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美別致的銅鏡藝術
據且前中國考古發現,最早的銅鏡為距今四千多年的“齊家文化”銅鏡(1975年發現于甘肅省的齊家坪,故名“齊家文化”),其次是距今三千多年的殷商“婦好”銅鏡(“婦好”為商王武丁的王妃)。
中國銅鏡藝術的鼎盛時期約一千多年,共分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約從公元前500年的春秋晚期至公元前221年的戰國結束,歷時將近三百年。第二階段:公元前202年的西漢到公元220年的東漢止,歷時四百多年。第三階段:約公元581年至907年的隋唐,又是三百多年。銅鏡藝術延續千年的輝煌,涵蓋了中國鼎盛藝術史三分之一的天地。中國古代銅鏡鼎盛時期的精品,一是銅質最佳,二是工藝極精,這二個首要條件實現了青銅藝術的輝煌。
從現今看歷經千年的銅鏡皮殼,依舊讓人感受到由于銅質之好所表現出來的精致。以戰國、漢、唐時期銅鏡為例,許多銅鏡的表皮光亮如新,看似有一層厚厚的玻璃光。南方的“黑漆古”銅鏡幾乎就像一塊黑色的玉,北方的“水銀沁”銅鏡白光如銀,如此美妙神奇的青銅表皮變異而形成的青銅皮殼,是任何銅鏡以外的青銅器不可能達到的,因為關鍵的銅質決定了結果,這種銅料配比與高超的)臺煉技術至今仍是一個值得研究的課題。也許火候落料先后秩序等等每一細小環節的差錯,都有可能是妨礙宋以后制鏡質量的根本。乾隆內府造辦處也曾經努力仿制過漢唐銅鏡,結果是銅質與藝術表現狀況均相差漢唐銅鏡甚遠。就是當代的仿造高手,同樣也遇到這個難題,其中的奧妙真是讓人百思不得其解。
古代銅鏡從工藝美術上講,除了造型生動、線條流暢,主要是工藝特別精致,如果銅鏡中的精致紋飾裝點在其它青銅器上,那么每一件被裝飾的青銅器一定不亞于“商周”青銅禮器的精美。我們假設將漢唐的高浮雕瑞獸葡萄與雀烏飛蝶移飾在青銅酒杯或青銅酒壺上,難道不是一件世界頂尖的藝術品嗎?
琳瑯滿目的各種銅鏡紋飾中,數戰國、兩漢、隋唐的精品最為精致。戰國的山字紋、花葉紋,還有造型夸張、抽象的龍紋、鳳紋等等各種主題紋飾坐落于地紋之中,顯得銅鏡的圖案格外地層次分明。
西漢崇尚儒家的道德體系,所以銅鏡的紋飾除了草葉紋、星云紋等等,規矩紋是貫穿始終的主流。我們看到最早的“規”與“矩”是在傳說中的伏羲與女媧手中各持其一,寓意為人類制定了規矩,世間凡事都得立規矩,甚至是游戲也該設定規矩。正所謂沒有規矩,不成方圓,對西漢銅鏡上之所以要刻畫規矩紋的含義,想必也是讓世人在以銅鏡映像的同時提醒自身的行為規矩。
到了東漢,道家神仙思想貫穿全國上下,不可避免地也會在銅鏡紋飾上體現出來。那時的銅鏡常以東王公,西王母,青龍白虎,黃帝,伯牙,天祿,辟邪,神獸等為主要題材,料想修道成仙,長生不老,子孫蕃昌的民風極為盛行。
之后的隋唐,銅鏡紋飾一改以往的神秘與迷信色彩,完全以全新的寫實圖案引領時尚,花是花,鳥是鳥,獸是獸,展現一派大唐盛世的繁榮景象,還有葡萄海獅等紋飾更是古代中西文化交流的見證。
銅鏡藝術至隋唐,算是真正意義上走到了青銅藝術的頂峰,所以任何事物的發展規律與爬山是一樣的,只要是到了山頂,接下來就是下山,從此以后,青銅藝術的光輝慢慢退去,留下的只是講不完的古代先民曾經偉大的故事與永遠令人嘆為觀止的經典古代銅鏡藝術。
歷經二千年發展的銅鏡鑄造技術
從新石器時代的“齊家文化”到商代晚期的近一千年的時間,銅鏡工藝幾乎沒有明顯的進步,之后又是近一千年,經過西周東周至春秋戰國,銅鏡藝術才有根本改觀。如此漫長的約二千年期間,究竟是什么難題困擾著銅鏡工藝的發展?尤其是“商周”時期,中國的青銅澆鑄工藝已經相當成熟,對于青銅禮器的制作堪稱巧奪天工。那么為何不能鑄造出完美的銅鏡?
