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陽保衛戰是中國整個抗戰史上作戰時間最長、雙方傷亡士兵最多、程度最為慘烈的城市爭奪戰,時稱‘中國的莫斯科保衛戰’。
1944年8月7日下午5時許,衡陽中央銀行地下室金庫,嘀嘀嗒嗒的電報聲持續響起,一封100多字的電報緊急播報,十七歲的盧慶貽熟練地操作著發報機,沉著冷靜、一絲不茍地摁著電報機電鍵。他不知道這封電報的內容,卻能感覺出其意義非凡。在歷史上,這封電報被稱作衡陽保衛戰的“最后一電”。
衡陽保衛戰始于1944年6月22日,終于1944年8月8日,是抗日戰爭后期日軍向豫湘桂黔地區發動的大規模戰略性進攻中的一次著名戰役。在這次戰役中,日軍動用了全面侵華戰爭以來對一個地區進攻使用最多的兵力。衡陽保衛戰是中國整個抗戰史上作戰時間最長、雙方傷亡士兵最多、程度最為慘烈的城市爭奪戰,被日方稱為“中日八年作戰中,惟一苦難而值得紀念的攻城之戰”。衡陽保衛戰也因此贏得了國內外廣泛贊譽,時稱“中國的莫斯科保衛戰”。
在槍林彈雨的戰場收發情報,為保衛衡陽城浴血奮戰,不滿14歲便參加抗日戰爭的盧慶貽,如今已是白發稀疏。雖然衡陽保衛戰已經過去了整整66年,但提起當年抗戰的情形,盧慶貽老人對當時的場景仍歷歷在目,且聽這位抗日英雄親述衡陽保衛戰那些不平凡的日日夜夜。
十四歲參軍的少年英雄
盧慶貽,1928年1月生于湖南長沙。1937年抗日戰爭全面爆發時,未滿十歲的盧慶貽還只是一個懵懂的小學生,但是聽著老師講“國家興亡、匹夫有責”等保家衛國的愛國思想,盧慶貽心潮澎湃。1941年,盧慶貽小學畢業,此時戰火已燃燒了大半個中國。
“鬼子太猖獗了,為了保衛國家,我就去參軍了。”盧慶貽談起參軍初衷時說。湖南境內戰火紛飛,日寇的鐵蹄踐踏著這片富饒的土地,剛剛小學畢業的盧慶貽雖只有十四歲,但是胸中的義憤讓他毅然報名參軍。此時,恰逢軍隊正在招收無線電學員,盧慶貽就報名參加了無線電速成班,成為了一名學生兵。
由于年齡最小,文化水平低,所以無線電課程對于年幼的盧慶貽來說顯得異常困難。但他最終還是通過刻苦的學習,順利通過考核,半年之后被分到通訊營無線電排工作。由于戰事緊急,所以剛剛成為一名無線電兵的盧慶貽就被派上了抗日戰場,并先后參加了聞名中外的常德會戰和衡陽保衛戰。
衡陽保衛戰——“中國的莫斯科保衛戰”
1944年6月1日,時年十七歲的盧慶貽跟隨第十軍進駐衡陽,擔任第十軍無線電臺少尉報務員。6月22日,日軍為打通所謂的“大陸交通線”,定下了三五天奪取衡陽的目標,集結了四倍于中國守軍的兵力,對衡陽發動瘋狂進攻。衡陽保衛戰由此爆發,由于衡陽外的援軍全被日軍攔截,因此衡陽在日寇的炮火中成了一座孤城,而盧慶貽所在的電臺則是軍團對外聯系的惟一途徑。衡陽保衛戰持續了47天,盧慶貽和他的戰友們也一刻不停地在電報機前堅守了47天。
