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 對白塞氏綜合征的中醫及西醫發病機制、診斷進行簡要探析。方法 用抗病毒、糖皮質激素及西醫對癥聯合龍膽瀉肝湯加味治療白塞氏綜合征2例。結果 因臨床癥狀復雜、易誤診、極罕見,雖然2例但治療有效率高,隨訪至今未復發。結論 現代醫學結合祖國醫學的整體觀念和辨證論治的理論體系,在治療該病方面療效顯著。
[關鍵詞] 中西醫結合; 治療; 白塞氏綜合征
[中圖分類號] R276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3-9701(2010)07-101-02
白塞氏綜合征(BD)是一種以口腔潰瘍、外陰潰瘍、眼炎及皮膚損害為臨床特征的,并累及多個系統的慢性疾病,呈周期性反復發作,病因尚不清楚。本癥在古典醫籍中,名稱不一,如 “陰蝕”等。《金匱要略》中的“狐惑”病,以口及外陰生瘡為主癥,故亦屬本癥的討論范圍[1]。
1 病案資料
病案1:患者,女,21歲,當時發熱、乏力,隨之外陰、口腔出現潰瘍呈周期性復發,眼部尚正常,后確診白塞氏綜合征,經用抗生素、激素、抗病毒及中藥治療后痊愈,隨訪2年無復發。
病案2:患者,女,16歲,口腔及顏面、外陰部出現大小不等結節狀紅斑,數日后呈膿皰疹,經村醫以皮膚病治療后反復發作,又就診于定西市人民醫院,確診為“白塞病”。隨后來我院門診治療。來診時患者顏面、口腔及外陰部呈大小不等結節性紅斑并大部分呈膿皰瘡,皮膚損害最大者約銅錢樣大小,表面呈紅褐色浸潤性皮下結節,壓痛明顯; T 37℃,心肺(-),呼吸平穩,咽部充血,舌苔黃膩,脈弦數,口渴喜冷飲,腹軟,無壓痛及反跳痛,腸鳴音(-)。實驗室檢查ESR 40mm/h;血常規(-);尿常規(-)。
2 治療方法
給予口服龍膽瀉肝湯加味。方用龍膽草9g,瀉肝經實火,下清濕熱,為君藥;黃芩9g、梔子6g,具瀉火之功,助膽草清瀉肝經,為臣藥;澤瀉9g,車前子9g,木通6g,清熱利濕,使濕熱從水道排除;生地9g,當歸9g,滋陰養血,既能補充因邪熱耗傷的陰血,又能防苦寒滲利藥再耗其陰;柴胡6g,舒暢肝經之氣,并引諸藥入肝經;甘草6g,調和諸藥之效;加黃連、石膏清胃熱,麥冬、知母清熱養陰;本方瀉中有補,利中有滋,使實火清瀉,濕熱排除,諸癥相應而愈[2]。本方服用方法:每日一劑,水煎兩次兌勻,約300mL,分3次口服,1周為1個療程,共3個療程。同時口服應用糖皮質激素:強的松30mg/d;抗病毒:阿昔洛韋0.4g,Tid。控制感染:應用青霉素類抗生素,如青霉素V鉀片250mg/6h。后諸癥消失,隨訪至今無復發。
3 討論
BD發病原因及機制不明確,在臨床上是一種極為罕見、反復發作、病情頑固的疾病,在治療中頗為棘手。急性外陰潰瘍常見于白塞氏綜合征,好發于中青年女性,該病原因尚不清楚。其組織學改變主要為皮膚和黏膜下毛細血管、靜脈和動脈血管炎。血管壁及周圍組織有淋巴細胞和漿細胞浸潤。病變好發部位為眼、生殖器和口腔。中醫臨床以肝經濕熱陰瘡與脾胃積熱陰瘡為多見,均屬實證。肝之經脈下絡陰器,肝經濕熱下注,蘊滯不解,腐削前陰,故而生瘡;肝脈布肋而上達咽喉,并連目系,故見咽干、目澀、口苦、脅肋脹痛等癥。脾胃積熱陰瘡與肝經濕熱陰瘡有別,此者,熱邪為患,而彼則既有熱邪又有濕阻[3]。《素問.厥論》云:“前陰者,宗筋之所聚,太陰陽明之所合也”。故前陰之疾,亦可因脾胃受病而導致。脾開竅于口,陽明胃脈挾口環唇,脾胃之疾亦可累及于口,今脾胃積熱,下蝕于陰則生瘡,上灼于口亦可生瘡,且灼熱疼痛尤甚。癥如口干、渴欲冷飲等。治宜瀉肝經濕熱、清胃滋陰。方用龍膽瀉肝湯加味。同時用糖皮質激素類西藥強的松,是具有抗炎、抗過敏作用,并能抑制結締組織增生、降低毛細血管壁和細胞膜的通透性、減少炎性滲出等。抗病毒藥阿昔洛韋對體外皰疹具有抑制作用,抑制DNA病毒復制。青霉素V鉀片是廣譜抗生素,其藥理作用機制主要是抑制細菌細胞壁的合成,使細菌迅速破裂溶解,控制感染的進一步發展。
4 臨床體會
BD臨床診斷標準至關重要,主要:①反復口腔潰瘍;②反復外陰潰瘍;③眼炎;④皮膚病變;⑤一般起病急、有全身發燒、乏困,腹股溝淋巴結腫大,病變部位紅腫,潰瘍尚多發,呈圓形或橢圓形,邊界明顯,基地平坦,表面多附有黃膿液或形成偽膜,局部疼痛劇烈,呈周期性反復發作。要排除特異性外陰炎、單純性外陰皰疹病毒性感染引起的潰瘍,性病如梅毒、軟下疳及性病淋巴肉芽腫引起的外陰潰瘍,排除外陰結核、癌癥引起的外陰潰瘍。與一般的皮膚病相區別,早期診斷,早期治療。本病例經中西藥聯合治療3周,用藥期間禁食辛辣、刺激性食物。目前,對本病除用激素、免疫抑制劑,用中藥辨證對癥治療外,尚無特效辦法。本病例用藥分別有抗炎、鎮痛、擴張毛細血管、改善血循環、抗血小板聚集,抑制血小板形成,促進吞噬細胞吞噬,從而使潰瘍愈合。本方肝經實火偏盛而濕不明顯者,可重用清瀉肝經藥,少用清利濕熱藥;若濕熱盛而熱輕者,可重用清利濕熱藥,減輕瀉火藥及養陰藥的用量。本方藥苦寒,易傷脾胃,中病即止,不宜久服。臨床實踐證明,中西藥聯合治療療效顯著,療程短,復發率低。白塞氏綜合征臨床表現復雜,易誤診,治療方面,現代醫學常以激素類藥物來控制病變的發展,療效并不確定,且往往產生藥物依賴性和不良反應。祖國醫學的整體觀念和辨證論治的理論體系,在治療該病有較大的優勢,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 清·吳謙. 醫宗金鑒[M]. 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7:63.
[2] 趙金鐸. 中醫癥狀鑒別診斷學[M]. 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87:125.
[3] 葉任高,陸再英. 內科學[M]. 第6版. 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96.
(收稿日期:2009-1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