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近年來出現了大批富翁,今年的《福布斯》全球富豪排行榜顯示,中國內地有64人上榜,居美國之后排名第二。與之相印證的是,《2010胡潤財富報告》顯示,中國內地資產超過千萬元的富豪達到87.5萬位,其中資產超過億元的富豪為5.5萬位,資產超過10億元的富豪有1900位,超過百億元的富豪有140位。這些讓兩位世界級富豪燃起中國之行的希望之火。
但有不少中國富豪拒絕了蓋茨和巴菲特慈善晚宴邀請,而這些拒絕了蓋茨和巴菲特邀請的中國富人,當然不完全是因為怕捐款。其實,他們不想暴露在公眾視野中,不想讓自己的財富成為議論的話題,更不愿財富與慈善捐獻產生無法自主控制的聯系。李春平“慈善,最重要的是要有這個心”
“我收到了比爾·蓋茨和巴菲特的慈善邀請,但我肯定不會出席。”近日,為紀念第11個世界急救日,著名慈善家李春平將價值2DO萬元的20輛急救車捐贈給北京市紅十字會999急救中心。針對兩位世界富豪比爾·蓋茨和巴菲特9月底到京辦慈善晚宴的邀請,李春平首次公開表示拒絕參加。
作為國內著名的慈善家,李春平在不到一年的時間里已經多次為青海捐款,累計已達860萬元。今年青海玉樹發生地震災害后,李春平向災區捐贈了300萬元。去年,他還曾向青海慈善總會及青海公安機關分別捐贈100萬和260萬元。
據了解,從1991年回國至今,李春平捐款的數目已接近1.6億元人民幣,捐贈的對象有公安系統、公安英模、貧困老百姓和重病患者等多個領域。
問:此前有消息說您拒絕了比爾·蓋茨和巴菲特的“慈善晚宴”的邀請,是這樣的嗎?
李春平:我是9月初接到邀請的,他們9月底要在中國邀請50個富豪參加,但我已經明確回復對方不會參加這個活動。
問:此前曾有媒體報道說,一些中國富豪拒絕了這個邀請,坊間傳言說富豪是怕被勸捐,您怎么看?
李春平:首先我要說的是,我拒絕參加這個活動并不是怕捐錢。我個人認為,中國的慈善事業經過這些年的發展,已經取得了長足的進步,越來越多的富豪來做慈善了。
以我個人為例,這么多年,我已經有自己的一套慈善捐贈模式了,沒必要再向別人學什么。
問:最近也有一些國內富豪表示要效仿比爾·蓋茨和巴菲特,進行“裸捐”,您怎么看?
李春平:我覺得這個事情大家還是要量力而行。我覺得捐1分錢跟捐1萬塊錢沒什么本質區別,都是在做善事、表達愛心,最重要的是要有這個心。
宗慶后“光捐錢非真慈善”
宗慶后也在比爾·蓋茨和巴菲特的慈善邀請名單中,不過他拒絕了。
“我已經拒絕了,因為我要參加福布斯CEO大會,時間正好沖突了。大家不要誤會啊,我可不是怕被勸捐,我只是沒時間。”宗慶后說,想捐不用勸也會捐,不想捐誰勸也沒用,但從內心來說,他并不欣賞動輒就捐資產的行為。宗慶后說,企業家若把辛苦賺來的錢用來投資,就能產生更多的就業機會,能為國家和社會帶來更多財政收入,但若是捐出去,這些資產就失去了“生命力”,“殺富濟貧”是不對的。
當然,作為一個年利稅高達126個億企業的老板,宗慶后當然也不會在災難面前袖手旁觀,不過按照他的話說“救急不救貧,救貧也要先造血”,所以除了在災難后捐款外,娃哈哈一直堅持的是對三峽扶貧、對西部大開發等長期的慈善項目。
“有錢人的錢多到一定的程度,這些錢就不是自己的,它應該是社會的,要為社會帶來更高的綜合收益。”在宗慶后眼里,他要堅持的,就是把娃哈哈做成世界一流的大品牌,真正的民族品牌,讓更多的人因為娃哈哈的存在而生活無憂,這樣才是大善。馬云“錢是社會資源要更有效率利用”
在9月14日的阿里巴巴網商大會上,談及近期巴菲特與蓋茨即將來華勸富人捐款的傳聞,馬云表示,捐錢其實很容易,但阿里巴巴公司的錢和自己的錢,本來就不是自己的,而是社會的資源。
“我們要替社會花錢,中國需要三億人的就業,環境需要保護,要把錢花在這些地方,我們更有效率。”馬云說。