6月29日,日軍獨立山炮第5聯隊、步兵炮隊和速射炮隊,一排排大大小小的炮口直指衡陽城,一齊發狂地吼叫。在日寇猛烈的炮擊和飛機沒日沒夜的轟炸下,為了確保這與外界惟一的聯系通道——無線電臺的正常工作,盧慶貽和他的戰友們不得不把電臺從軍前指揮所轉移至衡陽市中央銀行的地下金庫中。“轉移到城中后,我很想念前方的戰友,就趁一天夜里,偷偷爬上中央銀行三樓陽臺,拿著望遠鏡看前方的戰場,地上躺著好多死去的戰友,日本鬼子不要命地進攻我們,但是我的戰友們即使負傷了還是不斷的反擊,那個場景我一輩子都忘不了,慘不忍睹。28日,停兵山、高嶺據點守軍全部犧牲,無一生還。后來鬼子進攻時施放毒氣,守衛五桂嶺陣地的第七連全部中毒身亡。”說到這里,盧老滿眼噙淚。
羅孝先是和盧慶貽同時入伍,并一起學習無線電發報技術的同學,當日軍的第一輪轟炸結束之后,盧慶貽發現了他那具被鮮血染紅了的尸體。看著一刻鐘前還在和自己并肩戰斗的年輕戰友的遺體,盧慶貽沒有哭,他與戰友一起默默地將羅孝先就地掩埋。82歲高齡的老人在談及此事時,神情嚴肅地說“不哭不代表自己不心痛,只是眼淚不是中國男兒的回答,我們對日寇的仇恨又加深了一層,戰友們的無限憤恨全體現在了殘酷的戰斗中。我在高處看見日本人一波一波不停地進攻,當時他們都穿著白色的衣服,每次我們的戰士一掃射就是一片鬼子倒下,地上一片白,雖然鬼子有武士道精神,但是為了保衛自己的國家和人民,我們沒有被嚇住,抗戰勇士的意志堅如磐石,我們有比日本人更堅強的心在戰斗。”
“最后一電”
雖然沒有前線戰場上那種直接與敵人面對面血拼的殘酷戰斗,但是盧慶貽和他的無線電小組卻用無線電波與敵人展開了悄無聲息的戰斗。那日夜不息的嘀嗒聲便是這個年輕人戰斗的子彈,他不一定知道電文的內容,但是直覺告訴他,他敲下的每一個鍵都是與敵人的斗爭,他發的每一封電報都與戰場息息相關。“我們四個報務員,24小時輪班,必須及時向上級發報戰況、傷亡人數、作戰計劃等重要信息。”
在老人的無線電報務員工作生涯中,被人提及最多的就是衡陽保衛戰的“最后一電”。1944年8月7日,電臺工作室里沒有了不絕于耳的電報嘀嗒聲,但昏暗的燈光下戰士們依然堅守在戰斗崗位。下午5時許,盧慶貽突然接到上級命令:緊急向芷江發報,一封100余字的電報。“由于電報都設有密碼,內容不得而知,但是在那個時候發的電報肯定不一般,從電報發出后的種種跡象推測,這絕不是一封普通的電報。”
電報發出后,電臺就再沒有收到外臺發來的電文,盧慶貽發出了“最后一電”,一切都結束了。關于“最后一電”,后來被廣為提及的版本是——“方先覺將軍含著眼淚,哽咽著口訴電文:敵人今晨已由北門沖進來,城內已無可用之彈及可增之兵,危急萬分。生等只有一死為國,來生再見。”第二天,也就是1944年8月8日,衡陽城被攻破。
衡陽保衛戰是中國整個抗戰史上作戰時間最長、雙方傷亡士兵最多、程度最為慘烈的城市爭奪戰。衡陽保衛戰,中國軍隊傷亡約15000人,陣亡6000余人,據日方統計,此役日軍傷亡近兩萬人,日本戰史承認,此役“犧牲之大,令人驚駭”,是“苦難的戰役”。盧慶貽老人稱衡陽保衛戰是他一生經歷過的最悲壯的戰斗,雖然66年過去了,但中國人民浴血抗戰的歷史會永遠銘記。
現在,年過八旬的盧慶貽老人住在湖南湘潭縣姜畬鎮建中村,守著一畝地過著典型的老農生活,雖然自家生活不富有,但看到民族越來越興旺,國家越來越富強,心中還是由衷地感到高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