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 探討并分析不同因素對心臟驟停者院前心肺復蘇的影響,以及分析比較腎上腺素聯合血管加壓素對心臟驟停者院前心肺復蘇治療中的臨床療效。方法 2007年6月~2009年8月我院急診科收治102例心臟驟停者,隨機分為腎上腺素聯合血管加壓素(40U)組(治療組)52例,對照組為常規復蘇組50例,分析比較腎上腺素聯合血管加壓素對心臟驟停者院前心肺復蘇治療中的臨床療效及不同因素對心臟驟停者院前心肺復蘇的影響。結果 治療組的自主循環恢復率及存活率比對照組明顯提高,差異有顯著性(P<0.05或P<0.01)。兩組在CA發生至CPR開始時間(TCA)、CPR持續的時間(TC)及擊除顫開始時間方面比較,差異有顯著性(P<0.05)。結論 影響心臟驟停者院前心肺復蘇成功的因素較多,腎上腺素聯合血管加壓素可提高心肺復蘇的成功率,心跳呼吸驟停發生時加強及時電除顫,加強氣道的管理,合理使用腎上腺素與血管加壓素,注重原發病和腦復蘇的處理。
[關鍵詞] 心臟驟停; 心肺復蘇; 自主循環恢復率
[中圖分類號] R541.7+8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3-9701(2010)07-151-02
心臟驟停是臨床上的危重癥之一,心肺復蘇(CPR)是搶救心臟驟停者的有效地治療手段之一。但目前影響心臟驟停者院前心肺復蘇成功的因素較多,如基礎疾病(冠心病心絞痛等)、開始復蘇的時間,電擊除顫開始的時間,搶救藥物(腎上腺素、血管加壓素)的選擇與使用等。本文遂對我院急診科2007年6月~2009年8月收治的102例心臟驟停者院前心肺復蘇的臨床體會報道如下,旨在探討腎上腺素聯合血管加壓素對心臟驟停者院前心肺復蘇治療中的臨床療效,并分析不同因素對心臟驟停者院前心肺復蘇的影響。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2007年6月~2009年8月我院急診科收治的102例心臟驟停,男66例,女36例,年齡18~76歲。 基礎疾病:冠心病、心絞痛32例、急性藥物中毒20例、腦血管疾病30例、消化道出血13例、電解質紊亂7例等。102例心臟驟停病例隨機分為腎上腺素聯合血管加壓素(40U)組(治療組)52例,對照組為常規復蘇組50例。兩組患者在年齡、性別、基礎疾病等方面比較差異無顯著性(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療方法
對照組采用常規復蘇方法:包括意識、呼吸、循環判斷,人工通氣或進行氣管插管和呼吸機,徒手胸外心臟按壓,建立靜脈通路,應用復蘇藥物(僅用腎上腺素),必要時除顫等各種心肺復蘇方法;同時治療原發病。治療組在常規復蘇方法的基礎上使用腎上腺素聯合血管加壓素(40U)。
1.3 判斷標準
自主循環恢復標準:以出現竇性、房性、交界性、加速的室性逸搏等規律性的自主心律,且血壓≥12/8kPa,并維持30min以上。
存活標準:自主心律、自主呼吸和意識基本恢復到心跳停止前的水平,存活出院。終止復蘇的標準:經采用各種措施搶救治療30min后仍無自主循環出現,則終止復蘇。
1.4 統計學分析
采用SPSS 12.0統計軟件進行分析,所有數據以均數±標準差(χ±s)表示,率的比較采用χ2檢驗。兩組間均數比較采用t檢驗。P<0.05為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自主循環恢復率及存活率比較
見表1。治療組的自主循環恢復率及存活率比對照組明顯提高,差異有顯著性(P<0.05或P<0.01)。
2.2 各種因素對兩組心肺復蘇的影響
見表2。兩組在CA發生至CPR開始時間(TCA)、CPR持續的時間(TC)及電擊除顫開始時間方面比較,差異有顯著性(P<0.05)。
3 討論
心肺復蘇搶救成功受多種因素影響,因此正確掌握電除顫的時間,合理應用搶救設備以及藥物,加強腦復蘇及復蘇后的營養對癥支持治療是至關重要的。心臟驟停是臨床上的危重癥,影響心臟驟停者院前心肺復蘇成功的因素較多,如基礎疾病、開始復蘇時間、電除顫時間、搶救設備及搶救藥物的準備等。有研究報道,心肺復蘇開始復蘇開始時間越早,患者存活率越高[1-3]。6min之內是心臟驟停發作搶救的“黃金”時期。心肺復蘇是搶救心跳驟停的有效治療措施,合理應用搶救設備以及藥物是復蘇成功與否的關鍵。腎上腺素是心肺復蘇(cardion pulmonary resuseitation,CPR)搶救過程中使用的一線藥物,其用于心搏驟停的救治已有數百年的歷史[4]。已有研究報道,使用大劑量腎上腺素能提高心臟復蘇的成功率,但不能降低病死率和增加存活率,而使用血管加壓素,可以提高心肺復蘇的成功率及提高腦復蘇的成功率,縮短患者自主心跳的恢復時間,減輕復蘇后腦組織的病理損害。病人在心肺復蘇成功后,腦功能能否恢復,是衡量復蘇成敗的關鍵,而意識能否恢復則是腦功能復蘇的重要標志。有研究報道:心肺復蘇期間聯合應用血管加壓素和腎上腺素比單獨應用血管加壓素、腎上腺素能顯著提高自主循環恢復率和存活率,縮短自主循環恢復時間[5]。腎上腺素與血管加壓素聯合應用具有協同作用,可以明顯地提高心肺復蘇的成功率。另外,心臟停搏患者80%~90%是由室顫引起[6],因而盡早實施電除顫,注意電擊除顫開始時間也是心肺復蘇應注意的問題。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組的自主循環恢復率及存活率比對照組明顯提高,差異有顯著性(P<0.05或P<0.01)。兩組在CA發生至CPR開始時間(TCA)、CPR持續的時間(TC)及電擊除顫開始時間方面比較,差異有顯著性(P<0.05)。
綜上所述,心肺復蘇搶救成功與否,與基礎疾病、開始復蘇時間、電除顫時間、搶救設備及搶救藥物的準備等密切相關。因此應正確掌握電除顫的時間,合理應用搶救設備以及藥物,加強腦復蘇及復蘇后的營養對癥支持治療對于心臟驟停患者來說是至關重要的。
[參考文獻]
[1] 沈洪. 急診醫學[M]. 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8:90-91.
[2] 沈洪. 2005國際心肺復蘇與心血管急救指南會議集粹[J]. 中華急診醫學雜志,2005,4(12):1048-1050.
[3] 沈洪,蔣健. 中國心肺復蘇關注的問題—回顧國際心肺復蘇及心血管急救指南2005的修訂[J]. 中國危重病急救醫學,2006,4(8):7-8.
[4] Voelckel WG,Lurie KG,McKnite S,et al. Effects of epinephrine and vasopressin in a piglet model of prolonged ventricular fibrillation and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J]. Crit Care Med,2002,30(5):1158.
[5] Mayr VD,Raedler C,Wenzel V,et al. A comparison of epinephrine and vasopressin in a porcine model of cardiac arrest after rapid intravenous injection of bupivacaine [J]. Anesth Analg,2004,98(5):1426-1431.
[6] 李亮. 影響心肺腦復蘇成功率的危險因素分析[J]. 中國基層醫藥,2005,12(2):162-163.
(收稿日期:2009-1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