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 探討兩種不同術式治療先天性膽總管囊腫的術式選擇、療效及隨訪效果。方法 選擇我院2002年2月~2009年2月住院治療的44例先天性膽總管囊腫患者,隨機分為兩組,各22例,其中采用囊腫切除肝總管空腸Roux-en-Y吻合術為A術式組,囊腫切除空腸間置代膽道術為B術式組,并對兩組術式的療效及隨訪效果情況進行比較分析。結果 B術式平均手術時間為(2.04±0.27)h,明顯短于A術式平均手術時間(5.81±5.28)h(t=6.312,P<0.05)。兩術式遠期療效經過χ2檢驗,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χ2=4.673,P<0.05)。結論 先天性膽總管囊腫確診后應合理選擇手術方式,囊腫切除空腸間置代膽道術手術后療效確切,手術時間明顯短于腫切除肝總管空腸Roux-en-Y吻合術,值得臨床推廣和應用。
[關鍵詞] 先天性膽總管囊腫; 術式選擇; 療效分析; 隨訪
[中圖分類號] R735.8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3-9701(2010)07-144-02
先天性膽總管囊腫近年來發病率有增加的趨勢。本研究選擇我院2002年2月~2009年2月住院治療的44例先天性膽總管囊腫患者,隨機分為兩組各22例,其中采用囊腫切除肝總管空腸Roux-en-Y吻合組為A術式組,囊腫切除空腸間置代膽道術為B術式組,現對兩組術式的療效及隨訪效果情況比較分析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我院2002年2月~2009年2月住院治療的44例先天性膽總管囊腫患者,其中男23例,女21例,男女比例為1.24∶1;年齡18個月~45歲,平均25.5歲。臨床表現為典型的腹痛,黃疸,腹部包塊三聯征者共22例,無任何癥狀者13例,術中6例為再次膽道手術,不典型腹痛者18例,陣發性腹痛者4例;合并合并膽囊結石者5例,合并膽總管結石者 12例,合并肝內膽管結石者9例,合并膽管畸形者11例,合并癌變者 2例。
1.2 手術方法
88例先天性膽總管囊腫患者隨機分為兩組各44例,其中采用囊腫切除肝總管空腸Roux-en-Y型組為A術式組,囊腫切除空腸間置代膽道術為B術式組。
1.2.1 囊腫切除肝總管空腸Roux-en-Y吻合術 切除囊腫后在距屈氏韌帶25cm處切斷空腸,經結腸后用遠端空腸側與肝總管端吻合,近端空腸與曠置空腸吻合后形成“Y”形,即將兩空腸襻在并行位置縫合6~8cm。
1.2.2 囊腫切除空腸間置代膽道術 將囊腫的游離面切除,自屈氏韌帶20cm處取長10~12cm帶系膜空腸段作為間置腸管,將空腸兩斷端吻合。從間置腸管十二指腸吻合口處向上將間置腸管面向十二指腸的半周腸壁漿肌層剝除 5cm長,然后將膨出的黏膜創面與十二指腸前壁并攏縫合。
1.3 隨訪療效標準
優:術后無發熱,無腹痛發作。肝功能、鋇餐造影、B超及生長發育正常。良:術后每年2~3次逆行感染癥狀,經抗炎治療緩解,肝功能正常,鋇餐造影有返流,B超示有膽道積氣,生長發育不受影響。差:術后常出現發熱、上腹部疼痛,鋇餐造影有持續返流,B超檢查膽道積氣或肝內有結石[1]。
1.4 統計學分析
所有數據均采采用SSPS10 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計量數據以均數±標準差(χ±s)表示,組間比較用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不同年齡組與臨床表現的關系
嬰幼兒組患者共24例,有典型三聯癥表現僅14例,黃疸6例,發熱4例,8例均有包塊。而成人組占20例,其臨床表現主要以黃疸、包塊為主,其中伴有黃疸20例、包塊18例。見表1。
2.2 不同病理分型與臨床表現的關系
囊腫型組中的臨床表現以黃疸為主,共24例,其余包塊22例;棱狀型的臨床表現主要為腹痛,共13例,其次為黃疸、包塊,分別為12例。見表2。
2.3 兩種手術方式的療效比較
B術式平均手術時間為(2.04±0.27)h,明顯短于A術式平均手術時間(5.81±5.28)h(t=6.312,P<0.05)。兩術式遠期療效經過χ2檢驗,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χ2=4.673,P<0.05)。見表3。
