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廠脫硝是減少大氣污染的一項重要工程。我國已出臺相關政策,鼓勵電力企業上脫硝項目,但是,若沒有政府電價補貼等扶持政策,企業將很難執行。因為脫硝的巨額支出,讓企業,特別是中小型民營電力企業不堪承受
今年年初,環保部頒布了《火電廠氮氧化物防治技術政策》(以下簡稱《技術政策》),電廠脫硝工程再次被提上議程。
大氣環境的日益惡化提醒我們,控制氮氧化物的排放勢在必行。事實上,我國早在2003年就出臺文件要求電廠脫硝,但由于政策是非強制性的,執行情況并不理想。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脫硝工程將大大增加電廠的成本,在沒有政府補貼的情況下,企業不堪重負,自然缺少動力。
“現在煤價走高,電廠本身已經是負利了。作為電廠,尤其我們是股份制的民營企業,運行脫硝工程,根本承受不了。”廣東順德五沙熱電廠(以下簡稱“五沙電廠”)經營部部長萬義榮對《新財經》記者表示。根據五沙電廠的核算,電廠脫硝的運行成本費用每年高達4799萬元。
保護環境是大勢所趨,國家政策應該怎樣落實?記者通過調查發現:要求脫硝電價補助是企業一致的呼聲。
脫硝勢在必行
說到發電過程中產生的污染物對環境的污染,萬義榮并不回避。他回憶說,五沙電廠剛規劃籌建時,四下里還是一片郁郁蔥蔥的綠樹。短短幾年時間,電廠建立起來了,環境也面目全非了。原來綠意盎然的環境在不知不覺中已悉數變成了黃色。新建不久的建筑物也被腐蝕得厲害,諸如避雷針、防盜窗、防盜門之類有金屬的地方,銹跡斑斑。“除了這些看得見的,還有一些看不見的,比如,我們人體吸吸入過量的二氧化硫或者氮氧化物氣體,危害也很大。”
萬義榮有些無奈地告訴記者,五沙電廠自規劃之初就把脫硫、脫硝提上了日程,并一直在努力節能減排,力爭減少對環境的污染。但從企業本身來講,缺少足夠的財力支撐,可謂心有余而力不足。
在我國煤炭豐富、電力偏緊的背景之下,電廠已星羅棋布,燃煤數量日益猛增,對環境的污染也日益嚴重。
煤中所含的雜質硫(約1%),在燃燒中排放酸性氣體二氧化硫(SO2);燃燒產生的高溫促使助燃的空氣發生部分化學變化,氧氣與氮氣化合,排放酸性氣體氮氧化物(NOx)。它們在高空中為雨雪沖刷、溶解后形成酸雨(硫酸雨和硝酸雨)。
酸雨是我國面臨的最嚴重的區域性大氣污染問題。酸雨使得大氣透明度變差,令城市變為“煙霾島”,有害居民身體健康;可導致土壤酸化,使植物中毒甚至死亡;加速土壤礦物質營養元素的流失,改變土壤結構,導致土壤貧瘠化,影響植物正常發育或誘發植物病蟲害;使非金屬建筑材料(混凝土、砂漿和灰砂磚)表面硬化水泥溶解,出現空洞和裂縫,導致強度降低,從而導致建筑物損壞,建筑材料變臟、變黑,影響城市市容和城市景觀。
據了解,在北歐一些國家,由于氮氧化物的沉降,使得水體中氮成分大大增加,已經引發了海水赤潮。隨著世界各國工業化進程的不斷加劇,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污染已超過煙塵污染,成為大氣環境的第一大污染物。
來自官方的統計數據顯示,電廠是氮氧化物的最大來源,其次是工業和交通運輸部門。氮氧化物的成分是硝,因此,硝是電廠對環境的最大污染源之一。
作為電廠環保的一種技術設備投入,脫硝工程能夠消除氮化合物,直接減少氮氧化物對環境的污染。因此,脫硝勢在必行。
脫硫應起到示范效應
對于電廠來說,是否應該強制脫硝?有業內專家表示,這需要綜合考慮。因為脫硝不僅僅是新型環保技術問題,還要考慮電力企業的經濟成本和相應的財政投入。萬義榮也表示,從企業自身來講,的確面臨很大的成本投入。