其主要的原因在于當時的冶銅技術還達不到制鏡所需的要求,例如銅質的純凈度,合金的配比等。只要其中任何一個問題沒解決,就會給制鏡過程帶來各種困難,比如使得銅鏡缺乏良好的映像效果,使得無法表現紋飾的精致華美等等。
如今,我們通過科學技術對商周青銅器進行測試,應該可以得到一個正確的答案。蘇南地區,溧水烏山出土的西周早期方鼎,含銅52.49%、鉛34.27%、錫0%;丹徒母子墩出土的西周中期雷紋鬲,含銅54.54%、鉛30.46%、錫0%。全國許多地方出土的青銅塊(商周時期用作鑄器的青銅料)基本含鉛量為30%~40%、高者達50%,由于含錫少含鉛高以及不夠合理的配比,均有可能造成冶銅的熔點高,銅液冷卻較快,流暢相對受阻,熱脹冷縮也較大,致使澆鑄成型的紋飾無法達到細如發絲的精密效果,致使青銅器物表面暗淡無光,銅像的映像效果更是直接受到高鉛銅的約束,所以造成“商周”銅鏡不盡人意。
中國早期銅鏡的錫含量都比較少,“齊家文化”銅鏡就只有1%的錫含量。我們現今看似簡單的含鉛和含錫最佳配比,這在當初人類從“齊家文化”至春秋戰國卻足足摸索了近二千年。直至春秋戰國才真正掌握i了制鏡所需的高錫銅,含銅65%左右、錫25%左右、鉛6%左右、鋅1%及其他微量金屬。制鏡所需的銅料配比完全有別于其他青銅器物的銅料,是一種特定的專用配方,再加之反復冶煉,直到符合制鏡銅料的凈度、硬度與光亮映像度。但是非常可惜,制鏡的銅料配方到了宋代又失傳了。順便提一下宋代銅鏡所用的配方比例,含銅65%、錫10%、鉛20%以上,鋅7%左右,仿佛又恢復了高鉛銅,正是由此注定了宋代銅鏡藝術質量的急速衰退。
鑄鏡不知是否也有鑄劍一樣的莫邪和干將的傳奇故事?總之春秋戰國以后,人類總算了卻了對鑄造銅鏡苛刻的要求,極其正確地掌握了銅料配比及更為神奇的冶煉秘笈,再組合制范與澆鑄的絕技,鑄造出世界上最好的銅鏡。正是銅鏡的精湛藝術,延續并發展了中國古代青銅澆鑄工藝達到任何其他文明古國的銅鏡所不及的最高藝術成就,在世界工藝美術史上占有一席之地。
鼎盛期的銅鏡成為收藏家的珍藏
銅鏡當初只有杈貴方能享用,是王權與等級的象征,因此春秋戰國的銅鏡存世極少。據考古統計,湖北省200座戰國墓只出現四面戰國鏡,只占百分之二的比例。浙江省戰國墓幾乎沒有一面戰國鏡,江蘇省也寥寥無幾,其它地區也極為稀少,反而漢代的諸侯王墓倒出土一些戰國鏡,例如南越王墓出現的戰國六仙鏡,蟠溧紋鏡等,均是戰國高級銅鏡,工藝一流,這些都是漢代侯王所獲的戰利品,可見古代戰爭的本來面目就是掠奪財富與寶物。人見人愛的漂亮銅鏡,終究轉而被新一輪侯王喜愛與享用。
實用的古代銅鏡,經過藝術創造成為了藝術品。于是美輪美奐的銅鏡,除了滿足權貴的物質生活外還會讓人賞心悅目。在精神生活相對貧乏的時代,美妙的銅鏡作為藝術品的典范如何不為王公貴族所青睞?因此歷代權貴爭相喜好,尤其銅鏡之中的精品世代傳承,哪怕消亡的戰敗國,國雖亡,但是代表當時最高科技成果的銅鏡精品,常常轉為勝利的戰利品被保存下來。
宋代的徽宗皇帝捷足先登,可算是中國古代銅鏡最早的收藏家了。凡是所遇前朝漢唐銅鏡的精品一律收歸王室,由專事登記、分類、造冊著錄于“宣和博古圖”內,宋代“博古圖”也是我國最早的青銅器專著。其次清代乾隆皇帝同樣慧眼識寶,更是熱衷于漢唐銅鏡的收藏(當時幾乎不見戰國鏡),只要民間發現銅鏡精品悉數納入宮中,一概詳細編進“西清四鑒”的圖錄內。清代晚期和民國初期,西方列強大肆搜羅中國古代青銅器,包括精美絕倫的古代銅鏡,與此同時,中國的有識之士為了保護中國古代文化遺產也相繼參與收集青銅鏡,其間有陳介琪、羅振玉、梁上椿、劉體智等,他們都是研究中國古代銅鏡文化的先驅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