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途見得最多的就是死尸,有單個的,也有成堆的,我們是看著沿途死尸為路標走到蘭姆珈的,究竟死了多少人,沒有具體的數字,不過我軍進入叢林時,大概是兩萬多人,活著到達蘭姆珈的只剩兩千多了,真是九死一生!
1942年12月,太平洋戰爭爆發后,日本在不到一個月的時間,先后入侵菲律賓、泰國、馬來亞、香港、印度尼西亞,目標直指緬甸:一方面企圖切斷中國最后一條對外交通運輸線——滇緬公路;另一方面,也可直接威脅到英國的最大殖民地——印度。在此危急情勢下,中英在已經達成四國同盟的基礎上,另就共同防御滇緬公路達成協議。
于是,中國軍隊組成了一支10萬人的出國作戰部隊——遠征軍,1942年2月相繼入緬,并于3月上旬到達前線,開始進行中國遠征軍赴緬作戰的第一階段。因為是為爭奪滇緬公路而戰,亦稱滇緬路之戰。1942年4月,英軍7000余人被困于仁安羌,遠征軍三十八師抽調裝甲團,以不足1000之兵力,戰勝日本第三十三師團。
但這一階段還是以中英的失敗告終。1942年5月,日本攻占緬甸密支那,進入云南,攻占騰沖等地,從此日軍盤踞這些地形險要的地區,切斷了美國對中國援助的滇緬公路。而遠征軍的一部分撤入滇西,另一部分則穿越野人山撤入印度。遠征軍出征時的10萬大軍,此時只剩了4萬,修整之后,前者經重新組編成滇西遠征軍,后者經過訓練、補員,改稱中國駐印軍。
現年94歲的王權裕老人,就是從野人山死里逃生的幸存者之一,見證和經歷了所有的一切。筆者電話聯系采訪了這位穿越野人山的遠征軍老兵,老人思維敏捷,口齒伶俐,用一口流利的湖南話講述著自己的抗日故事……
酷愛讀書的黃埔士兵
王權裕于1916年出生在湖南湘鄉市的一個貧苦農民家庭,兄弟三人,排行第二。幼年啟蒙于勝天村長塘灣的“九如學堂”,后轉到何家蚌王氏宗祠的“涵養小學”,又到城江劉氏家族辦的“紀納學校”就讀。高小畢業后,考上湘鄉縣“湘中”,因家里無錢供讀,被迫輟學。雖身居隴畝,卻念念不忘讀書,農作之余總是卷不釋手。
1933年,王權裕不甘蟄居鄉下,赴省城長沙,考進“湖南第一紗廠”。在國家多事之秋、民族存亡之時,他毅然棄工從戒。從此,他開始了長達16年的軍旅生涯。當兵期間,他仍不忘讀書。白天操練,晚上堅持讀夜校。因勤奮刻苦,學業大有長進,1936年考入南京“鞍工學校”。
1937年“淞滬會戰”爆發后,王權裕所部調入上海江灣地區,與日軍海軍第三艦隊作戰。麈戰三個多月后,被迫撤離上海。撤退時他不幸受傷,被送至浙江金華住院治療。住院期間,當他聽說江西南昌“黃埔軍校戰士干部訓練總隊”招生,便不顧傷勢未愈,于同年年底,出院去南昌參加考試。當時招考者600名,他以優異成績名列榜首。后又考入重慶“黃埔軍官學校”第16期學員,兩年后畢業。
穿越“死亡之地”野人山
1941年12月8日,太平洋戰爭爆發,戰火危及東南亞各國。中國、印度、緬甸、美國、英國等國聯合,成立東南亞盟軍,共同抗擊日軍。從黃埔軍校畢業后,王權裕分配到中國遠征軍22師獨立炮兵營任排長,轉戰云南、緬甸。1942年3月,其所部在云南楚雄乘車入緬,作為預備隊部署在平蠻納。
先入緬甸的第200師正在同古正面阻擊敵人,由于敵我裝備懸殊,1942年4月下旬,同古失守,第200師師長戴安瀾陣亡。第五軍軍直屬部隊由杜幸明率領朝緬甸西北方向穿越野人山向印度東北的利多集結。王權裕所在的第22師擔任后衛,掩護撤退。適逢雨季,日軍亦未追擊,緬戰至此告一段落。
1942年5月初,王權裕所在的第22師進入了死亡之地野人山,在進山之前只得將重武器和車輛輜重全部燒毀。野人山是一片人跡罕至的原始森林,里面山巒起伏、河道縱橫,并無交通線路。當遠征軍進入野人山后,每天大雨滂沱,官兵卻都無雨具:而且坡陡路滑,上山連攀帶爬,下山連溜帶滾;蚊蟲猖獗,更有樹上的螞蝗不時掉在身上吸血。自燒毀輜重后,補給來源中斷,雖有騾馬駝運部分糧食和食品,但因行程緩慢,每天走不上幾英里,日久時長,吃的問題越發嚴重。雖有電臺在與印度的長官部聯系,又因雨天昏暗、電閃雷鳴,部隊穿插在深山密林,飛機無法空投。糧食斷絕后,只能挖芭蕉根充饑。芭蕉根外形白嫩,吃起來卻苦澀麻口,而且吃得進屙不出。宿營沒有帳篷,只好用蕉葉搭棚,生火驅趕蚊蟲。官兵們因整天行軍苦累,營養不良,每天被雨淋得濕透,又受蚊蟲叮咬,軍中瘧疾橫行,無醫藥醫治,途中經常有人倒斃路旁。
后在伊洛瓦底江上游的大洛,用竹排載回了一千多斤稻谷,但杯水車薪,無濟于事,幸盟軍分機找到我軍位置,投送糧食,才使殘留的幾千人免于餓死。而且遇到了山里的“野人”——男的不穿衣服,女的用一塊布遮著下身,走路像猴子一樣地跳,非常輕捷,他們種鴉片換錢。6月中旬,終于到達了印度東北部的利多,又坐了一晚的火車,到了蘭姆珈營地。“沿途見得最多的就是死尸,有單個的,也有成堆的,我們是看著沿途死尸為路標走到蘭姆珈的,究竟死了多少人,沒有具體的數字,不過我軍進入叢林時,大概是兩萬多人,活著到達蘭姆珈的只剩兩千多了,真是九死一生!這些葬身異國的白骨,都是遠征的官兵,其中也有不少黃埔同學。”回憶起當年穿越野人山的情景,王權裕仍心酸不已。
1943年春,中、美、英合作主辦了一個蘭姆珈訓練學校。學校除輪流訓練中國駐印軍官兵外,還將在中國境內受美械裝備的十二個軍的師團級干部空運來此學習。王權裕被安排在炮兵訓練班和空中觀測訓練班。
1943年10月,王杈裕所在的駐印遠征軍出征緬北,開始了中國遠征軍的第二階段作戰,在滇西遠征軍收復松山、騰)中、龍陵等地后,于1945年1月27日與其在緬甸芒友會師,自此打開了中國西南國際交通線——滇緬公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