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 對外來務工人員的艾滋病知識知曉率及高危行為進行調查,以了解現狀,并為預防及宣教內容的完善等提供依據。方法 隨機選取2005年8月~2008年7月筆者所在區內的外來務工人員共954名,將其隨機分為2005年8月~2006年7月組(A組)309名、2006年8月~2007年7月組(B組)320名和2007年8月~2008年7月組(C組)325名,對所有人員發放問卷調查,對其艾滋病及高危行為進行調查分析,并將結果進行統計比較。結果 經調查研究比較發現,C組的知曉率明顯高于A組及B組,但高危行為發生率明顯低于A組及B組,經比較,均有顯著性差異(P均<0.05)。結論 隨著宣教的加強及對務工人員衛生知識的重視,外來務工人員的艾滋病知識知曉率明顯得到提高,高危行為發生率明顯降低,效果明顯。
[關鍵詞] 外來務工人員; 艾滋病; 知曉率; 高危行為
[中圖分類號] R195.4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3-9701(2010)07-98-02
AIDS Knowledge and High Risk Behavior of Exotic Employees: Investigation and Analysis
DENG Jun
Dongcheng People’s Hospital,Dongguan 523000,China
[Abstract] ObjectiveTo investigate the awareness rate of AIDS knowledge and high risk behavior in exotic employees and understand the current situation in order to provide evidence for the prevention and perfection of educational content. MethodsWe selected 954 exotic employees from August 2005 to July 2008 and divided them randomly into three groups:Group A(n=309) was from August 2005 to July 2006,Group B(n=320) was from August 2006 to July 2007 and Group C(n=325) was from August 2007 to July 2008. All the employees were given the questionnaire about the AIDS knowledge and high risk behavior,and compared the results. ResultsThe investigation showed the awareness rate about AIDS knowledge of Group C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of Group A and Group B,with a significant difference(P<0.05),while the incidence of high risk behavior of Group C was lower than that of Group A and Group B,with a significant difference(P<0.05). ConclusionAlong with the propaganda enhancement and the increase in hygienic knowledge of exotic employees,the awareness rate about their AIDS knowledge is obviously increased and the incidence of high risk behavior is significantly decreased.
[Key words]Exotic employee; AIDS; Awareness rate; High risk behavior