相比較而言,脫硫工程在我國推行得相對較好。國家強制電廠上相關裝置,并給予電價補貼。目前,世界各國對脫硫都非常重視,已開發出數十種行之有效的脫硫技術。
由幾家企業小規模起步,我國大約在十年前就開始研究脫硫工程。發展至今,我國已是全球最大的煙氣脫硫市場,能依靠自主研發的脫硫技術給產業注入活力。
脫硫產業,美國用三十多年才發展起來,我國用了不到十年。從脫硫電價補貼每度電1.5分錢,到各類意見的出臺和措施的頒布,我國脫硫產業已逐步走向規范化,進入整合時代。
相關部門對脫硫的重視程度和治理程度正逐年加強,脫硫產業的容量進一步得到提高。據悉,行業龍頭龍凈環保脫硫項目的營業收入,從2005年的1.75億元提升到了2009年的將近12億元。產業發展態勢喜人。
在我國,脫硫產業先行,但僅僅脫硫是遠遠不夠的。清華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教授賀克斌指出:“我國提出了在‘十一五’期間削減二氧化硫10%的目標,但如若不進行綜合治理,二氧化硫的減排效果將被氮氧化物的增長全部抵消,因為盡管降水中硫酸量下降了,但硝酸量卻上升了。”
據萬義榮介紹,發達國家是脫硫產業和脫硝產業同時發展,電廠實施雙項工程一并起步。相比較而言,我國脫硝產業卻明顯滯后。
“我國在三年前開始強制要求脫硫,而脫硝沒有強制要求。但現在要求更嚴了,要上電廠一定要加裝脫硫、脫硝設備,盡量減少燃煤、燃油對環境造成的污染。”萬義榮指出,政策在脫硫和脫硝方面最大的不同之處在于,上脫硫設備有電價補貼,而且已經實施了三四年,但是,脫硝這塊補助一點也沒有。
在脫硫電價政策的激勵下,我國電力行業二氧化硫減排取得了非常明顯的效果。相關專家表示,對脫硝而言,脫硫應起到示范效應,脫硫電價的執行具有很好的借鑒作用。
電廠有苦難言
對于脫硝電價補貼,萬義榮告訴記者,最初有關部門也認為應該給,因為電廠有投入、成本高,但一直沒有出臺具體執行措施。
“現在市場煤價持續走高,要上脫硫,又要上脫硝,企業財力很吃緊。”萬義榮說,“我們電廠去年的收入情況還馬馬虎虎,一是可能受金融危機的影響,國家加大了投入,對電的需求量較大,再者去年煤價還不是很高。但今年的煤價在去年的基礎上,上漲幅度高達30%~40%,而電價在有些地方,比如廣東,不漲反降。”
今年年初有消息稱,龍煤集團與五大電力集團中的四大電力集團所屬電廠簽訂的2010年電煤合同,噸煤價格在去年的基礎上上漲了50元。這只是開了個小頭,之后的半年里,煤價持續走高。據萬義榮說,最近的煤價又漲了約200元/噸。
2009年的“好日子”來得快,也去得快,這讓電力企業叫苦不迭。高位徘徊的煤價令他們惴惴不安,電煤庫存下滑的緊張現實讓部分企業如履薄冰。因“缺煤”,華中地區一度電力供應緊張,一些火電機組被迫停機。
內部挖潛空間不大,企業只能努力從購煤、運煤方面控制成本。背負著重重壓力,2010年,大部分電力企業面臨微利甚至是負利的結局。華電能源一位負責人稱,他們去年已經虧損,如果煤價還這樣高,2010年,公司將繼續虧損。
根據發改委開會確立的煤電聯動的精神,煤價每上漲5%,電價就要上調1分錢/度。但現在電價根本就不動,企業卻得面臨煤價的持續高漲。萬義榮說:“如果國家再強制脫硝的話,我們企業的壓力很大。”
“燃煤之急”讓五沙電廠很傷腦筋。煤價飛速上漲,沒有計劃煤,領導就拍板買市場煤。“可市場煤內地價格很貴,那就買國外的,因為現在世界經濟不景氣,印尼煤價稍微低一點,為了生存,我們就買印尼的煤。設計煤種(一般是指報告書和初步設計中采用的煤種)買不到,我們就買熱值低一點的,沒有辦法,為了發電。”萬義榮告訴記者,作為電廠,發電可能虧損,但不發電也不行,“之前我們跟電網簽了合同,一年要發多少電就一定要發的,如果發不足,將面臨罰款” 。
