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9月,陷入淞滬會戰無法抽身的日軍,為了奪取山西豐富的煤炭資源,派出10余萬陸軍進攻山西。中國軍隊組織展開了規模龐大的太原會戰,國民革命軍第十八集團軍(簡稱“八路軍”)115師協助第二戰區司令長官閻錫山進行防御。
1937年9月中旬,沿平綏路西進的侵華日軍占領大同后,分兵兩路向雁門關、平型關一線進攻,企圖進逼太原。為了配合其他部隊作戰,阻擋日軍的攻勢,八路軍115師奉命開抵平型關地區集結。
經過9月25日的伏擊戰,115師以傷亡600余人的代價,擊斃日軍1000余人,取得了平型關大捷,并繳獲大批軍用物資,取得了全國抗戰開始以來中國軍隊的第一個勝利。而現年91歲的毛光榮,就是這一勝利的見證人,當筆者問他參加過哪些戰役時,他自豪地說,“我參加了平型關戰役!”當時只有十八歲的他,作為一名沖鋒殺敵的戰士親歷了這次振奮人心的大捷。
“偷”著參軍
1921年,毛光榮出生在陜西省延川縣延水關鎮。毛光榮家是地地道道的貧農,家里沒有地,父親給地主家種地。交完租子,剩下的才是口糧。“家家都吃的是粗糧,勉強能活命。”毛光榮操著陜北話說,他沒念過書沒上過學,就是幫家里干活。
1935年,劉志丹帶著部隊來到了延川,于是他用劉耀山的假名,加入了劉志丹的部隊。因為毛光榮是獨子,當時父母堅決不同意他參軍,他卻和13個小伙伴偷偷跑到部隊上,共同加入了紅軍,成了一名“紅小鬼”。
毛光榮如愿當了兵,手上卻沒有槍。15歲的毛光榮第一次打仗,沒有緊張和害怕,只覺得好玩。躲在山上隱蔽好,眼睛緊盯山下。看到敵人上來了,戰友馬上用土槍開了一槍。“山上2000多人露出頭,揮舞著400多面紅旗,不停地喊‘殺、殺……”毛光榮瞪大了眼,這陣勢嚇得敵人扔下槍趕緊投降。“大家跑下山搶著收槍,那時槍誰拿了就是誰的。”毛光榮說,他也“搶”到了一支槍。
有了槍,毛光榮成了真正的軍人,仗越打越多,越來越艱苦。“有時戰友死了沒時間埋,就趕緊要打下一仗,很多尸體就在路上。”毛光榮說。走不動了就地休息,毛光榮和三名戰友,找不到合適地方,只能睡在死人旁邊。在毛光榮看來,這都不算什么大問題,忍一忍也就過去了。
平型關激戰
1937年9月,日軍發現淞滬會戰已經轉為新的主力決戰,在上海感到兵力分配不足的問題,因此決定從華北抽調兵力投入上海作戰,這樣日軍華北方面軍就無力在華北發動重大攻勢。為了搶占山西豐富的煤炭資源,日軍只有將剩下的部隊,改投入山西作戰。
為了保衛山西,中國軍隊組織了規模龐大的太原會戰。在大同失守后,中國軍隊誓死保衛內長城線的平型關戰略要地。平型關位于山西省東北部,是晉東北的一個咽喉要道,兩側峰巒迭起,陡峭險峻,左側有東跑池、老爺廟等制高點,右側是白崖臺等山嶺。中國軍隊在平型關一帶進行口袋戰術布陣,準備包圍與反擊日軍長驅直入的攻勢,以鞏固太原的外圍防線。日軍于9月21日發動側翼攻擊,越過平型關戰線,深入中國軍隊所布置的戰線口袋之中,兩軍陷入激戰。中國軍隊分成五支部隊,開始滲入日軍后方,進行攪亂日軍在平型關后方的戰線,對于日軍補給線進行游擊戰。
根據平型關作戰計劃,八路軍115師開赴平型關附近。在關前,是一條由西南向東北延伸的狹窄溝道,是伏擊殲敵的理想地。時值日軍第五師團第21旅團輜重部隊和補給部隊,由靈丘向平型關進犯。9月23日,115師決心抓住日軍驕橫、疏于戒備的弱點,利用平型關東北的有利地形,以伏擊殲敵。9月24日深夜,115師利用暗夜和暴雨,秘密進入白崖臺等預置好的戰斗陣地。
9月25日拂曉,日軍第五師團第21旅輜重部隊和補給部隊乘汽車100余輛,附輜重大車200余輛,沿靈丘——平型關公路由東向西開進。7時許,該部全部進入115師預伏陣地。115師抓住戰機,立即命令全線開火,并乘敵陷于混亂之際,適時發起沖擊。115師一部殲敵先頭,阻其沿公路南竄之路;一部分割包圍日軍后尾部隊,斷其退路;一部沖過公路迅速搶占老爺廟及英以北高地:一部阻斷先期占領東跑池的目軍回援;一部阻斷日軍第五師團派出的增援部隊。戰士們求戰心切,紛紛表示“收拾幾個日本鬼子不成問題”。
戰斗打響后,戰士們如猛虎下山般奮勇沖殺被困之敵,雙方展開了短兵相接的白刃肉搏戰。經過六小時的激戰,115師取得了勝利,共擊斃日軍1000余人,擊毀汽車100余輛,馬車200余輛,繳獲步槍1000余支,機槍20余挺,火炮一門,以及大批軍用物資,取得了全國抗戰開始以來中國軍隊的第一個大勝利。但115師也付出了傷亡600余人的慘重代價。平型關大捷有力地打擊了日軍的瘋狂氣焰,打破了日軍不可戰勝的神話,使全國人民看到了中華民族的希望所在,從而極大地振奮了全國的民心士氣。消息傳開,全國各界莫不歡欣鼓舞。同時在整個戰略上,為忻口會戰贏得了準備時間,有效地鉗制了日軍第5師的行動,并從側翼支援了平漢路的作戰。
穿著女人鞋打仗
天氣冷得厲害,九十月份的山西,天上下起了雪。“凍死人的冷,紅軍衣服薄,很多人;東傷了。”毛光榮說,沒辦法,后來到處找衣服穿。毛光榮找了件綢子衣服,還是件女人的大衣服,那時他年紀小個子矮,穿上袖子特長,衣服是件紅色的,戰友都叫他“老太太”。腳上穿的也是女人的鞋,毛光榮腳大,女人是三寸金蓮,鞋頭尖又小,把他的腳夾得疼。
更不幸的是,此時的毛光榮已經得了滿身疥瘡,只能離開戰場,回到延安。“領導讓我回家養病,等病好了回部隊。”毛光榮當時病情嚴重,身上流血流膿,很多人說“不得活了”。那時父母已經去世,他投奔姑姑家,沒錢買藥,就用土方子治病。最后,他卻奇跡般地活了過來。
此后,毛光榮先后給林伯渠、習伸勛當過勤務兵。1941年,跟隨359旅南泥灣開荒,成為王震的警衛連連長。1949年,響應部隊精兵簡政的號召,毛光榮離開部隊。回到延川縣,毛光榮被安排在武裝部工作。2006年,他離開老家,住進延安八一敬老院養老。現年91歲的他,身體健康,聲音依然像年輕時一樣洪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