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整個抗戰中,吳其軺參加了88次空戰,飛行時間超過800小時,四次穿越“空中地獄”——駝峰航線,擊落5架日本戰斗機、運輸機,駕駛戰機亦被擊落3次!
在抗日戰爭的神州大地上,中國陸軍雖然以艱苦卓絕的斗爭與日軍周旋到底,但由于火力與機動力不足,因此只有極少的機會在戰場上直接擊敗日軍。但是在寬闊的天空中,中國的空軍卻常在劣勢情況下擊敗日本空軍。 1937年8月14日,中國空軍成功地轟炸了日本第三艦隊,擊落日機六架,并在淞滬大空戰中擊敗日軍駐臺灣精銳的木更津與鹿屋空軍聯隊。但終因數量與質量的劣勢,在南京撤退后,中國的一線戰機只剩下11架。 幸而此時,蘇聯援助的戰機到達,并派遣一支百人的空軍志愿軍與中國空軍共同攔截阻擊日機。在武漢、蘭州等地,立下了讓日本空軍慘敗的戰績;同時在武漢會戰中,給予日軍部隊相當嚴重的攻擊與破壞。1941年2月,現年92歲的飛虎隊老兵吳其軺就被分配到成都鳳凰山機場驅逐機總隊任飛行員,奉命去新疆伊犁接收蘇聯贈送的E-15、E-16飛機。根據史料記載:為了援助中國的抗日戰爭,從1937年底到1942年,蘇聯共派遣了五百多名志愿航空人員,支援了五批七百八十五架飛機,專家估計蘇聯援華抗日的飛機總數約在一千架左右。同年5月,吳其軺完成任務回到成都。 在1942年,蘇聯對華的軍售援助中斷后,美國逐漸開始在中國空軍中扮演重要角色。1937年8月,美國退役空軍中校陳納德來到中國,在中國成立、并統帥第十四航空隊作戰。在中國從蘭州到蘇聯的西北通路、西南滇緬公路國際交通線中斷后,當時維系中國抗戰后勤生命線的物資保障全靠第十四航空隊所開辟的駝峰航線。1943年7月,陳納德又在巴基斯坦建立了培訓中國空軍的基地,與美國空軍組成中美混合聯隊,在鄂西會戰、常德會戰中對日軍的攻勢造成了極大破壞。 1943年,吳其軺轉入中美混合聯隊14航空隊5大隊,成為“飛虎隊”的一員。在整個抗戰中,吳其軺參加了88次空戰,飛行時間超過800小時,四次穿越“空中地獄”——駝峰航線,擊落5架日本戰斗機、運輸機,駕駛戰機亦被擊落3次,獲得了盟軍總部授予的“飛行優異十字勛章”、“航空勛章”和“單位集體榮譽勛章”。8月28日,筆者來到浙江第一附屬醫院看望了這位守衛中國領空的抗日老兵,昔日翱翔天際的飛虎老兵如今已臥床不起,插著氣管、進食管,不能言語。但是當他聽完兒子對筆者的介紹之后,依然保持著一貫的儒雅,拼盡全力伸
出右手要與我握手!
立志“航空救國”
1918年,吳其軺出生在福建閩清一個牧師家庭。在戰火紛飛的年代,吳其軺的父親吳鑾仕讓膝下九個子女都接受了高等教育,并先后將兩個兒子送上抗日戰場:四子吳其璋,八緬作戰犧牲:六子昊其軺更是成為鷹擊長空的飛虎隊隊員。
1936年,當從北平考回青島李村師范大學的吳其軺,在青島大街上看到黃埔軍校筧橋中央航校第十一期學員招生的告示后,疾書回閩,希望父親批準他退學從軍。他在信中寫道:“只想殺敵報國,奪回東三省。”殺敵心切,不等父親來信批準他休學,吳其軺已投筆從戎。當時的中國有許多熱血知識青年懷著“航空救國”的理想和追求報考空軍,北大、清華的高才生有的沖破阻力從家中逃出來,有的與熱戀女友分手。
1937年4月6日,吳其軺和同學們來到了南京大校場機場報到入伍。作為新兵,剃著光頭、穿著草鞋的他們,馬上轉到了杭州筧橋,進行極為嚴格的軍事訓練。蘆溝橋事變后的一年時間里,筧橋航校的學員們成了名不副實的“陸軍”。因為航校實施大遷移,2000多人沿杭州——南京——蕪湖——九江——南昌——常德——桂林——柳州一線徒步走到云南楚雄,而且一邊走還要一邊訓練、學習。為保持體能學員每天做100個俯臥撐,教員抽空講解飛機的性能和飛行原理,在地面練習看航線和地標。1941年1月25日,吳其軺終于在昆明巫家壩畢業,但第十一期航校學員班只剩下了八十幾人。后來,這些學員中的絕大多數人都在抗日戰爭的空戰中光榮犧牲了。
戰機三次被擊落
