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8號場地邊的計時器跳到了11小時又5分鐘,但它沒有神奇般的再繼續前進下去。隨著伊斯內爾勇敢的一拍反手直線穿越成功,這場耗時三天的網球歷史上最漫長一役終于畫下了休止符。
英國人早在1962年就透過大銀幕獻給世界一份紀念二戰諾曼底登陸的禮物:電影《最長的一天》(The Longest Day),改編自《每日電訊報》記者尼利厄斯瑞恩的同名小說,當中講述了諾曼底登陸前后幾天發生的點滴。瑞恩用一種親歷戰爭的紀實角度描述了這場二戰中在英國本土耗時最長的戰役硝煙彌漫背后的故事。
大半個世紀過去,在英國溫布爾登的網球賽場,出現了網球史上最漫長的一天。讓我們跟隨時光的腳步,重溫這場經典中的經典。
周二:2小時54分鐘
23號種子美國人伊斯內爾對陣非種子選手法國人馬胡,這場原本不受關注的溫網男單第一輪比賽,無可厚非地被安排在了周二18號場地的最后一場。此刻時間已經來到了飯點附近:18點零9分。之前一場比賽是英國本土新星沃特森對陣奧普蘭蒂,除第二盤稍有起色之外,沃特森的表現讓本土球迷不甚滿意,她三盤落敗后很多觀眾選擇離開球場。只有小部分人選擇繼續留守18號球場接下來的比賽:伊斯內爾對馬胡,兩個發球重炮手的對決。比賽過程十分膠著,雙方在前四盤打成平手之后,來到決勝盤的一錘定音。只是天色已晚,主裁在征求球員意見后決定明日再戰。
周三:7小時6分鐘
同樣熟悉的場地,伊斯內爾和馬胡在澳洲女將莫里克折戟首輪后再次登陸l 8號場地,只是誰也沒有想到,這次他們在這里停留的時間比昨天更長。有多長?7小時零6分鐘的耗時已經足夠打破2004年法網那場6小時35分鐘的歷史記錄。當然,7個多小時只是第五盤單獨的部分耗時,而并非整場比賽。還要捎帶一提,2004年法網那場長盤大戰是兩位法國老將之間的對決:桑托羅和克萊門特。無獨有偶,這次溫網的漫長戰役仍有高盧力量馬胡的參與,我們可以說法國人熱衷于創下記錄嗎?
因為比賽實在進行得太長了,旁觀者有足夠的時間評論。主角之一伊斯內爾的好友安迪·羅迪克說:“他們都打得很棒,但他們沒有持續地擊出給予對方足夠壓力的回球。永遠是發球的一方占據先手,第五盤的比分好像一直都是15比0,然后30比15。伊斯內爾已經快要沒辦法支撐了,這也是我希望在10平或者12平的時候加以規則限制的原因,這樣對選手公平些。但為了觀眾的興趣和比賽的戲劇性,組委會不會這樣做。”四大滿貫除美網外,單打決勝盤均采取長盤制,也許這場超長的比賽會給固守陳規的賽制帶來挑戰。
主裁Mohamed Lahyani在比賽進行到第77局時報分的聲音開始嘶啞,電子記分牌在比分來到47比47的時候突然卡住不動,甚至在調校到48平的時候它開始徹底罷工不亮了。當電子設備都無法繼續堅持,美利堅和法蘭西的兩位斗士卻仍舊不服輸地在場上奔跑著,看誰能夠奪下這場曠世英倫草戰。看臺上的觀眾趁空隙時窸窣地討論著這場詭異的馬拉松比賽,人們期待每一個破發點的來臨,當然也有人抱著好奇的心理,希望比賽無休止的延續下去。總之18號場地已經座無虛席,連場外的頂棚邊也圍滿了人群,甚至連媒體中心的轉播電視都史無前例地舍棄了眾多大牌球星,將信號切到了這里。各大電視臺、新聞網的評論嘉賓和球員也趁機各抒己見。
約翰·麥肯羅在第兒1局結束之后通過BBC表示:“這是我們這項運動最偉大的廣告。我很驕傲自己是其中一份子。網球沒有得到應有的關注和尊重,但這場比賽會讓情況改變。”
維納斯·威廉姆斯在接受ESPN采訪時說:“這是一場馬拉松。不,這比馬拉松還要漫長。”
羅迪克一如往常的通過Twitter惡搞打趣:“說真的,難道他們不想上廁所嗎?包括裁判。”
事實上,當比分上升到如天方夜譚般的58平時,兩位球員才第一次去了洗手間,這距離第二天補賽開始已有6個多小時,也許這暗無天日的戰斗已經消耗了掉他們體內所有的水分。當戰至59平的時候,馬胡主動走到裁判椅面前,對著主裁說:“我想我們該停下來了。”但場邊的觀眾似乎都不把球員當地球人看待,他們嚷嚷著:“我們還要看,我們還要看!”此時已經是英國當地時間晚上9點了,“我還想打,只是我看不見了。”馬胡平撫現場觀眾的情緒。很快賽事制定出了再次補賽的時間:18個小時后。這場曠日大戰能在周四有一個最終的結局么?大多數人相信是的,不過這種比分就像樂透獎池里累積的獎金,在其中不斷添磚加瓦的兩位主角,誰都不會輕言放棄。