筆者隨機選取2005年8月~2008年7月筆者所在區內的外來務工人員共954名,對其進行問卷調查,并將結果進行研究分析,以從中了解外來務工人員的艾滋病(AIDS)知識知曉率及高危行為發生率的變化規律,為預防及宣教內容的完善等提供依據。現將經過及結果總結分析,并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隨機選取2005年8月~2008年7月筆者所在區內的外來務工人員共954名,將其隨機分為2005年8月~2006年7月組(A組)309名、2006年8月~2007年7月組(B組)320名和2007年8月~2008年7月組(C組)325名。A組的309名中,男性198名,女性111名,年齡18~42歲,平均年齡(29.8±1.6)歲,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下188名,中專及高中65名,大專及以上56名。B組的320名中,男性205名,女性115名,年齡17~45歲,平均年齡(30.3±1.0)歲,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下191名,中專及高中74名,大專及以上55名。C組的325名中,男性211名,女性114名,年齡17~43歲,平均年齡(28.8±1.3)歲,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下199名,中專及高中72名,大專及以上54名。三組人員在年齡、性別及文化程度方面進行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均>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對所有954名外來務工人員進行問卷調查,共發放954份問卷,回收合格問卷954份,回率及收合格率均為100%。問卷內容包括:關于艾滋病的傳播途徑知識、預防知識及各種高危行為發生情況。后將調查結果進行統計分析,并將結果進行比較研究,以從中找出歷年變化規律,為預防及宣教內容的完善等提供依據。
1.3 統計學方法
采用統計學軟件SPSS14.0對所得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P<0.05為有顯著性差異。
2 結果
將三組調查問卷進行統計分析,并將艾滋病知識知曉率及高危行為發生率的統計結果進行比較研究,具體比較結果見表1。
由表1可見C組人員在艾滋病相關知識知曉率(傳播途徑知識正確率+預防知識正確率)方面分別與A組及B組進行比較,均有顯著性差異(P均<0.05)。而C組人員在艾滋病高危行為發生率方面分別與A組及B組進行比較,均有顯著性差異(P均<0.05)。
3 討論
艾滋病即獲得性免疫缺陷綜合征,1981年在美國首次注射和被確認。其一般分為兩型:HIV-1型和HIV-2型,是人體感染了“人類免疫缺陷病毒”(HIV-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所導致的傳染病[1]。艾滋病本身不是一種病,而是一種無法抵抗其他疾病的狀態或綜合癥狀。人不會死于艾滋病,而是會死于與艾滋病相關的疾病[2]。艾滋病傳染主要是通過性行為、體液的交流、母嬰傳播。體液主要有:精液、血液、陰道分泌物、乳汁、腦脊液和有神經癥狀者的腦組織,但其他體液中,如眼淚、唾液和汗液,存在的數量很少,一般不會導致艾滋病的傳播。艾滋病的傳播主要與人類的社會行為有關,完全可以通過規范人們的社會行為而被阻斷,是能夠預防的。人們經過研究分析[3],已清楚地發現了哪些人易患艾滋病,并把易患艾滋病的這個人群統稱為艾滋病易感高危人群,又稱之為易感人群。艾滋病的易感人群主要是指男性同性戀者、靜脈吸毒成癮者、血友病患者,接受輸血及其他血制品者、與以上高危人群有性關系者等。艾滋病發病以青壯年較多,發病年齡80%在18~45歲,即性生活較活躍的年齡段。而外來務工人員多為此年齡段的人員,且多數為受教育程度較低的人員,其對于艾滋病的相關知識的知曉率明顯低于其他人群,故認為可將其定為艾滋病知識重點宣教人群,只有提高此人群的艾滋病知識知曉率,降低此人群的高危行為發生率,才能從根本上降低艾滋病的感染率[4,5]。
本文中,筆者就2005年8月~2008年7月筆者所在區內的外來務工人員共954名進行問卷調查,包括對務工人員艾滋病的傳播途徑知識、預防知識知曉率及各種高危行為發生情況進行調查分析,發現隨著年份的增長,傳播途徑知識、預防知識知曉率明顯增高,而各種高危行為發生率明顯降低,說明隨著宣教的加強及對務工人員衛生知識的重視,外來務工人員的艾滋病知識知曉率明顯得到提高,高危行為發生率明顯降低,效果還是較為明顯的。但是普及率還未達到90%以上,還存在著盲區,且艾滋病知識與高危行為均知曉的人員比例還不是較高,所以還應進一步加強艾滋病相關知識的宣傳,并且進一步完善相關知識的內容,以達到更高的相關知識知曉率,進一降低防艾滋病的感染率。
[參考文獻]
[1] 丁賢彬,陳宏,潘傳波,等. 流動人口艾滋病知識、態度及高危行為分析[J]. 中國公共衛生,2006,22(11):1293-1294.
[2] 郭建麗,徐勤. 外來務工人員艾滋病知識及影響因素分析[J]. 中國公共衛生,2006,22(11):1291-1293.
[3] 徐曉燕,方新艷,施永躍,等. 外來務工人員預防艾滋病健康教育效果評價[J]. 中國健康教育,2006,22(3):749.
[4] 曹洪濤,王德斌,秦俠,等. 合肥市集貿市場攤販性病/艾滋病健康教育效果研究[J]. 疾病控制雜志,2006,10(2):132-135.
[5] 唐芹,馬力,劉楓. 北京市外來務工人員AIDS防治宣傳教育前后相關知識調查分析[J]. 中國艾滋病性病,2005,11(3):198-200.
(收稿日期:2009-1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