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 探討介入療法在急診患者救治中的價值。方法 根據不同的病變類型采用不同的方法進行介入治療。動脈出血者下消化道出血采用垂體后葉素灌注術,其余出血者采用栓塞術;下肢動脈血栓者采用PTA,插管溶栓,抗凝治療,急性肺栓塞者采用下腔靜脈濾器置入后抗凝、溶栓治療。結果 動脈出血者經栓塞治療后出血停止,經垂體后葉灌注12~24h后出血漸止,下肢動脈血栓經PTA、溶栓、抗凝后血栓消失,急性肺栓塞者下腔靜脈濾器置入后未再發生新的栓塞。結論 介入治療用于急診救治迅速有效,值得推廣。
[關鍵詞] 急診; 治療; 介入放射學; 臨床應用
[中圖分類號] R457.7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3-9701(2010)07-111-01
本文報道了筆者于2002年5月~2009年9月使用介入治療方法診治的27例急診患者,結合文獻并對相關問題進行討論[1-5],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27例患者,男20例,女7例,年齡18~82歲。其中下肢動脈血栓6例,急性肺栓塞合并下肢深靜脈血栓4例,大咯血4例,產后大出血2例,消化道出血3例,鼻出血3例,脾破裂2例,肝破裂、膽道術后出血、骨盆骨折各1例。根據不同的病變情況,采用不同的介入治療方法。
1.2 方法
1.2.1 栓塞治療 對咯血采用支氣管動脈栓塞術,肝破裂及膽道術后出血者作肝動脈栓塞術,脾破裂作部分脾動脈栓塞術,骨盆骨折作雙側髂內動脈栓塞術,產后大出血作雙側子宮動脈栓塞術,出血均作超選擇性插管,栓塞完畢后再次造影以確認栓塞效果,栓塞材料均為明膠海綿顆粒或明膠棉條。
1.2.2 動脈內保留導管行藥物灌注 對下肢動脈血栓形成,將導管頭插至動脈血栓近端或插入血栓內,緩慢持續灌注尿激酶進行溶栓,并進行全身抗凝,其中3例患者予球囊擴張病變血管,2例下消化道出血患者經腸系膜上動脈行垂體后葉素灌注。
1.2.3 下腔靜脈濾器置入 急性肺栓塞合并深靜脈血栓患者行下腔靜脈濾器置入,根據病情進行抗凝、溶栓等治療。
2 結果
27例患者經急診介入處理結合其他綜合治療后均得到治愈或病情顯著改善。17例出血性病變,其中2例下消化道出血留置導管行垂體后葉素灌注12~24h出血漸止,其余經靶血管栓塞后均獲得了即刻止血的效果,隨訪6 ~36個月,1例肝癌患者2個月后死于肝功能衰竭,1例賁門癌患者18個月后死于全身轉移,其余再未出血而痊愈,近中期療效顯著。6例下肢動脈血栓患者經球囊擴張、溶栓、抗凝等治療閉塞血管完全開通。4例急性肺栓塞患者行下肢靜脈濾器置入后未再發生新的栓塞,經抗凝、溶栓等治療后病情顯著改善。
3 討論
本組病例均與血管有關的病變,其特征為發病急、危險性大、短時間內有致殘或致死性危害。介入治療是一種新興的微創技術,它操作簡單、禁忌證少、療效既快又滿意、并發癥少。本組有6例介入治療前處于失血性休克狀態,介入不受這方面的影響,一面糾正休克,一面插管栓塞,取得了“立竿見影”的止血效果。另外,下腔靜脈濾器置入可以防止急性肺栓塞的再次發生,大大降低了致命性肺栓塞的發病率,同時為進一步溶栓提供安全保障。
介入治療給出血性病人提供了一條治療新途徑。以往可采取內科保守和外科手術治療,部分患者能夠挽回生命,但傳統的手術治療復雜、創傷大、危險性大、并發癥多,本組2例產后大出血及2例脾破裂,以往采取外科手術切除子宮和脾臟,我們采用出血動脈栓塞治療既挽救了病人的生命,又保住了一些重要器官。介入治療操作簡單、痛苦小、恢復快、并發癥少,事實證明,介入放射學在急診醫學中顯示了越來越重要的地位。
介入治療有時不一定是治療的根治性措施,而是為臨床根治提供及時診斷創造根治條件。本組有1例賁門癌合并大出血并處于休克狀態,暫不具備手術條件,保守治療效果不佳,通過胃左動脈栓塞達到快速止血目的,為進一步外科手術根治創造條件。
總之,介入放射學在急診醫學的應用,充分體現了介入治療微創、危險性小、相對安全可靠、快速高效等優點,使一些危重癥患者得到了及時有效的治療。
[參考文獻]
[1] 李建軍,翟仁友,戴定可,等. 支氣管動脈栓塞術治療咯血的療效分析[J]. 介入放射學雜志,2007,16(1):21-23.
[2] 許林峰,張靖,陳耀庭,等. 超選擇性頸外動脈分支栓塞術在難治性鼻出血中的應用[J]. 臨床耳鼻喉頭頸外科雜志,2007,21(20):944-946.
[3] 周琦,趙友萍. 產后出血血管介入治療進展[J]. 實用婦產科雜志,2005, 21(4):197-199.
[4] 呂維富,張學彬,張行明,等. 部分性脾栓塞術治療外傷性脾破裂的療效與經驗[J]. 中華放射學雜志,2003,37(12):1092-1096.
[5] 何仕誠,滕皋軍,郭金和,等. 消化道出血的選擇性動脈造影診斷與介入治療[J]. 臨床放射學雜志,2002,21(12):976-980.
(收稿日期:2009-1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