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臺北雙年展促反思邀對話
9月7日,2010年臺北雙年展在臺北市立美術館開幕。
臺北雙年展兩年一屆,本屆集中了22位藝術家和2個團隊的作品。包含藝術家白雙全的流動作品《回家計劃》。邵樂人每周日下午于美術館開課招生的《騷沙舞課》,由麥可·波特諾伊(Michaul Portnoy)發起的《臺北女性實驗喜劇俱樂部》等。另有10場由河床劇團以中文演出國外藝術演講論文的《演講劇場》、49部影片放映的《藝術家影院》等特別規劃。
與以往不同,本屆雙年展并沒有什么確切的展名。策展人佐赫德說:“這一次的雙年展,就是要通過改變展演方式,來反思雙年展本身的意義。也就是說提出一個問題,雙年展到底能做什么?”一堆橫臥在地板上的石頭,一個被擊碎了的電視屏幕,包括走道上的一處導覽臺……這些都是本屆雙年展的作品。
而本屆的臺北雙年展的一大特征,就是邀請了許多參加過上屆雙年展的藝術家來重新參展,同時也以不確定的方式,讓本屆雙年展一直延伸為兩年的時間。因此展演框架注重展現雙年展自身的歷史、機制、形式,這個重新架構的過程,讓原本的藝術形式再一次被重新分割、重組。
樊躍、王潮歌跨界建筑展《風墻》驚艷威尼斯
近日,享譽世界建筑及藝術領域的第12屆威尼斯建筑雙年展隆重開幕。本屆已是中國展館連續第三次參加威尼斯建筑雙年展,也是即將在10月份正式開幕的意大利中國文化年的項目之一。5位建筑師及藝術家以《來此與中國約會》為主題,為中國館帶來包括建筑雕塑、裝置、影像及綜合媒體等方面的作品。樊躍和王潮歌的作品《風墻》正式進入全世界建筑高端平臺的“考驗”之中。
雙年展開幕頭兩天,參觀者大多都是主辦方請來的全世界建筑界頂級人士和世界眾多知名藝術家、鑒賞家。王潮歌說:“他們問我最多的問題就是‘你們對建筑的看法是什么?為什么想到用風來做建筑材料?’。而《風墻》所傳達的理念‘大象無形’,也就是表面不能看到的東西,表象只是一部分,更多的內涵和更豐富的情感都在人們的想像之中,這就是最經典的中國美學。”
中國美術館館長、中國館專家委員會主任范迪安表示,“中國藝術家的參展一方面表明他們與全世界的建筑師一起在思考建筑的未來,另一方面表明他們在用中國的思維思考建筑。”
黃松堅陶塑藝術展首進中國美術館
中國工藝美術大師黃松堅陶塑藝術展覽近日在中國美術館開幕。黃松堅大師是當今佛山石灣陶藝術家中杰出人物之一。自上世紀五十年代起即投身陶塑藝術事業,他博采眾家之長,又在藝術創作中另辟蹊徑,別出心裁地將中國國畫與公仔人物融為一體,對陶藝人物創作,能工善意,融匯古今而創新,被譽為“石灣貼塑陶藝的拓新者”。
此次展覽,將展示黃松堅大師50年來從藝創作的120多件代表作品,其中有《幸福臨門》、《禪宗達摩》、《陸游詠梅》、《把酒臨風邀牛斗》等12件原創作品。
文化部副部長王文章在開幕致辭中說,在自身深厚民間傳統工藝的基礎上,如何與當代審美相結合?黃松堅的實踐以及作品給出了一個參考答案,他的實踐說明民間藝術在當代世界上站得住腳。
其作品《龍之尊者》以深厚的雕塑功底、嫻熟靈活的技法,熟中求變,給觀賞者帶來的是一種脫去仙道形象塑造模式的新奇之感。在今年上半年深圳的一場藝術拍賣會上,《龍之尊者》拍出了336萬元的高價,這是石灣公仔歷史上拍出的單件作品最高價。
近年來,從作品《承前啟后》到《承先啟后》,黃松堅首次運用了中國漢代石雕的大寫意結構塑法和西洋大雕塑的塊面結構塑法,在一座長、寬皆約1米多的“大山”形象上,矗立著“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胡錦濤”四代“偉人”的塑像。對此,黃松堅談到:“石灣已往的人物陶塑作品,大多都是一件作品集中表現一個人物或同一時代的一群人,要在一尊陶塑中同時表現不同時代、不分主次的四位領袖偉人,還是很有難度的。”今年初,黃松堅運用了中國大寫意結構塑法和西洋大雕塑手法,創作了一套三件的銅鑄作品《東方三圣》,分別是“老子”、“孔子”、“禪宗六祖”。這是黃松堅首次將石灣公仔變成城市雕塑。
芭蕾舞劇《歡聚》上海