馬云表示,他從來沒有想過自己的錢是自己的,也沒有想過阿里巴巴近2000億的現金是阿里巴巴的,“人一定要想清楚三個問題,第一你有什么,第二你要什么,第三你放棄什么,我今天覺得我馬云既有很多,也沒有,因為這些東西本來就不是我的,這是淘寶用戶,是阿里巴巴用戶的,是社會的,這個錢不是我的。”
馬云指出,“有100萬的時候這個錢是你的,你可以花,你有一兩千萬的時候就變性質了,這是資本了,上億的時候這是社會的資源,你要替社會花好這些錢。這是社會對我們的信任,更好地利用好這個資源,讓更多的人有就業機會,讓更多的企業起來。”
對于巴菲特和蓋茨的理想馬云表示完全支持,但是他指出對于今天的中國來說,3億多人需要就業、環境需要保護、需要更多的樹木和干凈的水。馬云還指出,捐出去的錢未必別人能管好。
談及如何利用好這些社會資源,馬云表示,他愿意把這些錢投入到扶持更多的網店上去,把這些錢建設更多的電子商務基礎上去,“我覺得更充實”。
馬云認為,現在的中國企業家和網商正在努力改變這個社會對商人一切以利益為重的觀點。企業家不僅要在社會中尋找機會,更要解決社會問題,“讓商業社會更加透明,更加開放,更加承擔責任,更為未來去看。”
馬云在演講中表達了對過去的感恩以及對未來的敬畏之情。馬云指出,阿里巴巴的成功與自己毫無關系,而是來自社會的支持和員工的奉獻,他也代表公司表達了對所有客戶、員工和所有人支持的感謝。王健林“創造更多稅收和就業就是行善”
2008年12月26日,中華慈善總會在北京舉行儀式,授予全國政協常委、全國工商聯副主席、萬達集團董事長王健林為中華慈善總會榮譽會長,以肯定他長期以來在慈善事業方面做出的突出貢獻。王健林也成為首位榮任中華慈善總會榮譽會長的企業家。
大連萬達集團以“共創財富、公益社會”為企業使命,成立22年來,累計捐款已超過17億元,曾四次獲得國家民政部頒發的中華慈善獎。今年以來,萬達集團累計捐款超過2.5億元。萬達集團(以下簡稱“萬達”)做慈善最突出的特色是關鍵時刻勇于挺身而出,發揮榜樣力量。除了這次玉樹地震捐款,萬達集團還在今年3月底通過中央統戰部向西南旱災地區捐款4000萬元。
時至今日,社會責任、慈善,已經成為萬達在公眾面前的兩個標志印象。萬達集團自誕生之日起,企業責任和慈善義舉就是揮之不去的閃光標簽。作為企業領軍人的王健林不止一次站在領獎臺上接受贊譽和掌聲。
在王健林看來,慈善行為是對財富的另一種分配。對于他而言,慈善決不是漂亮作秀,而是真心為之。“我沒想過能對整個國家提供多大價值,但對其他人來說,我所能提供的就是樹立一個好的商人榜樣。我相信,恰恰是有了這種思想和行為以后,企業會獲得更大的成功。我想告訴企業界的其他人,有好德行的企業才有可能做得更大、做得更好。”王健林如此說道。
越來越多的中國企業家參與慈善,對于中國企業家做慈善,王健林認為,“中國企業家當務之急是把企業做大做強。在中國,企業最大的行善就是把企業做大做強,創造更多的稅收和就業。做慈善,是在企業發展壯大以后,當然不是說不做,只是相比現在企業做大做強和解決就業問題而言,是次要的問題。所以,現在不要過多地強調中國企業家行善以及相關的慈善數字,這樣反過來對中國企業家是一個傷害。”
張欣“不要去懷疑做慈善的動機”
SOHO中國CEO張欣對巴菲特和蓋茨的邀請是響應的,她認為,美國的慈善事業做得很成熟,我們才剛起步,要學習的很多。這是一個學習國外慈善事業先進經驗的一個機會,我一定會參加。
張欣越來越像西方那些鐘情于慈善事業的企業家了。自從2007年成功帶領SOHO中國在香港上市后,這個原本對SOHO的重要程度不亞于其夫潘石屹的女強人,開始將更多精力傾注在建筑藝術和慈善公益等領域,閑暇時光則陪著他們的兩個兒子踢足球、看世界杯直播,似乎更像“背后的女人”了。