“他是個冠軍。”馬胡在第四次拯救賽點后這樣評價對手,“我們都使出了渾身解數,所有人都想看到最終結果,但我們還得等到明天看誰能笑到最后。”伊斯內爾在比分戰至10-9,33-32(兩次)和59-58時分別拿到了賽點,但頑強的馬胡卻將其逐一化解:第一個賽點是一記干脆利落的ace救回;第二個是一次主動的網前正手截擊得分;第三次,也是伊斯內爾最靠近勝利的一次,他打丟了一個反拍的制勝分。最終,周三的溫網夜戰在馬胡劃破長空的第95記ace后被叫暫停。這就是人生,不是嗎?它總會朝著你預料不到的方向發展。或者比賽早該終止在11-9,那這一切創造歷史、聳人聽聞的記錄都將不復存在了。
伊斯內爾說:“當我離開比賽場地,我真的以為那是一場夢,我不相信那種比賽是可能發生的,所以我認真地想從夢中醒來。我已經完全神志不清了,盡管天色已晚沒人能看的清,但我希望有一個結果,贏還是輸。我不想就這么睡了,但這行不通。”
伊斯內爾的母親凱倫抱怨道:“我的朋友一直在勸阻我,因為我幾次想走到場地里對兒子說:‘好了,就到這兒吧。”
來自EPSN報道:“截止到周三,馬胡已經向球童要毛巾擦汗176次,而伊斯內爾是126次。”在體育運動中,汗水和體力的流失總是成正比的,但這也是一場偉大戰役中所必須消耗的。
周四:1小時5分鐘
周四的比賽拉開帷幕了,這天有伊莉沙白女王33年以來的首次蒞臨,有18場地這場歷史性的對決迎來大結局的時刻,這一天的溫網注定非比尋常。伊斯內爾和馬胡,帶著前晚分別只有四小時和三小時的睡眠時間,再次登陸18號球場,試圖結束這場偉大的戰役。
“我正在馬胡和伊斯內爾的比賽現場。”英國《衛報》記者Barney Ronay現場報道,“為了讓約翰·麥肯羅和崔西·奧斯汀(兩位均是已退役的大滿貫冠軍得主)有位置看球,現場保安請走了我旁邊兩位日本觀眾。”這段小花絮被第二天出版的《衛報》冠上了“臺法丑聞”的標題。
“我已經厭倦了這場比賽,”約翰·麥肯羅開玩笑道,“對精神和肉體來說這都是巨大的考驗,我認為大滿貫的決勝盤規則應該修改一下。是的,這場比賽無比偉大,他們打破了所有神奇的紀錄,但他們也有極限,比賽也需要有個限度。我更愿意在決勝盤6-6時打搶七,但事實就是如此,你必須比別人領先兩局才能獲勝。這也是網球能夠促生如此神奇比賽的原因。”
“我根本沒有機會感覺到累。”主裁Lahyani稱自己的神經一直被這場緊湊的比賽所牽動著,“我將其歸功于選手的驚人表現,他們的精力太令人嘆為觀止了。”
周四的馬胡已經冷靜的像一位法式默片的演員,他開始試圖不耗費過多精力在除擊球外的其它方面。不過美國巨人伊斯內爾則還是在打丟球后不斷的自言自語,他的教練Craig Boynton在場邊用精神喊話來激勵這位美國重炮手。Boynton在接受采訪時表示伊斯內爾曾在前一天晚上“神志不清”了二十分鐘。一個小時后,比分如常般累積到69-68,馬胡在發球局中15比0領先。這時馬胡正手擊球出界,15平;接著筋疲力盡的馬胡試圖放小球時掛網,15-30;法國人并沒有放棄,再次用他招牌式的截擊將比分扳平;只是在那之后,高盧戰士連輸兩分,將勝利拱手相讓,似乎今天伊斯內爾高昂的精神態度的確起效了。
伊斯內爾慶祝勝利時用背部支撐蹬向天空的動作,將比分定格在了70-68。此時距周二這場比賽正式打響已經46小時39分鐘。這最長的一天足以讓隔網相對的兩人銘記一生,同時這宏偉的史詩之戰令兩人的名字必將被網球界載入史冊。
“這是意志的勝利,我在意志上壓倒了他。”伊斯內爾在比賽結束后說,“這場比賽已經腐臭了,有人必須得輸掉。”
“這太痛苦了。”馬胡在簡短發言之后直接癱坐在座椅上,并用毛巾蓋住了頭,“但我們在最偉大的賽事,打了一場最偉大的比賽。”
賽后他們和主裁被要求在歷史性的比分板前合影留念,顯然馬胡的表情是苦澀的,他此刻只想早點回休息室躺下,而伊斯內爾則可以永遠將這張照片放在自己相冊的第一頁。
沒有硝煙,沒有炮火,但都毫不影響這場網球諾曼底戰役的偉大,以下的數字證明了一切。
單是第五盤比賽就進行了8小時11分鐘,整場比賽的耗時更是高達11小時零5分鐘,經歷180個發球局、2,198拍擊球、980個發球分,雙方總共轟出216記ace,400個制勝分,發球前拍球2576次,連局間休息時間都達到1小時24分鐘。總得分上,馬胡的502分還多于勝者伊斯內爾的478分,比賽總共消耗掉121個比賽用球,飲用掉50升運動飲料,排出了20升的汗水,汗濕更換了12條毛巾,16,000大卡的能量消耗。伊斯內爾三天吃掉了12條能量棒,更換了6把球拍,BBC2這場比賽的巔峰觀看人數是417萬人次,這場比賽全世界的下注額是1,100萬英鎊。賽后JohnIsner在google可搜索到頁面為11,600,000個,而大滿貫得主Novak Djokovic的頁面數量的為2,130,000個,相差5倍之多。
“在歷史事件面前,我們都是旁觀者,所以我選擇用記錄的口吻來講述一切。”
——尼利厄斯·瑞恩《最長的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