家大學時的英語成績也不好,還曾經得過“C”。
——成功需要耐心等待。另一位得主海姆當年的成績還算不錯,除了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和英語得過幾次“B”之外,其他科目幾乎全部拿“A”。不過如此優秀的學生當年卻曾被莫斯科另外一所大學拒之門外。海姆申請這所學校失敗后,還曾落魄地在一家工廠做了8個月的機械工。
——最大的榮耀是繼續工作。這恐怕是成功者最重要的品質了。海姆接到評審委員會的電話感到很意外,因為他“忘了當天是諾貝爾物理學獎揭曉的日子”。當記者問及海姆后續日程安排時,海姆的回答簡單干脆:“回去工作。”同樣,諾沃肖洛夫也受到一名記者的電話“騷擾”,卻不愿放下手頭的實驗,他詼諧地對記者說:“如果我現在不停下實驗,是不是以后就不再有機會(接受采訪)?”
——興趣可以給人帶來無限的動力。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也是為目標努力奮斗的最大動力。好奇心沒準就點燃了諾貝爾獎。2000年,安德烈·海姆獲得了搞笑諾貝爾物理學獎。他和搭檔邁克爾·貝瑞,使用磁性克服了重力作用,使一只青蛙懸浮在半空中。他們推測,使用類似的方法可以試著克服一個人的重力作用,讓他在半空中漂浮起來。海姆廣泛的興趣可見一斑。倫敦國王學院材料研究組負責人馬克·米奧多尼克說:“看到他們倆獲得諾貝爾獎,每個科學家的臉上都會露出笑容,因為它表明你把實驗室弄得亂七八糟,照樣也能拿諾貝爾獎。
成就似乎源于偶然,但更重要的是樂此不疲的精神和態度。從兩位年輕有為的諾貝爾獎得主身上,我們是否對自己的成功,對孩子的教育有了一點啟發,投身于熱愛的事業,遠比功利的目標更有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