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黃帝內經》的《靈樞·五色篇》提出“以五色命五臟,青為肝,赤為心,白為肺,黃為脾,黑為腎”。
中醫認為:“有諸內,必形于外”。體內發生的病變,必然會反映到體表,面色就是這種體表反映之一。中國正常人的面色微黃,略帶紅潤,稍有光澤,中國醫學稱之為“常色”。病時,面色色澤發生變化,稱為“病色”。
中醫說的“五色主病”,即“色青多為肝病,色赤多為心病,色黃多為脾病,色白多為肺病,色黑多為腎病”。五色主病有兩種含義,首先是代表不同臟腑的病變,其次是五色代表不同性質的病癥。
白色:主虛、主寒、主失血癥、炎癥、貧血和疼痛。白為氣色不榮之候,凡陽氣虛衰、氣血運行無力,或耗氣失血致使氣色不足。如面色晃白而虛浮,多為陽氣不足;面色淡白而消瘦,多屬營血虧損;面色蒼白,多屬陽氣虛脫或失血過多。
黃色:主虛、主濕、主久病。黃為脾虛濕蘊之征象,也常提示肝膽病,或慢性病。如面色淡黃憔悴稱為萎黃,多屬脾胃氣虛,營血不能上榮于面部所致;面色發黃而且虛浮,稱為黃胖,多屬脾虛失運,濕邪內停所致;黃而鮮明如橘皮色者,屬陽黃,為濕熱熏蒸所致;黃而晦暗如煙熏者,屬陰黃,為寒濕郁阻所致。
赤色:血色,主熱證。熱盛而脈絡充盈,則呈紅赤。熱證有虛實之別。實熱證,滿面通紅;虛熱證,僅兩顴嫩紅。此外,若在病情危重之時,面紅如妝者,多為戴陽證,是精氣衰竭,陰不斂陽,虛陽上越所致。
青色:主寒、主痛、主淤血、主驚風。青為寒凝氣滯、經脈瘀阻的氣色。如面色青黑或蒼白淡青,多屬陰寒內盛;面色青灰,口唇青紫,多屬心血淤阻,血行不暢;小兒高熱,面色青紫,以鼻柱,兩眉間及口唇四周明顯,是驚風先兆。
黑色:主腎虛。黑為腎陽虛衰、陰寒水盛的病色。面黑而焦干,多為腎精久耗,虛火灼陰,目眶周圍色黑,多見于腎虛水泛的水飲證;面色青黑,且劇痛者,多為寒凝淤阻。黑色斑點除手背上老年斑外,在指掌面上出現,提示相應臟器有比較長期的慢性病或重癥。
(責編:孫展)