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 探討脊柱結核的低場MRI表現及其臨床評價。方法 回顧性分析我院45例經臨床或手術證實的脊柱結核患者,采用0.35T永磁開放式MRI檢查,分析椎體、椎間盤破壞及椎管內情況。結果 45例脊柱結核患者共發生椎體病變70節,31例患者發生椎間盤病變,15例附件發生病變,38例有寒性膿腫,33例累及椎管。結論 低場MRI作為一種敏感的診斷脊柱結核的影像學診斷方法,可以較好地為臨床早期提供理論依據并及時治療,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關鍵詞] 脊柱結核; MRI
[中圖分類號] R529.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3-9701(2010)07-62-02
脊柱結核是骨關節結核最常見的骨關節病之一,占全身骨關節結核60%,尤其多見于20~30歲青年[1]。由于脊柱結核易導致椎體破壞和嚴重的神經損害[2],早期診斷、及時治療對其具有重要的意義[3]。本研究通過對我院收治的45例脊柱結核患者的MRI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探討脊柱結核的低場MRI及其臨床價值。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回顧性分析自2007~2009年在本院就診的脊柱結核患者共45例,其中男性29例,女性16例;年齡20~70歲,平均年齡38.7歲;病史3個月~2年,平均病史4個月。所有患者均經過手術、病理或細菌學檢查證實為脊柱結核,臨床上有不同程度的發熱、乏力、食欲不振、消瘦等全身癥狀和頸腰背部、下肢等局部疼痛,部分有不全性癱瘓。
1.2 儀器與方法
使用東軟公司的0.35T永磁開放式磁共振機,采用脊柱表面線圈,掃描序列有矢狀位SE T1WI,FOV365mm×365mm,TR/TE 560/20,層厚4mm,間距1mm,矩陣256×256,激勵次數2次;矢狀位FSE T2WI,FOV365mm×365mm,TR/TE4000/128,層厚4mm,間距1mm,矩陣256×256,激勵次數2次;軸位FSE T2WI,FOV 280mm×280mm,TR/TE4000/128,層厚4mm,間距1mm,矩陣256×256,激勵次數2次。所有患者均行釓雙胺增強掃描(靜脈內團注0.1mmol/kg),造影劑注射完畢后即刻行矢狀位、冠狀位和軸位SE T1WI掃描。
2 結果
2.1 椎體病變
45例脊柱結核患者中,單椎體5例,兩個及兩個以上椎體40例,共發生椎體病變70節,其椎體病變主要累及頸椎2節,胸椎22節,腰椎43節,骶椎3節。41節椎體高度無變化,29節椎體變扁。病變椎體T1WI呈現不均勻(50節,占71.4%)或均勻(20節,占28.6%)的低信號;T2WI呈現混雜的(65節,占92.9%)或部分均勻的(5節,占7.1%)高信號。32節椎體終板有破壞,表現為T2WI線狀低信號不完整或為高信號病變所替代。增強后70節椎體均呈不均勻強化。
2.2 椎間盤病變
31例患者發生椎間盤病變,其中椎間盤破壞消失12例、椎間盤破壞變窄19例。T1WI均勻低信號30例,不均勻混雜低信號1例;T2WI不均勻混雜高信號20例,均勻混雜高信號11例。增強掃描病變的椎間盤均呈現不均勻強化。
2.3 附件病變
本組15例附件發生病變,其中累及與椎體相連的椎弓根部8例、橫突4例、椎板3例。T1WI呈現均勻低信號8例,混雜低信號7例;T2WI均勻高信號9例,混雜高信號6例。附件病變信號改變及增強后信號特點與椎體信號改變基本一致。
2.4 寒性膿腫
