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的典籍,從《論語》開始,出現(xiàn)了格言式的“語錄體”。后來通過不斷精煉提升和歸納總結,越積累越多的格言警句,已經(jīng)成為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一種重要資源。
在現(xiàn)實生活中,人們對待“語錄體”的態(tài)度往往截然相反:有人十分反感,認為所謂格言警句不過是大話空話;有人贊口不絕,認為正是格言警句濃縮了待人處事的道理精華。有趣的是,這些歷史名言很多都存在著截然相反的兩種內涵。例如“成大事者不拘小節(jié)”和“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這兩句均源自《后漢書》,含義明顯對立。那么難題就擺在人們面前,究竟是“細節(jié)決定成敗”,還是“缺乏宏大理想則一事無成”呢?
如果稍微引申,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這種背反現(xiàn)象在處世格言中比比皆是。拿教師來說,既有“教不嚴,師之惰”的警示,以及“一日為師,終身為父”的榮耀,又有“貓為虎師而不教其上樹本領”的民間智慧,以免老虎學會本事反噬老師。那么教師教學生該不該“留一手”?
即便是孔子自己,也存在著這種沖突。一方面,他教導學生要“主忠信,行篤敬”、“敬事而信”,甚至說出“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所以他的學生曾參以“于朋友交而不信乎”作為每日三省的內容之一,子夏以“與朋友交,言而有信”作為衡量學人的標準。但另一方面,孔子又說“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把死守信義的固執(zhí)之徒看作淺薄小人,勉強算作君子也不大合格。孟子干脆把孔子的后一思想發(fā)揮為“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義所在”。那么到底要不要講誠信?
更進一步,這種二律背反干脆在格言中走到一起,比如“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無”,邏輯上完全是悖論,但卻紹合得十分和諧,沒有國人認為不正常。
弄清這種矛盾現(xiàn)象的內涵,是理解和評價傳統(tǒng)文化的前提。否則就會各取所需,爭執(zhí)不下。現(xiàn)實中有兩種做法,一種是把格言作為座右銘,作為自己的人生指南,同時也作為管理活動的基本準則。持這種觀點的以普通人居多。另一種是完全否定格言的價值,持這種觀點的以科學家居多。例如赫伯特·西蒙曾經(jīng)專門寫過一篇文章《行政諺語》,批評這種格言的互相沖突,認為它們絲毫沒有學術價值。尤其是那些強調思維邏輯和科學實證的學者,往往反對把理論建立在格言基礎上。
對此,無論贊成哪一方,都跳不出非此即彼的窠臼。嚴格意義上,這種格言是一種經(jīng)驗的總結。而經(jīng)驗的多樣性,自然而然會形成格言的矛盾性。所以對于管理活動而言,這種格言只能給人們提供一種經(jīng)驗意義上的警示,而不能提供可操作的預案。即便是信奉這些格言的人,在面對具體的實際問題時,到底采用符合哪條格言的行動,有待于自己根據(jù)具體情境做出判斷。正因為這種格言脫離了情境,所以西蒙才徹底否定它。但同時我們還要看到,正因為不受具體情境的束縛,所以信奉格言的人總會在具體的情境中找到適當?shù)母裱浴1热纾环馍虡I(yè)函件,因為一個詞的誤用,可能會失去一個重要的合作伙伴,這時“掃屋”和細節(jié)具有決定意義。然而一次戰(zhàn)役,過于斤斤計較一城一池的得失而使對手占了先機,則“不拘小節(jié)”就成為恰當?shù)奶嵝选?/p>
所以對于管理格言,不妨可以這樣對待:情境和事實沒有問題時,它可以幫助人們進行價值選擇,事實不清信息缺乏時,如果盲目應用它會助長人們的盲目和幻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