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 探討冠心病病人經橈動脈或股動脈行冠狀動脈介入治療術后引起低血壓的原因及護理。方法 將我院2001年1月~2009年1月行冠狀動脈介入治療術的患者102例按不同穿刺部位分為兩組(橈動脈組和股動脈組),對兩組患者采用兩種不同的護理方式(A、B、C、D四組),A、C組采用整體護理,B、D組采用普通護理。結果 102例患者術后12h內發生低血壓24例(23%),兩組患者術后收縮壓比較出現統計學差異,其余比較未出現統計學差異。結論 整體護理方法對于不同穿刺部位的冠狀動脈介入術均能起到很好的配合治療作用,值得臨床應用。
[關鍵詞] 冠狀動脈介入治療術; 護理; 并發癥
[中圖分類號] R541.4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3-9701(2010)07-56-02
冠狀動脈介入治療術是目前治療冠心病的重要方法,常規采用股動脈穿刺,并發癥較多,而且術后病人活動受限。我院于2001年1月~2009年1月對有條件的冠心病患者采用橈動脈穿刺行冠狀動脈介入治療術,通過整體護理的配合,取得良好效果,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2001年1月~2009年1月來我院住院的冠心病患者1029例,其中102例行冠狀動脈介入治療術,其中冠狀動脈造影術77例,經皮腔內冠狀動脈成形術加支架置入術25例。男78例,女24例,年齡45~72歲,平均(62.5±18.5)歲。心肌梗死12例,穩定型心絞痛42例,不穩定型心絞痛40例。兩組患者年齡、性別、原發病無統計學差異。A、C組術前經過護理干預,術后均進行心電監測、動態血壓監測、整體護理。B、D組未行術前護理干預,術后只進行心電監測、動態血壓監測及對癥護理。
1.2 方法
術前禁食8h,除冠狀動脈造影術患者外,所有患者術前4h口服抗血小板藥物阿斯匹林、噻匹氯啶,術前1h使用鎮靜藥物。術前所有A、C組患者整體護理干預:為患者講解冠狀動脈介入術的手術原理、注意事項及術后并發癥的防護,消除患者緊張情緒及精神上的負擔。對行股動脈穿刺的患者術前進行排便訓練,要求患者低鹽、低脂飲食,多食蔬菜水果。
術后對患者穿刺部位采用手壓止血、彈性繃帶 “8”字形包扎固加壓包扎,患者絕對臥床,穿刺肢體保持伸直制動24h。所有患者檢測心電、動態血壓、鞘管護理。A、C組患者整體護理干預:加壓包扎前墊紗布,以防止皮膚磨損,每4小時幫助病人翻身,減輕病人痛苦。
1.3 統計學處理
數據采用(χ±s)表示,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連續性校正χ2檢驗或χ2檢驗,以P<0.05為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術后12h之內發生低血壓患者共計24例,發生率23%。A、B兩組收縮壓比較,t=2.354、P<0.05,結果具有統計學意義;C、D兩組收縮壓比較,t=2.316、P<0.05,結果具有統計學意義;A組與C組,B組與D組收縮壓比較,無統計學意義。術后排便困難及尿潴留發生率比較,未出現統計學差異。見表1。
3 討論
冠狀動脈介入治療術已是一項成熟的技術,能夠有效的治療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但并發癥發生率較高[1-5]。對此我院采取整體護理的方法對術后出現的并發癥進行相應的護理,保證患者在住院期間得到全面、科學的護理,提高生活質量,順利康復。
通過本次護理體會,我們認為護理方式的不同,對行冠狀動脈介入術患者術后并發癥的發生是有一定影響的。無論哪種穿刺方法,施行整體護理的患者,收縮壓明顯高于普通護理組,且兩者具有統計學意義。我們認為主要原因為拔出動脈鞘管及壓迫止血時局部疼痛、精神緊張所致。這與迷走神經反射發生與疼痛刺激、手術前后病人情緒變化過快、空腔臟器壓力的突然改變等因素有關,所以在術前,我們通過向患者介紹冠狀動脈介入術的基本知識及操作過程,消除患者緊張心理,穩定患者情緒。術前使用鎮定藥物也是一種非常好的方法,可以幫助患者消除焦慮恐懼心理,防止精神過度緊張。
本次研究中出現尿潴留及排便困難的患者較多,分析其原因可能是由于術前排尿訓練未到位,患者情緒緊張,不習慣平臥排尿排便或者飲水量過大。對于整體護理的患者,我們在術前進行了健康教育,向每位患者詳細地說明了飲水量的多少,提醒其注意。通過術后協助患者變換體位、定時做腰部及患側下肢肌肉按摩,安排患者多食水果蔬菜,可有利于患者術后排便,所以A組和C組該并發癥發生例數較少,但未出現統計學差異,可能與統計例數較少有關。對于排便困難者我們應用緩瀉劑治療,避免反射影響心率和動脈血流量引起意外。
綜上所述,行冠狀動脈介入術的患者,如果進行整體護理可減少術后并發癥的發生,但本次研究統計例數較少,還需進一步研究。
[參考文獻]
[1] 許慧穎. 冠心病介入治療的術前術后護理實用[J]. 醫技雜志,2006,13(24):4402.
[2] 辛紹偉,齊加欣,黃俊榮,等. 產后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的臨床分析及護理[J]. 中華護理雜志,2005,40(4):288-289.
[3] 洪寶麗. 冠狀動脈介入治療術后病人床上活動時間與下肢皮膚溫度變化關系的探討[J]. 實用護理雜志,2003,19(8):60.
[4] 楊慧敏,趙瑩. 冠心病介入診療術血管并發癥的護理25例[J]. 實用護理雜志,2003,19(4):5-6.
[5] 萬永慧. 心肌梗死患者心臟康復的護理研究進展[J]. 解放軍護理雜志,2005,22(7):37-38.
(收稿日期:2009-1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