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 探討綜合護理干預對產后抑郁的影響。方法 從我科2007年的產婦中抽取120例隨機分為兩組,對照組采用常規護理方法,綜合護理干預組即實驗組采用常規護理加心理干預,比較兩組在入院與產后14d時的抑郁與焦慮狀態。結果 實驗組入院時抑郁(SDS)自評標準分(Y)、焦慮(SAS)自評標準分(Y)均高于產后14d,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對照組入院與產后14d兩者沒有明顯差異(P>0.05)。結論 綜合護理干預可明顯減輕產后抑郁的發生,對促進產婦身心健康、家庭和睦、社會和諧有積極意義。
[關鍵詞] 產后; 抑郁; 綜合護理干預
[中圖分類號] R714.46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3-9701(2010)07-46-02
產后抑郁癥是產婦分娩后產褥期出現的抑郁癥狀,國外報道其發病率為30%[1],多在產后兩周出現癥狀,臨床表現為產婦心情壓抑、沮喪、恐懼、睡眠障礙、無趣,甚至出現自罪、自殺或殺嬰傾向,嚴重影響產婦的身心健康,甚至危及嬰兒的身心發育及家庭的穩定。因此,本文對孕滿28周的孕婦進行綜合護理干預并做對照研究,旨在探討綜合護理干預對產后抑郁的影響。
1 對象與方法
1.1 對象
從我院2007年2月~2008年2月收來的產婦中抽取120例孕28周歲以上的孕婦,隨機分為兩組,每組60例,跟蹤調查至產后14d。實驗組,初產婦50例,經產婦10例,其中剖宮產15例,年齡(25.3±4.2)歲,??萍耙陨蠈W歷15例,中學40例,小學5例;對照組初產婦48例,經產婦12例,其中剖宮產14例,年齡(25.6±3.8)歲,??萍耙陨蠈W歷16例,中學38例,小學6例。兩組一般資料統計學處理無明顯差異(P>0.05),有可比性。
1.2 方法
對照組采用常規護理,實驗組從產前到產時至產后實施綜合護理干預。
1.2.1 產前護理干預
1.2.1.1 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 產婦入病區,責任護士主動熱情接待病人,詳細介紹住院環境,并為其提供一個安靜整潔、溫馨的住院場所,消除其陌生與不安感;主動與產婦溝通,介紹其主治醫生和責任護士的情況,增加其信賴度;并以誠懇的語言了解患者內心想法,鼓勵其傾訴內心的不安,疏導其負面情緒,使其以積極的心態迎接新生命的到來。
1.2.1.2 認真做好產前教育 將含有妊娠知識、正常分娩過程、產后的生理、心理變化及生產注意事項、育嬰知識和自身護理的宣傳資料發放給產婦及其配偶,配以口頭講解、指導示范、錄像、圖解等多種形式,提高產婦的心理衛生水平,解除其由于不了解生產過程等產生的焦慮情緒,由于育嬰等知識缺乏所產生的不安心理,有效預防產后抑郁的發生。重視配偶在生育過程中的作用,通過配偶的關愛、體貼、照料,為產婦提供強有力的心理支持。
1.2.1.3 對具有高危因素的產婦實施針對性的心理疏導 調查表明,產婦情緒緊張,本身患有其他疾病,手術產、對胎兒性別有特別的期望、家庭關系緊張、產婦性格內向、神經質等產后抑郁的發生率均增高,故護士要了解產婦的特別狀態,針對性進行心理咨詢和疏導,減少不良誘因,增進正常情緒。
1.2.2 產時護理干預
(1)產房保持清潔、溫暖、燈光柔和,助產士其他醫護人員要態度親切、和藹,關心體貼產婦,給產婦以心理情感支持,減輕產婦因宮縮造成的焦慮、煩躁心理,有效預防產生抑郁的發生。
(2)開展產時陪產,陪產人員由配偶或家人擔當。資料研究表明由關系親密的人陪產能提供心理支持,有效緩解產婦的緊張與不安,有利于順利分娩,增進產婦自信心,減輕焦慮。
(3)研究表明,腹部按摩是一種有效的護理干預措施,助產士的按摩可減輕產婦的疼痛感,使其產生安全感,增進護患關系,使產程進展順利[2]。
1.2.3 產后干預
(1)加強社會支持系統的作用。了解產婦家庭狀況,幫助產婦協調家庭關系,營造良好的家庭氛圍,使其配偶及家人不僅關注嬰兒,更應關愛照顧好產婦,促進產婦由孕婦-產婦-母親的角色轉換,增進良性情緒,避免失落、無助、焦慮情緒。
(2)放松訓練。為減輕產婦的緊張情緒,可采用漸進性肌肉放松法[3]。首先從雙手開始,吸氣時逐漸握緊拳頭(約5s),吐氣時緩解放松。借此可調解肌肉緊張度,緩解心理壓力,調整呼吸。然后以此類推,放松前臂、上臂、頸部、肩部、背部、胸部、腹部、大腿、小腿等部位的肌肉。
(3)采用光碟、錄像等指導產婦做產后保健操,重塑產婦體型,鍛煉腹部和盆底肌肉,提高產婦自信心,減少產后并發癥。資料表明,練習簡易瑜珈可緩解產褥期婦女壓力[4]、有效地改善患者睡眠、腰痛情況,進而預防產后抑郁的發生。
1.3 評價指標
所有病例于入院當天,產后14天采用抑郁(SDS)和焦慮(SAS)自評量表對患者進行心理評估,2個量表均含20個條目按1~4分,4級評定,SDS累計得分≥53表示存在抑郁,SAS累計得分≥50分表示存在焦慮,2個量表均由患者的責任護士對所有病例進行個別交談,病人理解后獨立填寫。
1.4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11.0進行數據處理,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
2 結果
對照組SDS自評標準分、SAS自評標準分在入院與產后14d無明顯差異(P>0.05);實驗組SDS自評標準分、SAS自評標準分在入院與產后14d差異顯著,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3 討論
患者隨著孕婦-產婦-母親的角度轉換,經歷了一系列生理心理變化,從體內激素水平的驟變到生育的強烈體驗,以及初為人母的經歷,患者經歷了一個強烈的應激反應,我們護理工作者應遵循生命的規律,從生理,特別是心理的角度給患者們整體的護理。如產前主動熱情為患者服務,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使患者產生信賴感,提高遵護行為,順利接受護士的心理護理;產時陪產、按摩等增加病人舒適感,增進正性情緒;產后由專業護士指導進行放松訓練與瑜珈鍛煉,使產婦增加自信心,滿足自尊的需要,調動家庭、社會支持系統的力量,使產婦心理、生理得到充分的照顧,滿足其歸屬感。實驗表明,綜合護理干預行之有效,明顯減輕了產后焦慮、抑郁的發生,提高了產婦的生活質量。
[參考文獻]
[1] 鄭修霞. 婦產科學[M]. 第4版. 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6:5.
[2] 張學敏. 圍產期抑郁的護理研究[J]. 當代護士,2009,3:10-11.
[3] 李躍旗. 慢性肝炎患者心理障礙分析與治療[J]. 中國臨床康復,2003, 7(1):92.
[4] 梁國秀,彭華萍. 簡易瑜枷對減輕產褥期婦女壓力的作用[J]. 當代護士,2009,10:32-33.
(收稿日期:2009-1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