38例有寒性膿腫,其中椎體前方10例,椎體兩旁17例(16例累及腰大肌),椎體后方9例,髂窩膿腫2例。T1WI均勻低信號26例,混雜低信號12例;T2WI均勻高信號23例,混雜高信號15例。增強掃描膿腫以環狀強化為主。
2.5 椎管內病變
33例病變累及椎管。25例楔形改變的椎體后突、與膿腫一起壓迫硬膜囊和脊髓,15例硬膜外膿腫,13例脊髓內出現斑點及結節狀長T1長T2異常信號灶。增強后有21例脊膜異常強化(封三圖3~4)。
3 討論
脊柱結核是在所有骨關節結核比例為50%,是一種經血行播散引起的疾病[4]。其對椎體、椎間隙、椎管、硬膜囊及脊髓等均有不同程度的破壞,致殘率較高,約有10%左右患者合并截癱[5]。早期診斷、及時治療是防止脊柱結核造成嚴重后果的重要措施。對于脊柱結核患者,常規以X線檢查為主,CT在顯示椎弓及骨破壞等方面診斷更有自己的特點[6]。MRI具有上述兩種檢查方法無可比擬的優勢:①能夠清晰顯示出椎體及椎間盤早期輕微的破壞,減少椎體破壞程度及手術、致畸的機會。②對于X線診斷明確的脊柱結核,MRI可協助臨床制定術前計劃。③能夠明確診斷“椎管內型”結核,對臨床治療及預后有很大幫助。④可用于治療前后的療效觀察。近年來MRI技術的不斷發展,在對于脊柱結核患者的病變范圍、硬膜囊及脊髓受壓方面的優勢逐漸得到了體現。同時其可以在多個平面觀察脊柱、椎間盤、椎管細小病理改變,寒性膿腫范圍的判斷,尤其是椎管、椎體侵犯細節方面具有重要的意義[7]。本院所采用的低場MRI系統具有很高的磁場均勻性,配以高性能梯度系統、接收線圈的改進(相控陣線圈)再加上相應軟件配合,在脊柱檢查方面可獲得高質量的影像,可發現早期脊柱結核的炎性水腫。本組研究中椎體MRI表現,T1WI多呈現不均勻低信號,T2WI多呈現均勻高信號。提示由于骨髓組織破壞導致T1WI呈低信號,而椎體破壞引起的骨髓炎性水腫導致T1WI多增高。對于椎間隙變窄或消失也是脊柱結核典型MRI表現。有研究表明[8],脊柱結核引起椎間盤異常變化多是發生在脊柱結核5個月以后,即脊柱結核晚期,本組研究中31例患者發生椎間盤變窄或消失,提示這些患者處于脊柱結核晚期。椎體周圍寒性膿腫作為脊柱結核診斷的典型依據,通過增強掃描,使膿腫周圍包繞的纖維包膜和肉芽組織多呈環狀強化。另外本研究還發現,硬膜外膿腫壓迫相鄰硬膜囊和脊髓而引起脊髓缺血水腫,T2MI出現斑塊狀高信號。
綜上所述,MRI能夠早期準確反映脊柱結核患者椎體、椎間盤、寒性膿腫、椎管內硬膜囊及脊髓信號改變情況,明確范圍,對于臨床早期及時治療提供可靠的理論依據。對疑似椎間盤突出癥狀的病人應行MRI檢查除外脊柱結核。
[參考文獻]
[1] 何仁建,程方東,胡定祥. 全脊柱MRI檢查對脊柱結核的診斷價值[J].中國脊柱脊柱雜志,2008,18(8):609-612.
[2] 牟彩云,馮越,劉鐵. 老年人脊柱結核的CT和MRI表現對比分析[J].浙江臨床醫學,2008,10(8):1120-1121.
[3] 廣金鳳,倪國漢,劉應軍. 脊柱結核的低場強MRI表現[J]. 醫學影像學雜志,2007,17(5):531-532.
[4] 付垚,隋秋. 低場MRI在脊柱結核診斷中的應用[J]. 中華臨床醫學研究雜志,2007,13(6):821.
[5] 牛國強,劉淑貞. 脊柱結核的MRI診斷[J]. 實用醫技雜志,2007,14(11):1379-1380.
[6] 欽建平,馮志明,楊雷. MRI診斷脊柱結核59例影像分析[J]. 中國誤診學雜志,2007,7(3):573-574.
[7] 王麗榮,張春志,馮柏林. 脊柱結核的影像診斷及鑒別診斷[J]. 醫用放射技術雜志,2007,1(257):51-52.
[8] 孫西河,王濱,常光輝. 脊柱結核的MRI表現及早期診斷[J]. 臨床放射學雜志,2002,19(5):302-304.
(收稿日期:2009-1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