畢業后,吳其軺被編入中國空軍第五大隊,成為一名戰斗機師,駐守芷江機場,軍銜上尉。1941年6月22日,日軍出動53架飛機,轟炸成都機場。中國空軍馬上緊急起飛,欲往四川廣元方向疏散。吳其軺和航訓主任等一起駕駛毫無作戰能力的3架教練機起飛。途經岷江快活林一帶時,與4架日本神風戰機相遇。在離江面40米高度的地方,吳其軺被日機擊中落水,臀部、腿部多處受傷,被飛機扣在水中。日機擔心他沒死,又一個俯沖下來扔下了一串炸彈。吳其軺臀部中了4彈,直接被打斷了坐骨神經,在水中昏了過去。
“這是我爸惟一一次受傷,但是他的飛機被擊落過三次”,吳其軺的兒子吳緣說。后被百姓救出,送往華西醫院治療,雖然烙下了終身殘疾,但吳其軺依然懷著重飛藍天的美好愿望。為此,他早早就把拐扔了,下肢不方便,就鍛煉上肢力量,每天做幾百次俯臥撐、仰臥起坐。傷口愈合后,他又練習蹲起,可是他的左腳腕依然是僵直的,走起路來一跛一跛。盡管只有23歲的吳其軺不愿承認,但還是收到了政府發的二等三甲傷殘軍人證書。 1942年6月吳其軺傷愈歸隊,在陳納德組建中美混合聯隊時,吳其軺經過部隊的慎重考察,加入了第14航空隊的5大隊。于是,吳其軺在桂林、印度、卡拉奇輾轉接受美國空軍的訓練,學習美制戰機P-40、P-51的駕駛。1943年的春天,吳其軺駕駛美式P-40飛機對湖南湘潭日軍進行打擊,被日軍防空炮火擊中,飛機機身、機翼部中彈20余處,吳其軺硬是穿過日寇層層防空炮火網,搖搖晃晃地駕駛著戰機飛回了芷江機場。當他走下飛機時,連美國飛行員都豎起大拇指夸他:“我們美國的飛機很棒,你們中國的飛行員更棒。這飛機被打成了馬蜂窩,還能搖搖晃晃地飛回來,真了不起啊”
同年7月起,中國空軍與美國第14航空隊主動出擊,尋找日軍航空隊主力決戰,還實施長途奔襲,廣泛轟炸、摧毀日軍的機場、設備和其它重要目標。吳其軺和戰友們多次以大編隊機群對日占領的武漢、南京、廣州、桂林等日軍軍事目標進行轟炸。
1945年4月1 2日,在對武昌火車站日軍地面部隊進行打擊的行動中,他的戰機引擎被擊中,前起落架和發動機都被打落,迫降在離芷江120多公里的辰溪縣境內的溪灘上。曾經有一位當過空軍的軍人慕名找到吳其軺,聽完他的經歷后說一“飛過的人都知道,一旦出過事很少有人再敢上天,你竟然被打下了3次,還有勇氣繼續飛。”
四次穿越“空中地獄”——駝峰航線
1942年,侵緬日軍先后攻占了中緬邊境,切斷了國際援華物資流通的最后一條陸上通道。中美雙方經過研究論證,為躲避日軍駐緬空軍攔截,選定了幾條地形復雜、氣象多變的航線,在中途飛越青藏高原和云貴高原的山峰時,因為達不到飛行必需的高度,只能在峽谷中穿行。因飛行路線起伏有如駝峰,被稱為“駝峰航線”。 在駝峰航線上,三年中美國損失了468架飛機,中國損失了46架飛機,中美共損失飛行員1500人。美國“駝峰”空運總指揮、印中聯隊少將司令官威廉·H·藤納將軍曾如此形容駝峰航線的兇險:“‘二戰’期間,在兩個友好國家間飛行,它的損失率竟然超過了歐洲戰場上的對德轟炸,這就是‘駝峰航線’!”
而吳其軺就曾四次飛越駝峰航線,執行同樣的任務:到印度接收美國援華的飛機——先坐飛機穿過駝峰到印度,再開飛機飛越駝峰回到芷江。“每一次飛行,我都做好了犧牲的準備。”60多年過去了,他至今記得駝峰之險。當時的飛機性能差,最大飛行高度都在6000米至7000米以下,飛機只能在山峰之間的低凹處和山谷中穿行。
由于當時生活物資匱乏,所以“多少次,戰友們都以為我回不來了,分了我宿舍所有的東西。多少次,我的戰友們沒有回來,我們大家懷著萬分悲傷的心情分了他宿舍遺留的東西。但是,只有一條信念是不能改變的,我們生,要為中華民族的利益拼搏:我們死亦做中華民族的鬼雄!”吳其軺正義凜然地說。
1945年8月21日,吳其軺還前往岳陽上空參與押解了日軍的降使飛機,并于同年9月9日在南京見證了日軍投降簽字儀式。值得一提的是,在2008年“5·12”大地震發生后,吳其軺又拿出自己當月退休金的一半——1000元捐給了廣元災區。而像吳其軺這樣的中國空軍勇士還有很多,在抗日戰爭中,無數空軍勇士把自己的生命和對祖國的愛戀留在了茫茫天空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