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本文總結了全國名老中醫任光榮主任醫師從醫50年來治療潰瘍性結腸炎的經驗,闡明其以健脾之法貫穿潰瘍性結腸炎治療的始終,并按疾病不同時期制定相應的治療原則,治法特點以內服藥與灌腸藥相結合,以宣降肺氣藥物為主,慎用固澀止瀉藥物,更重視情志疏導。任老幾十年來在治療潰瘍性結腸炎上取得了很滿意的療效。
[關鍵詞] 任光榮; 潰瘍性結腸炎; 中醫治療; 名醫經驗
[中圖分類號] R256.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3-9701(2010)07-43-02
潰瘍性結腸炎(ulcerative colitis,UC)是一種腸道慢性非特異炎癥性疾病,以腹痛、腹瀉、黏液膿血便為主要臨床表現,病因尚未完全明了[1]。中醫屬“腸澼、痢疾、便血”之范疇。近年來該病發病率逐年上升,其反復發作,久治不愈,已成為臨床治療難題[2]。西醫治療本病總體療效不理想且毒副作用多[3],故醫學界越來越關注中醫治療本病的經驗和特點。任光榮(1940~),男,南京中醫藥大學教授,主任醫師,博士生導師。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為第四批全國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工作指導老師。其多年從事中醫中藥治療消化性疾病,筆者有幸從師學習,現將導師治療潰瘍性結腸炎的經驗作一總結,以饗同道。
1 病因病機
任老認為:潰瘍性結腸炎的發病根本在于脾胃虛弱,運化失健。脾胃居中焦,稟納谷、腐熟、輸布、運化之功能,并具升清降濁之職。無論是外感濕熱毒邪,或是嗜食肥甘,化生濕熱,或是過食生冷,濕濁內蘊,郁而化熱還是勞倦太過,情志失調,皆可導致脾胃受損,脾失健運,氣滯濕阻,氣血壅滯,脂膜血絡受損,肉腐血敗,內潰成瘍,化為膿血,大腸傳導失司,混雜而下,導致本病[2]。正如張景岳曰:“脾胃虛之輩,但犯生冷,極易作痢。” 所以導師在臨床上強調應以健脾之法貫穿整個治療的始終。
任老認為:潰瘍性結腸炎的發病與肺密切相關。首先肺與大腸相表里,在生理上兩者經絡相屬相關,在病理上肺氣的宣發肅降失常,影響大腸的傳導功能,其次,脾為肺之母,母病日久必損子臟,此即母病及子,反之亦然,肺與大腸兩臟可相互影響,故治療上應重視肺與大腸的關系。
2 治療原則
2.1 活動期
多屬濕熱壅盛之證,應以清熱祛濕為法。清熱則多用苦寒之品,而祛濕法則具有燥濕、化濕、利濕等不同,黃連、黃柏、黃芩等屬燥濕之品;砂仁、蔻仁、藿香等屬化濕之類;茯苓、薏仁等屬利濕之輩。導師強調此期應根據個體不同,選擇配伍用藥,以提高療效。同時要注意本期雖以濕熱證為顯,但仍可見脾胃虛弱之表現如面黃肌瘦,納差乏力等,故還應需堅持健脾助運之原則。
2.2 緩解期
多屬脾胃虛弱,大腸失約,濕熱內戀之候,應以健脾益氣為法。常用參苓白術散、理中湯等經典方劑。本期任老非常重視黃芪、黨參的應用,多重用,用量常在30~60g,認為兩藥能力補脾胃,鼓舞清陽,振動中氣,排膿止痛,活血生血而無剛燥之弊。現代藥理學研究表明,兩藥可提高機體免疫力,改善微循環及營養狀態,促進壞死細胞的修復[4,5]。
2.3 重癥期
多屬肉腐血敗之極期。根據中醫“腐肉不祛,新肉不生”的理論,任老對此階段的治療,強調重視祛腐生新,多使用三七、血竭等藥,而有別于活動期及緩解期的治療原則。
3 治療特點
3.1 內服藥與灌腸藥相結合
對于發病部位在直腸及乙狀結腸的患者,任老經常是同用內服藥和灌腸藥,認為灌腸法可使中藥繞過肝臟、胃、小腸,直接由直腸進入大腸循環,加快吸收速度,提高局部藥物濃度,促進潰瘍愈合,從根本上改變了單純口服藥物結腸血藥濃度低,療效差的不良狀況,取得滿意的療效[6]。