近日,在上海外灘美術館,英國媒體藝術家舉行了新作品《歡聚》首演。
《歡聚》是世界上首個由觀眾設計、編舞和作曲的芭蕾舞劇。演出不會有任何的彩排,現場的觀眾就是表演者,對燈光與音效的編排做出反應,在舞臺上自由隨意地展現和發揮。《歡聚》的配樂由波蘭作曲家Peter Broderick創作。
作為上海世博會英國館公眾系列活動的一部分,這將是該藝術演出在中國的首演。此次公眾系列活動是在國際舞臺上展現英國文化與創意以及體現中英兩國合作之精彩和廣泛的大好機會。在2010年下半年,《歡聚》將應英國電子藝術代理公司SCAN邀請參加在伯恩茅斯廣場“從內到外藝術節”(Inside Out Festival),這將是在歐洲的首場演出,隨后作品將呈現在倫敦的泰特英國館。
王小慧與10000個夢
“王小慧2010夢想計劃”是王小慧與她的團隊在完成世博會主題館之“城市足跡館”總設計之后,在世博年的又一奉獻。
“夢想計劃”是王小慧藝術歷程中全新的藝術探索,在2000平方大空間中以多媒體裝置藝術呈現的幾件大型作品,表現了王小慧與以往完全不同的藝術面貌。
“夢想計劃”是王小慧與萬名青年夢想者共同的藝術創作,已持續近半年,活動遍布全國各大城市,因此展覽具有更大的格局和更強的包容性。它與其它展覽不同,夢想者隨時都可以通過電子互動平臺和其它方式加入“夢想計劃”。展覽本身也成為開放與互動的平臺。
“夢想計劃”又是一項大型的“行為藝術”,每個環節都包含了創意和互動。它始終處在過程中,因此會呈現無限多樣的可能性。
九月于上海城市雕塑館開幕的展覽是“夢想計劃”新的開始。它會吸引更多的夢想者投入。“夢想計劃”明年將在全國幾大城市巡回展。每個城市的巡回展都會展現不同的藝術面貌。
展覽開幕式上將給“夢想計劃”中評選出的六位“青年夢想家”頒獎。他們來自全國各地,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夢想故事,都會給人意外的驚喜。
“夢想計劃”全程由Ml Nl獨家支持。王小慧繪制的一輛M…車將在上海展覽中首次亮相,并將在全國巡展。
“王小慧-2010夢想計劃”大展于9月26~10月6日在上海淮海西路570號紅坊創意產業區的上海城市雕塑館展出。
《心鏡》第三屆上海當代藝術館文獻展
從2006年的入境到2008年的夢蝶,2010年9月11日迎來了第三屆上海當代藝術館文獻展,此次展出由中國抽象派代表人物丁乙與上海當代藝術館館內新生代策展人王慰慰聯手策展,以“心鏡”為題,圍繞“藝術使生活更美好”,展示藝術在生活中的實踐,為觀眾們帶來一場趣味生動、充滿活力的藝術體驗之旅。
第三屆上海當代藝術館文獻展《心鏡》以中國境內的年輕藝術家為參展對象,在試圖討論當代藝術最新動向的同時,呈現新生代們如何面對這個越來越現實的世界和他們那自身成長過程中變得越來越復雜的生活。他們或批評、或調侃、或沉思、或糾結,或順其自然,或自得其樂……從某種程度上也體現了當下年輕人的精神狀態。深刻的思索和輕慢的戲謔,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和享樂的人生態度,夾雜并行,卻無關對錯。
本次展覽參展藝術家均為中國境內的年輕藝術家,他們分別出生在上海、北京、四川、山東、廣東、江西、新疆、內蒙古、哈爾濱等地,主要在杭州、北京、上海和歐洲接受藝術專業教育,所學專業涉及繪畫、雕塑、設計、新媒體等,大部分藝術家從2005年起開始展出作品,一部分藝術家則從2008年才開始參與首個群展。他們的作品近年來主要活躍在上海、北京、杭州、南京以及橫濱、馬賽、紐約、巴塞爾、佛羅倫薩等國際藝術機構。作品涉及日常環境、自然、傳統反思、生物學、個人歷史、自我觀照等方面內容。形式也頗為豐富,包括繪畫、攝影、錄像、雕塑、裝置。
上海當代藝術館每兩年推出的由館方自辦的文獻展(MoCA Envisage),始終以嶄新世紀里的中國當代藝術為研究主體,從大范圍上探討中國當代藝術的走向與潮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