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 使用尿微白蛋白試條檢測98例糖尿病患者及26例體檢健康者的尿微白蛋白濃度,旨在早期發現糖尿病腎病(DN),探討病程、血糖控制水平對DN的影響。方法 使用德國寶靈曼公司生產的尿微白蛋白試條(Micral-Test Ⅱ)進行尿微白蛋白濃度測定,同時測定空腹血糖。結果 98例糖尿病患者按病程<5年、5~10年、>10年分組,各組間尿白蛋白異常率分別為11.7%、33.3%、55.0%(P<0.01);按空腹血糖<7.0mmol/L、7.0~10.0mmol/L、>10.0mmol/L分組,各組間尿白蛋白異常率分別為9.7%、21.6%、43.3%(P<0.01)。結論 DN的發生、發展與病程、血糖控制水平呈顯著性正相關。尿微白蛋白是早期發現DN 的敏感指標。
[關鍵詞] 尿微白蛋白; 糖尿病腎病
[中圖分類號] R587.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3-9701(2010)07-130-02
糖尿病腎病(DN)是糖尿病最主要的慢性并發癥之一,是導致糖尿病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尿微量白蛋白試紙可用于早期檢測糖尿病和高血壓患者的早期腎病。尿微量白蛋白是指尿液中白蛋白處于(20~200)mg/min的持續排泄濃度,或晨尿的白蛋白量位于(20~200)mg/L[1]。我們采用尿微量白蛋白試條(Micral-Test Ⅱ)檢測了98例糖尿病患者的尿微白蛋白濃度,并依病程、血糖控制水平對其異常率進行了分組比較,旨在早期發現DN,探討病程、血糖控制水平對DN的影響。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糖尿病組:98例患者均為我院1997年9月~2008年8月內分泌科住院的患者,符合1997年7月美國糖尿病協會(American Diabetes Association ADA)糖尿病專家修改后的糖尿病診斷標準;其中1型糖尿病4例,2型糖尿病94例;男53例,女45例;合并糖尿病性周圍神經病變14例,合并視網膜病變19例。平均年齡(52.0±1.9)歲,(44~67歲);平均病程(8.63±5.25)年(1.5~17年)。所有病例除外原發性高血壓、泌尿系感染、非糖尿病性腎小球疾病、急性發熱性疾病。正常對照組:從體檢健康者中隨機抽取26例,其中男17例,女9例,年齡(51±3.5)歲,(45~64歲),排除糖尿病、高血壓、心、肝、腎疾病。
1.2 DN的診斷分期
參照Mogensen糖尿病腎病分期標準:Ⅰ期 腎小球的高濾過和肥大期,Ⅱ期 腎小球系膜擴張和基膜增厚期,Ⅲ期 微蛋白尿期(尿白蛋白20~200μg/min),Ⅳ期 臨床蛋白尿期(尿白蛋白〉200μg/min),Ⅴ期 為終末期腎病。
1.3 方法
所有病例均在入院后的第1、第2天留取晨尿,由我科醫務人員,采用黃金標記目測免疫測定法,使用德國寶靈曼公司生產的尿微白蛋白試條(Micral-TestⅡ)進行測定。尿白蛋白濃度(20~200)mg/L者為尿微白蛋白陽性,>200mg/L者為臨床蛋白尿。同時測定空腹血糖。
1.4 統計學處理
不同病程、血糖控制水平組間糖尿病患者尿白蛋白異常率的比較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不同病程組間尿白蛋白異常率的比較
不同病程組間尿白蛋白異常率的關系見表1,χ2=16.16,各組間異常率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不同空腹血糖水平組間尿白蛋白異常率的關系見表2,各組間異常率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9.60,P<0.01)。
2.2 尿白蛋白測定
對照組尿白蛋白測定均為陰性。糖尿病組98例患者中有24例尿白蛋白異常,異常率為24.5%,明顯高于對照組(P<0.01),其中入院時已有大量白蛋白尿(Ⅳ期DN)者5例、微量蛋白尿(Ⅲ期DN)者19例。
3 討論
白蛋白是一種分子量為69000的小分子蛋白,呈負電荷。腎小球濾過膜既是分子大小的選擇性過濾器,又是電荷的選擇性過濾器。糖尿病的多途徑引起腎小球濾過膜上帶負電荷的涎糖蛋白和硫酸乙酰肝素的喪失增多,導致帶負電荷的血漿白蛋白濾過率明顯增加。腎小球濾出的白蛋白腎小管不再重新吸收,全部從尿中排出,故尿中可以檢出白蛋白。DN起病隱襲,許多患者常缺乏典型的腎病臨床表現。從糖尿病的診斷到出現臨床蛋白尿,一般需要5~10年,按此條件診斷DN,則大多數已進入臨床期DN,腎臟的病理改變已不可逆[2]。在歐洲,DN是腎移植的第二位原因,在美國35%的腎移植患者是糖尿病病人,已成為腎移植的第一位原因[3]。早期診斷和治療白蛋白尿,可使糖尿病患者透析或腎移植的需要減少63%,平均壽命延長14年[4]。目前研究表明持續存在的微量白蛋白尿是糖尿病腎病最主要的早期診斷線索[5]。
本文測定98例糖尿病患者的尿白蛋白濃度,異常率為24.5%。無臨床蛋白尿的患者中仍約有1/5尿微白蛋白陽性。表明尿微白蛋白是發現早期糖尿病腎病的敏感指標。統計結果顯示,DN的發生、發展與病程,血糖控制水平呈顯著性正相關。Bojestig對10年來有微量蛋白尿的1型糖尿病患者預后的研究表明[6] ,大多數蛋白尿患者,血糖控制良好時有可能使微蛋白尿消失,并且發展為腎病者將明顯減少。因此對糖尿病患者進行尿微白蛋白測定,有助于DN的早期診斷。一旦出現微量白蛋白尿,就應早期干預治療,包括嚴格控制血糖水平,切不可等到出現大量蛋白尿和水腫時才開始治療。使用尿微白蛋白試條檢測尿微白蛋白,具有簡便、靈敏、快捷的特點,值得臨床推廣使用。
[參考文獻]
[1] 周建光,楊梅. 尿微量白蛋白的臨床檢驗意義及診斷價值[J]. 實用醫技雜志,2008,15(5):578.
[2] 王叔咸,吳階平. 腎臟病學[M]. 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87:519.
[3] 史軼蔡. 協和內分泌和代謝學[M]. 北京:科學出版社,1999:1349.
[4] Borch-Johnsen K,Wenzel H,Viberti GC,et al. Is screening and interventing for microalbuminuria worthwhile in patients with insulin-depe- ndentdiabetes[J]. Brit Med J,1993,306:1722-1725.
[5] 吳松華. NIDDM微血管病變的早期血流動力學變化及臨床意義[J]. 中華內分泌代謝雜志,1994,10(4):242.
[6] 李玉風,劉玉蓮,劉軍英譯. 伴有微量蛋白尿的1型糖尿病病人的血糖控制和預后[J]. 國外醫學:內分泌學分冊,1997,17(2):103.
(收稿日期:2009-1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