3.2 宣降肺氣藥物的使用
因肺與大腸關系密切,在治療上除健脾益氣,清熱祛濕外,也應重視宣通肺氣,適當加入紫蘇葉、桔梗等藥物,提高療效。
3.3 慎用固澀止瀉藥物
本病虛實夾雜,不可過早使用收斂固澀之品,以免“閉門留寇”,邪無出路,加重病情,在治療上宜先行疏利導滯運化祛濕,導師常用熟大黃、桃仁、雞內金等藥物,瀉熱毒,祛痰濁,化食積。
3.4 重視情志疏導
任老認為:由于潰瘍性結腸炎病人常因病程長,易反復發作而喪失治療信心,常憂慮過度,導致肝氣郁結,肝木克土,進一步損傷脾胃功能。近年研究表明,情感障礙在潰瘍性結腸炎等疾病的發生發展過程中起著重要的作用[7],故治療上一方面應消除患者恐懼心理,增強其戰勝疾病的信心,另一方面根據“抑木扶土”法,使用疏肝安神等藥物如柴胡、百合、合歡皮,以調暢氣機,恢復肝膽之疏泄功能。
4 典型病例
吳某,女,36歲,2008年10月20日初診。主訴2年來左下腹隱痛持續,大便溏薄,每日3~5次,排便不暢,夾有赤白黏液,白多赤少,腸鳴漉漉,面黃肌瘦,倦怠乏力,胃納不馨,舌質淡,苔薄黃膩,脈細弱。腸鏡檢查示:直腸乙狀結腸潰瘍病性結腸炎。曾服中西多種藥物治療,療效不佳。西醫診斷:潰瘍性結腸炎,中醫診斷:痢疾;辨證屬脾胃虛弱,濕熱內蘊,治擬健脾助運,清熱化濕。處方:生黃芪30g,黨參15g,白術10g,茯苓10g,白扁豆20g,川連6g,廣木香10g,山藥15g,防風炭10g,生米仁30g,大白芍10g,桔梗6g,檳榔10g,炙甘草5g。水煎服,每日一劑,分兩次服,同時使用灌腸方法,灌腸方:白頭翁30g,黃柏20g,地榆20g,三七粉9g沖,五倍子20g。煎液100mL,保留灌腸,每日一次。14d后腹痛腹瀉緩解,大便每日1~2次,成形,無黏液,腸鳴消失,倦怠乏力感減輕,舌質淡,苔薄白,脈細。表明,脾胃功能逐漸恢復,濕熱之邪漸已清化,改參苓白術散+生黃芪30g,停灌腸治療。一月后,面色紅潤,無腹痛,大便成形,體力充沛。為服藥方便,以上方十倍量共研細末,煉蜜為丸,每丸重9g,每服一丸,每日三次,隨訪一年,病情穩定。
按:患者病程較長,又因失治誤治,脾胃虛弱之象已顯露無疑,濕熱之邪內戀于腸道。故予生黃芪、黨參補中益氣,配以白扁豆、米仁、山藥甘淡輔助白術、茯苓,既可健脾,又能滲濕而止瀉,川連苦寒燥濕以解腸中之毒,檳榔、木香行氣導滯,白芍、甘草緩急收斂止痛,桔梗宣肺固腸。同時使用局部灌腸治療,從而取得較好療效。
[參考文獻]
[1] Muijsers RB,Goa KL. A review of its therapeutic use in mildtomoderate ulcerative colitis[J]. Drugs,2002,62(11):1689-1705.
[2] Kamm MA. Maintance of remission in ulcerative colitis[J]. Aliment Pharmacol Ther,2002,10(suppl 4):21-24.
[3] 王常松. 從西醫潰瘍性結腸炎的難點看中醫治療優勢[J]. 陜西中醫學院學報,2008,31(4):3-5.
[4] 李潔. 中醫藥治療潰瘍性結腸炎探析[J]. 實用中醫內科雜志,2006,20(6):591.
[5] 陳治水,聶志偉,孫旗立,等. 健脾益氣方健脾靈治療慢性潰瘍性結腸炎的療效藥理[J]. 世界華人消化雜志,1999,7(11):960-963.
[6] 黃貞,呂燕瀟. 中醫辨證配合灌腸治療潰瘍性結腸炎40例[J]. 廣西中醫藥,2008,31(5):16-18.
[7] 宮火良. 述情障礙與心身疾病的關系[J]. 神經疾病與精神衛生,2008, 8(1):39-41.
(收稿日期:2009-1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