對于曾留學英國,歸國后又成功創業,游刃于東西方文化之間的張欣來說,與慈善結緣并不是朝夕之間的事。9·11事件之后她就在現代城點燃蠟燭祈禱,“非典”時搞“中國精神”活動:東南亞海嘯時組織捐款;直到2005年,張欣與潘石屹共同創立了SOHO中國基金會,開始由零散到系統地做起慈善。
他們的首站選擇了潘石屹的老家甘肅天水,但期間也走過不少彎路。最初他們也像很多企業那樣,“在各種熱鬧的場合舉著一張張大支票,把錢捐給各種機構。”但張欣很快發現這樣效果并不好,于是自2007年開始他們把著眼點落在“兒童美德教育”這個項目上。在不斷摸索中,張欣也逐步確立了SOHO中國基金會的宗旨——“物質和精神是我們飛翔的兩只翅膀,只靠一只翅膀是飛不起來的”。
關于慈善,張欣認為:“不要把做慈善的人想象成圣人,也不要對他們吹毛求疵,懷疑他們的動機,不然我們的懷疑會阻止那些希望幫助別人的朋友踏上慈善的道路,中國的慈善事業的進步要靠大家的參與,每個人的每一點、每一滴才能匯成海洋。”
高詠剛“發展公益要多贏”
高詠剛,現任上海市慈善基金會公益發展基金主任,該基金于2007年6月8日通過上海市慈善基金會審核正式設立。通過定期的義捐、義拍、義賣、義演等慈善活動,該基金募集善款已達數百萬元。僅2009年5月28日舉行的中國首屆慈善馬術嘉年華,就受到近萬人的積極響應,募集到上百萬現金和數百萬元的物資。同時,上海市慈善基金會公益發展基金還舉行了慈善義賣晚宴、慈善明星晚宴、根雕慈善拍賣、菁英慈善晚宴等多次活動,募集到大量善款。
對此,高詠剛表示,“發展公益要與市場相結合,采取創新的公益模式,實現捐贈者、基金和被扶助者的多贏,只有這樣慈善公益才能長久地堅持下去1”上海市慈善基金會公益發展基金的創新之處體現在,該基金不只是簡單地讓企業家為公益捐款,而是在接受捐款的同時還想方設法地為企業和捐助者提供力所能及的服務,如加強企業與政府之間、企業與企業之間的溝通交流,提升其品牌形象和經濟價值。目前,該基金又創新地與上海匯康食品有限公司一起合作推廣生態有機食品,該公司決定將5%的銷售額捐給該基金會。
為了更好地發展公益,上海市慈善基金會公益發展基金定期為特困、特殊創業人員提供創業咨詢、創業培訓及技能培訓,并且為其提供五萬元以下的助困創業貸款。同時也積極開展扶助社會孤寡、貧困老人和特困、特殊疾病患者的公益活動。4月29日,該基金就與上海匯康食品有限公司舉辦了“迎世博送溫暖,敬老愛老暖千家”公益活動,將一千份愛心食品禮包送到虹口區千名老人的手中。而且該基金與安泰醫院、民橋醫院開展的扶助特困疾病患者的活動也已啟動。
編后語
近日,電視上、報紙上、廣播里到處都是討論慈善,就連達沃斯論壇里也舉行了一場別開生面的頒獎儀式,來自菲律賓、老撾和阿富汗的三名企業家因其強烈的社會責任感,被授予亞洲“年度社會企業家獎”,其中社會責任里就有慈善和公益。
就在大家議論中國的富豪們該不該赴巴菲特和蓋茨慈善晚宴?就在大家猜測是哪個企業家拒絕捐款時,就在大家探討中國的企業家該如何捐款時,陳光標的一則微博引起了大家的關注,他表示:已經有近百名企業家以來電、來信或傳真的方式響應我“裸捐”的號召,他們表示暫時不希望媒體對他們進行報道,對這些企業家我表示崇高的敬意。提及此事,陳光標倍感自豪,“他們都表示是受到了我的鼓舞,而我在慈善的道路上也終于不再孤獨o”
這條信息讓我們心頭一熱。其實做慈善可以有多種方式,并不是說“裸捐”才是慈善,但企業家們對慈善事業的熱忱給我們帶來驚喜。
也許因為這次的“慈善風暴”,讓我們更加認真地思考什么是慈善,又該如果做慈善。其實,慈行善舉并非僅限于富裕階層,鄰里之間的互助行為并不亞于一個富裕的人捐贈大筆財產,兩者同樣值得贊賞。“我們每個人都有責任,盡己所能,回饋社會。
慈善,我們一直在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