3 討論
目前先天性膽總管囊腫的發病原因尚不清楚,主要包括胚胎學說、胰膽管合流異常學說、胃腸道神經內分泌學說、種族相關學說等[1,2]。先天性膽總管囊腫發生在在嬰幼兒和兒童期,患者表現腹痛、黃疸和腹部包塊及典型的三聯征表現。本研究中嬰幼兒組患者共24例,有典型三聯癥表現僅14例,黃疸6例,發熱4例,8例均有包塊。而成人組占20例,其臨床表現主要以黃疸、包塊為主,其中伴有黃疸20例、包塊18例。三聯征中任何一項逐漸加劇或其中二項同時出現,均提示有手術干預的必要。另一方面不同病理類型的囊腫的臨床表現也有一定的不同。囊腫型組中的臨床表現以黃疸為主,共24例,其余包塊22例;棱狀型的臨床表現主要為腹痛,共13例,其次為黃疸、包塊,分別為12例。
先天性膽總管囊腫行根治性切除的手術原則應該是切除病灶、通暢引流。膽管空腸Roux-en-Y吻合術是目前應用最為廣泛、療效較好的膽腸吻合術,術后返流性膽管炎等不良反應的發生率較低[2]。囊腫切除、膽道重建解除了膽汁淤滯,切除了癌變的好發部位,同時使胰膽分流,但該術式的缺點與囊腫十二指腸吻合術相同,囊腫未切除易反復感染、結石、癌變,胰膽管合汽異常亦未矯正[3-5]。經吻合術后膽支腸道菌群數量增加,腸蠕動明顯減弱,腸襻內壓增高,存在“功能性腸梗阻”。
目前膽管空腸Roux-en-Y吻合術不能完全抗返流,主要由于Roux-en-Y吻合術改變了空腸原有的電生理活動,使腸襻蠕動減弱,甚至出現逆蠕動,腸內容物淤滯,從而導致細菌定植[6]。而囊腫切除空腸間置代膽道術無須橫斷空腸,在肝管和十二指腸之間置入短段(10cm)帶系膜血管的空腸代膽道,排除了膽汁淤積的可能,使十二指腸保持正常酸堿度,合乎生理。研究表明,B術式膽汁引流襻的腸蠕動排空能力明顯比Roux-en-Y吻合術膽汁引流襻好,療效確切[7,8]。
本研究結果顯示,B術式平均手術時間為(2.04±0.27)h,明顯短于A術式平均手術時間(5.81±5.28)h(t=6.312,P<0.05)。兩術式遠期療效經過χ2檢驗,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χ2=4.673,P<0.05)。
綜上所述,先天性膽總管囊腫確診后應合理選擇手術方式,囊腫切除空腸間置代膽道術手術后療效確切,手術時間明顯短于腫切除肝總管空腸Roux-en-Y吻合術,值得臨床推廣和應用。
[參考文獻]
[1] 陶開山,李開宗,竇科峰,等. 先天性膽總管囊腫再手術原因分析及防治[J]. 中華外科雜志,1999,37(6):344-345.
[2] 田雨霖,董明,孔凡民. 先天性膽總管囊腫手術切除經驗[J]. 中國實用外科雜志,2006,26(8):633-634.
[3] Goto N,Yasuda I,Uematsu T,et al. Intrahepatie eholangioolreinomarising 10 years after the excision of congenital extrrahepa6e billary dilation[J]. J Gastroenterol,2002,36(12):856-862.
[4] 蔣力生,王挺,彭其芳. 先天性肌管囊腫的診斷與治療[J]. 華西醫學,2003,18(2):171-172.
[5] Ishibashi T,Kasahara K,Yasnda Y,et al. Mahgnant change in the billary tract after excision of cbolecochal cyst[J]. Br J Surg,1997,84:1687-1691.
[6] 孔凡民,孫延斌,李昱驥,等. 成人先天性膽管擴張癥手術治療[J]. 中國實用外科雜志,2006,26(7):520-521.
[7] 朱峰,王大禹,秦仁義,等. 先天性膽管擴張癥二次手術 1例[J]. 臨床外科雜志,2004,12(5):308.
[8] 劉哲,段偉東. 顧萬清. 醫源性膽管損傷的預防和損傷性膽管狹窄的處理專題研討會紀要[J]. 中華肝膽外科雜志,2004,10(11):721-723.
(收稿日期:2009-1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