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菲特和比爾·蓋茨的中國慈善晚宴在“五味雜陳”中結束,并且為媒體制造了一個新的名詞“巴比宴”。財富、裸捐、勸募等詞匯升騰而起,在這喧囂過去之后,應冷靜一下,想想這“巴比宴”到底帶來了什么?
中國慈善業的歷史悠久,傳統深厚,富豪們行善的意愿也不用“巴比”來教。但有一件事情通過“巴比宴”也反映了一個問題那就是現代公益慈善行業絕不僅僅是錢和愛心的事情,而是一門專業的行當?,F代公益慈善行業,“巴比”當然更有發言權,美國富豪的“散財”史已經超過百年了,資中筠在《財富的歸宿》一書中詳細闡釋了美國現代公益基金會的成因和歷史,“替上帝理財的人要為他們的兄弟姐妹造福”,只有那些善于賺錢的人才最善于花錢,他們知道“錢”是怎么回事。這也是何以卡內基、洛克菲勒等從事公益慈善事業伊始,就立足于專業操作手法。
而中國的改革開放才短短30年時間,中國富豪們尚處于發展階段,他們已經開始從事公益慈善,實屬難得。然而,也正因為如此才需要專業的從事公益慈善。
不少企業家已經意識到邊做企業邊行公益的身份沖突問題。企業家的天職在于最大化企業的利益,而慈善家的責任在于如何最有效地花錢,即決定資助什么項目,通過什么方式資助等。這兩種職能需要區分開來,并且各自專業化。比爾·蓋茨是意識到這種>中突并且正在努力完成專業化轉換的人,這是中國富豪要學習的。
不過最需要從“巴比宴”中學習的,其實并不是中國富豪,而是各個部門,尤其是民政部門。因為民政部門是公益慈善行業的監管者,今天中國公益慈善行業發展的諸多不暢,與監管政策緊密相關。一是主管單位的限制,二是資金門檻的限制,這雙重限制是目前公益慈善行業沒有迅猛發展的癥結所在。
美國的NGO(非政府組織)發達,其中重要的不僅僅是扶危濟困,而且提供大量就業崗位,盡管有不同的統計數字,但大致上NGO就業人口占就業總人口的8%~10%。這還不包括大量兼職人員和志愿者。對NGO的限制變相使得中國的就業難問題少了一個重要的解決出口。如果民政部門能放松對NGO設立的主管單位和資金門檻限制,為NGO設立發展提供更多便捷服務,將會極大鼓勵NGO的發展并提供廣闊的就業前景。
另外一件事情,也是可以從“巴比宴”中學到的,那就是從事公益慈善行業,必須首先要保護私人財產。也就是說,如果財產得到有效保護,很多人其實還不至于陷入貧困陷阱,但恰因為財產保護不力,使得這些原本不需救濟的人變成了公益慈善行業需要救助的對象,與公益慈善事業的目標背道而馳。同時“被捐款”、“詐捐門”等出現,也表明了財產保護無力的現狀,“被捐款”是對捐款人的財產的保護不力,而“詐捐門”則是對受捐對象的財產保護不力。
有人參加完“巴比宴”,總結說,“這三件事——捐款、成立公益基金會、增加并保護財富,都得做,并且做好。”我覺得除了捐款這件事情和個人有關,其他兩件都和監管者有關。能不能進一步發展公益基金會及其他形式的NGO,民政部門責無旁貸。而保護個人財產這件事,重要性自不待言,關鍵是要落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