今年年初,五沙電廠用于發電的40多萬噸煤,有2/3來自印尼。
就五沙電廠本身來說,電廠現運行兩臺30萬千瓦超火電機組,工程總投資數額巨大。萬義榮有一肚子苦水:“還有70%銀行貸款,如果沒有效益,就還不了貸。”雖如此,電廠用于環保的設施建設一項都沒少,一開始就上了脫硫、脫硝設備。“其中脫硝系統一投資就是1.5個億,平時的費用一度電要1.4分錢。”投運以來,環保也成為公司的亮點,但同時也帶來了很大的經濟壓力。
來自五沙電廠的脫硝運行成本核算表顯示:電廠脫硝運行成本費用總計為4799.65萬元/年。按年運行7500小時,上網電量33億kWh計,4799.65÷330000≈0.0145(元/kWh),供電脫硝成本為:0.0145元/kWh。因此,萬義榮最期待的國家脫硝電價補貼值為1.45分錢。
據記者了解,另一家電廠——廣東國華臺山電廠,也面臨同樣的困境。電廠配置相關脫硝設施,投入巨大,對于目前部分經營困難的電力企業而言,無疑是雪上加霜,民營電廠的生存越來越難。由于脫硝運營成本巨大,不少電廠,特別是民營電廠,雖然已經上了脫硝設備,也沒有運行。
企業脫硝經濟負擔應削減
事實上,我國環保行業的發展,強烈依賴于政策的激勵和保障。從我國脫硫產業的發展來看,政策對行業發展的推動力可見一斑。
早在幾年前,我國已提出了要脫硝,國家早在2003年就已經對脫硝相關政策立項,多方期待脫硝能和脫硫做得一樣好,但相關配套措施一直沒有出臺。目前的情況是,國家已經給出政策,支持電廠上脫硝裝置,但怎么支持并沒有務實的舉措。企業呼聲較高的電價補貼,也沒有得到政策支持。
去年下半年,國家發展改革委環資司環保處處長趙鵬高,在第十一屆國際環保產業展覽會暨環保產業報告會上表示:“國家發展改革委正在研究煙氣脫硝的經濟政策和電價政策,當年將開展試點工作。”
業內有關專家指出,《技術政策》是脫硝技術的引導性政策,先于相關經濟政策出臺,從而保證在現有的經濟發展水平下有足夠的技術儲備。技術先行,通過基于技術的相應方案來確定需要多大的成本投入,從而確保與整個經濟社會的發展水平相協調。
這也說明了:脫硝標準的制訂等問題令業內人士困惑,實用性政策的出臺尚需等待。
環保部有關負責人表示,脫硝電價等問題屬于經濟政策范圍,需要各部門協同合作出臺配套政策,如發改委、財政、稅務等,環保部門也會參與到火電廠脫硝設施建設和運營成本的核算工作中去。到底該補多少錢,牽扯到多方因素,也決定著多方利益。
據介紹,單從脫硝技術上來講,我國多采用乙胺加蜂窩式的選擇性催化還原法。這是引進的日本技術,即加胺進去,跟碳起綜合反應,使得其不生成硝酸。五沙電廠目前用的就是上述方法。萬義榮表示,有的企業正在研發新的方法,國家也在進行這方面的研究,“應該有更好的方法,效率更高,成本更低。”所以,政策跟上之后,技術不成問題。萬義榮還提出,“電廠現在要強制脫硝,但是相關的管理是一片空白,沒有考核。”
從長遠來看,在環保技術進步、電力需求增加等積極因素的推動下,電力行業未來發展前景較為樂觀。但近年來,我國火電發展增速已趨于減慢。隨著電力體制改革的深入開展,電力行業已經進入了微利甚至是負利時代。
中國仍然有很多地區面臨著嚴峻的環境問題。在這樣的局面下,如果脫硝的經濟負擔不能得到有效削減,不僅企業的環保熱情難以有效發揮,而且電廠的可持續發展也必將受到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